全球航運資源「十四五」加速集聚 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滿舵」提速

中國經營網
10/25

  上海市正朝着全面建成國際航運中心目標加速邁進。

  10月19日,《中國經營報》記者在2025北外灘國際航運論壇現場採訪瞭解到,本屆論壇集中發佈並展示了五大類30項重大合作成果,涵蓋綠色航運走廊建設、國際航空樞紐建設、高端航運服務業創新以及國際航運合作發展等多個領域。

  10月23日,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公報提出,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堅持把發展經濟的着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堅持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方向,加快建設製造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交通強國、網絡強國,保持製造業合理比重,構建以先進製造業為骨幹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值得注意的是,「十四五」期間,上海市國際航運中心建設從「基本建成」升級到「全面建成」的新階段,在海港、航空港、郵輪港建設方面均取得了不俗成績。

  相關數據顯示,2024年全年,上海港集裝箱吞吐量達到5150.6萬標準箱,連續15年排名全球第一,併成為全球第一個集裝箱吞吐量突破5000萬標準箱的港口;航空港方面,2024年,上海機場定期通航48個國家、291個客貨運航點,貨郵吞吐量躍居世界第二位。

  展望「十五五」,上海市還將在全面建成國際航運中心道路上疾蹄奮進。多位業內人士在論壇現場告訴記者,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仍將大有可為。

  「海、空、郵」三路並進

  作為我國對外開放的高地,上海市承擔着開放樞紐門戶功能,是外商最青睞的投資首選地之一和跨國公司全球產業鏈供應鏈佈局的首選地之一。

  「十四五」以來,上海市年均新設外資企業超過5700家、全市貨物進出口總額連續4年保持在4萬億元以上,呈現出「海、空、郵」三路並進的良好發展態勢。

  在海港建設方面,「十四五」期間,上海港集裝箱樞紐地位繼續得以夯實。小洋山北作業區開工、羅涇集裝箱港區一期投產、臨港新城東港區公用碼頭二期竣工。今年前9個月,上海港集裝箱吞吐量達到4153.6萬標準箱,國際中轉600.4萬標準箱,核心運行指標均達到預期。

  在航空港建設方面,浦東國際機場四期擴建、東方樞紐上海東站先後開工,未來將形成集國家鐵路、市域鐵路、城市軌道交通、機場捷運等交通功能以及站場城開發於一體的大型綜合交通樞紐。

  據瞭解,今年前9個月,上海空港兩場累計航班起降量、旅客吞吐量、貨郵吞吐量分別為62.79萬架次、1億人次、328.69萬噸,分別同比增長4.39%、8.04%、6.72%。

  和海港、航空港發展情況類似,上海郵輪港也取得了不錯的發展成績。今年前9個月,上海郵輪港共接待國際郵輪靠泊225艘次,郵輪旅客吞吐量151.41萬人次,同比增長近45%。

  此外,上海市郵輪產業近年來發展迅速。2024年1月,首艘國產大郵輪「愛達·魔都號」開啓商業首航,華夏國際郵輪有限公司隨後在滬成立。

  與此同時,上海市在綠色航運、智慧航運等的建設方面也成績斐然。上海港的LNG(液化天然氣)加註能力持續上升,甲醇實現了常態化加註,已成為全球少數幾個同時具備LNG和甲醇船到船加註能力的港口之一。今年3月29日,上海洋山港首次開展國產綠色甲醇燃料加註,標誌着該港實現了國內首船國產綠色甲醇燃料的接卸、儲存及加註全流程作業。

  在智慧航運方面,洋山深水港四期全自動碼頭成熟運營,上海港生產智慧指揮中心一期建成。航貿數字化平臺正式上線,航運樞紐區塊鏈基礎設施搭建完成。長江經濟帶多式聯運分佈式協同數據鏈11個省市地區節點掛牌並啓動建設。上海市內河電子航道圖與長江水系、江蘇省內河航道實現了互聯互通。

  「三化」轉型成果密集落地

  記者注意到,為進一步夯實航運發展成績,在2025北外灘國際航運論壇期間,航運業數字化、綠色化、智能化的「三化」轉型成果密集落地。

  據瞭解,中國船級社(CCS)與中遠海運集團聯合發佈了高端航運服務業創新成果《數字船舶白皮書》,首次聯合提出了「數字船舶」理念,為船舶全生命週期數字化管理打牢數字底座。

