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銀行密集下調存款利率 四季度降息預期升溫

貝果財經
10/25

轉自:中國經營報

本報記者 郝亞娟 張漫遊 上海 北京報道

10月以來,中小銀行陸續開啓新一輪存款利率調整。不僅部分取消通知存款自動轉存業務,蘇商銀行、上海華瑞銀行、天津金城銀行、福建華通銀行、平陽浦發村鎮銀行等機構紛紛宣佈下調存款利率。

整體來看,中小銀行成為本輪調整主力,長期限存款(三年、五年)下調幅度遠超短期。業內人士認為,這是繼大型銀行下調存款利率後,中小銀行採取的跟進舉措。

在淨息差持續收窄至歷史低位的背景下,銀行業面臨着盈利與發展的雙重挑戰。有分析預計,四季度可能迎來新一輪降息,銀行的息差壓力有望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但長期來看,銀行仍需通過業務轉型和精細化管理來應對結構性壓力。

通知存款自動轉存取消

10月以來,中小銀行密集調整存款產品,呈現出降息與業務模式調整並行的特點。日前,貴州務川農商銀行發文稱面對通知存款產品進行調整,已於10月17日取消通知存款產品的主動轉存功能,貴州地區多家中小銀行亦發佈了相似公告。

關於銀行取消通知存款自動轉存功能,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首席專家、主任曾剛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近期,部分銀行調整自動轉存業務主要基於三方面考慮。首先是成本控制需求,在利率市場化和息差收窄的背景下,銀行需要通過優化負債結構來降低資金成本,自動轉存往往涉及較高利率的定期存款,調整該業務能有效控制利息支出。其次是流動性管理,自動轉存會鎖定資金期限,增加負債剛性,通過調整轉存規則,銀行可以更靈活地管理資金流動性,提升應對市場變化的能力。最後是客戶結構優化,銀行希望引導客戶選擇更符合自身經營策略的產品,通過調整自動轉存利率或規則,可以促使部分高成本存款向其他產品轉移。同時,這也是銀行應對監管要求、防止存款利率過度競爭的重要舉措,有助於維護金融市場的穩定秩序。

「銀行調整通知存款產品的自動轉存功能主要是出於響應監管要求、降低負債成本、滿足客戶需求等多方面考慮。」中國銀行(601988.SH)研究院銀行業與綜合經營團隊主管邵科分析稱,一是近年來監管機構着力規範存款市場秩序,遏制銀行攬儲的無序價格競爭,通知存款自動轉存功能涉及較高的優惠利率,需要調整;二是通知存款利率偏高但期限較短,自動轉存功能使短期負債長期化,增加了銀行的資金成本,在淨息差壓力持續的環境下銀行有動力進行調整以降低資金成本;三是當前我國金融市場活躍,投資機會湧現,銀行調整通知存款自動轉存業務一定程度上可以促使儲戶全面審視並優化資金配置,或將提升資金使用效率。

不僅如此,10月以來,已有平陽浦發村鎮銀行、福建華通銀行、輝縣珠江村鎮銀行、文昌興福村鎮銀行、瓊海興福村鎮銀行等區域性銀行發佈存款利率調整公告,部分銀行三年期、五年期存款利率下調幅度高達80個基點。如平陽浦發村鎮銀行10月20日發佈公告稱,該行對各類存款利率進行調整,新利率於10月21日正式生效。與該行上一次發佈的存款利率相比,在定期存款產品中,三個月期、六個月期、一年期、二年期、三年期、五年期利率分別下調了40個、35個、35個、50個、80個、80個基點。協定存款和通知存款利率也均有不同程度下調。

曾剛分析,本次中小銀行降息呈現出集中性、跟隨性和差異化的特點。時間上集中在10月,顯示出行業調整的一致性。幅度上多數跟隨大型銀行此前的降息步伐,體現了市場利率的聯動效應。此外,各家銀行在具體產品和期限上的調整存在差異化安排。

今年5月,工商銀行(601398.SH)、農業銀行(601288.SH)、中國銀行、建設銀行(601939.SH)、交通銀行(601328.SH)和郵儲銀行(601658.SH)六家國有大行陸續發佈公告宣佈下調人民幣存款利率,其中定期整存整取三年期和五年期均下調25個基點,分別至1.25%和1.3%。