  中國船級社大連分社副總經理嶽孟強告訴記者,上海市全面建成國際航運中心是一項宏偉工程。中國船級社已將國際船舶檢驗業務運營管理團隊搬至上海,下一步還會把整個船級社的技術服務中心彙集過來。公司和上海市建設國際航運中心的節奏一致。「要實現這一宏偉目標,公司責無旁貸,盡全力支持。」

  中遠海運集團還帶來了數智創新與綠色轉型成果,分別是「AI時代的航運新基建:Hi-Dolphin航運大模型」和「‘中遠海運天秤座’輪甲醇雙燃料改造項目」。

  具體來看,Hi-Dolphin航運大模型作為國內首個航運業垂直領域大模型,為航運業數字化轉型提供核心支撐,未來將賦能行業從業者共同開拓智能化新航道;「中遠海運天秤座」輪甲醇雙燃料改造項目則是全球首例大型集裝箱船甲醇雙燃料系統改造,為航運業低碳轉型提供了可複製的「中國方案」,顯著提升了我國在船舶綠色改造領域的技術創新力和國際競爭力。

  同時,上海港跨境電商運營中心也已建成投產,開創了國內跨境電商貨物海運業務新模式,實現「場站碼頭一體化、全程服務一站式」智能高效運營。據瞭解,該中心通過總單/分單/拼箱同場作業的靈活模式,配合數字化業務流程,實現業務量持續增長,不僅為外貿企業提供了低成本出海新通道,更強化了上海港作為全球集裝箱吞吐量第一大港的輻射引領作用。

  除航運外,航空領域也有諸多成果官宣。在論壇期間,東方航空發佈了《東航全球客貨運航網建設成果》;上海機場集團則發佈了《滬來滬往,適易中轉——全方位門戶複合型國際航空樞紐的上海實踐》成果。

  據瞭解,上海機場集團兼具樞紐定位和上海特色,聚焦「產品+服務+效率」綜合轉型升級,形成「三客三貨」六大產品和「四適四易」八大服務,實現「國內+國際」「空空+空地」「浦東+虹橋」「客運+貨運」全業務類型、全服務鏈條中轉能級提升,持續提升旅客體驗度、舒適度、滿意度,全力打造世界級全方位門戶複合型國際航空樞紐。

  推動能級全面躍升

  隨着一系列規劃、成果落地,上海市打造世界級航運樞紐的圖景也變得越發清晰。

  中遠海運集團董事長、黨組書記萬敏表示,發展航運新質生產力應當強化產業鏈、供應鏈協同,共建「韌性化」新服務,同時要推動數據互聯互通,共享「數字化」新生態,並深化AI技術與航運融合,共創「智能化」新模式。

  上海國際港務(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總裁宋曉東表示,作為全球最大集裝箱港口的運營商,集團始終將發展新質生產力作為核心戰略。宋曉東提出了三點建議:共同推動技術標準的開放與兼容;共同構建綠色能源的全球協作網絡;共同打造數字化供應鏈協同平臺。

  如何更好建設上海國際航運中心?上海市相關部門負責人表示,未來將聚焦夯實航運基礎設施,持續完善海港、空港、郵輪港和航運集疏運體系,打造航運樞紐門戶高地;聚焦提升航運服務能級,持續提高航運保險承保能力和全球服務水平,打造航運資源要素集聚高地。

  「聚焦推動航運綠色低碳轉型,加快建設全球航運綠色燃料加註中心和交易中心,與更多國際港口城市共建綠色航運走廊,打造航運綠色發展高地。聚焦航運數智轉型,打造航運科技創新高地,推動上海國際航運中心能級全面躍升。」上述負責人進一步表示。

  在嶽孟強看來,建設上海國際航運中心,還應加快數字化轉型步伐。「航運業內應當打通數據壁壘,讓數據流通起來。」嶽孟強告訴記者,航運和造船主體很多,但每個主體的數字化思維與流程各不相同,使得合作效率大打折扣,實際價值並未充分發揮。「下一步,上海市航運業大企業應當會在這方面有所突破。」

  除數字化轉型外,上海市也在大力培育航運業人才。香港船東會董事總經理陳佩珊告訴記者,近年來,上海和香港在航運方面保持密切合作。「在此次論壇上,上海海事大學和香港船東會也簽署了新的合作協議,隨着合作不斷深入,可以幫助兩地乃至全國培養航運人才,這對於建設上海國際航運中心以及國際化發展至關重要。」

(文章來源:中國經營網)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