在這一系列調整背後,是銀行業面臨的共同壓力與挑戰。曾剛進一步分析了變化的三點主要原因:一是政策引導,央行持續推動降低實體經濟孖展成本,存款利率需要同步下調以維持息差空間;二是競爭壓力緩解,大型銀行已率先降息,中小銀行無須繼續維持高息攬儲,反而可能面臨監管壓力;三是經營壓力倒逼,在資產端收益率持續下行的情況下,中小銀行的息差壓力更大,必須通過降低負債成本來維持盈利能力,否則將面臨更嚴峻的生存挑戰。

銀行息差壓力有望緩解

隨着中小銀行密集下調存款利率,市場對下一步貨幣政策走向的關注度顯著提升。惠譽博華金融機構部高級分析師劉萌告訴記者,從政策取向看,10月份LPR已連續五個月維持不變(一年期3.00%、五年期3.50%),截至目前本年度僅下調一次。近期CPI和房地產數據均顯疲弱,需求恢復不均衡,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年內或明年年初再度降息的可能性。若經濟動能繼續走弱或通脹再度回落,政策或會選擇小幅下調政策利率以穩增長;但考慮到匯率與金融穩定約束,全面降息空間仍有限,更可能延續結構性寬鬆與存款端利率引導並行的方式。

在未來的降息預期下,銀行業淨息差走勢成為關注焦點。邵科認為,銀行淨息差依然面臨壓力,但壓力可控。一是在行業「反內卷」的導向下,銀行業持續推動貸款定價和業務風險更加匹配,同時規範存款市場秩序,遏制攬儲的無序價格競爭,保障存貸款利率處於合理水平;二是中國資本市場表現較好,或將逐步影響居民風險偏好和存款儲蓄意願,疊加銀行適時調降存款掛牌利率,控制高成本存款佔比,提升低成本存款來源,有望推動存款利率相應下行,穩定淨息差水平;三是伴隨數字化轉型加速,銀行將有效運用AI、大模型等技術支持展業,強化利息業務支出的精細化控制力度,助力淨息差穩定。

「如果存款利率繼續下調,銀行息差壓力將呈現短期緩解、長期複雜的態勢。」曾剛分析稱,短期來看,存款利率下降直接降低負債成本,在資產端收益率相對穩定的情況下,淨息差有望企穩甚至小幅回升,這對銀行盈利能力是積極信號。但長期壓力依然存在:一方面,存款利率下降空間有限,目前部分期限存款利率已處於歷史低位,繼續大幅下調的空間受限;另一方面,資產端收益率仍面臨下行壓力,在經濟轉型和風險偏好下降的背景下,優質資產稀缺,貸款利率持續走低。此外,存款「活期化」趨勢可能加劇,雖然降低了利息成本,但也增加了流動性管理難度。因此,銀行需要通過業務轉型、中間業務拓展等多元化手段來應對息差的結構性壓力。

劉萌談道,上半年淨息差約1.42%,仍處於歷史低位。貸款重定價與按揭利率下調持續壓縮資產端收益率,而負債端雖有政策引導但成本黏性依然突出。若再度降息,短期內息差可能繼續小幅走低,但整體降幅趨緩。考慮到存量貸款重定價影響逐步消化,行業息差預計呈現邊際下降趨緩的走勢,利潤修復仍主要依賴非息收入擴張和成本精細化管理。

值得注意的是,存款利率下調也可能引發儲戶資金配置的變化。曾剛認為,如果存款利率繼續下調,風險厭惡型客戶確實可能出現存款「搬家」現象,但程度有限且呈現分化。部分客戶可能將資金轉向國債、大額存單、銀行理財等相對穩健的替代產品,在保證安全性前提下尋求更高回報。然而,大規模「搬家」的可能性不大。

「風險厭惡型客戶對利率敏感度較低,更關注本金安全。未來會出現如下可能:一是尋找低風險替代資產,部分資金轉向國債、貨幣基金等低風險產品。二是銀行轉移,從中小銀行轉向國有大行(安全性更高),或從長期存款轉向短期存款以等待利率企穩。」東方金誠金融業務部高級副總監朱萍萍說。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