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東北新聞網)
 圖為無人機正在低空運輸蘋果。
圖為無人機正在低空運輸蘋果。霜降前後,大連52萬畝蘋果迎來集中採收期。10月24日上午,在瓦房店市許屯鎮東馬屯村的果林間,旋翼的嗡嗡聲時近時遠,無人機穩穩吊着兩筐蘋果,徑直飛向路邊卸貨點。今年,這些「空中挑夫」首次大規模加入秋收隊伍,在遼南大地奏響「農業+科技」的豐收新曲。
「以前,從山頂運兩筐蘋果下來得用30分鐘。現在無人機運同樣的重量,全程2分鐘就能搞定!」望着空中飛來飛去的無人機,東馬屯村黨總支書記馬振東感慨不已。作為村裏的帶頭人,他深知山間運輸的「痛點」和果農的辛苦。
東馬屯村種植蘋果已有百年曆史,目前全村7500畝蘋果樹年產近1.5萬噸鮮果,其中千餘畝位於200米高的山上。往年採收季,果農依賴人力把蘋果運到山腳下,再由農用車運出去,效率低下。加上山路顛簸,果實碰撞容易出現疤痕,優等果變次果,影響收益。要是遇上惡劣天氣,山路崎嶇泥濘,搶收變得異常困難。
如今,「空中挑夫」正改變這一局面。在採收現場,李明巍帶領的無人機團隊正忙着裝卸果筐,他們帶來的3架無人機各配一名飛手,已為村裏十餘名種植戶提供服務。此外,村裏還有另外兩個無人機隊伍正在忙碌。
「我們一臺無人機最大載重量是170斤,實際裝載量會控制在120斤左右,這樣能保證飛行更加平穩,避免果實磕碰。」說話間,一架無人機抵近卸貨點,在下降、止停後,穩穩地將蘋果筐放在地上。李明巍上前摘下吊繩的掛鉤,飛手按動遙控器,無人機在空中掉頭,又往果園裝貨點飛去。
效率提上來,成本咋樣?果農心裏有筆賬。目前,無人機吊運按重量計費,每斤價格在1角3分左右。表面上,運輸1萬斤蘋果的費用,比僱人工搬運要高出500元左右,但綜合效益卻增加了。「關鍵是損耗大大降低了!」馬振東說,以前人工、車輛運輸,顛簸一路,次果率不低,現在無人機運輸平穩,運下山的蘋果個個「高顏值」,能賣得上價,整體收益反而會增加。
大連山地多,果品種類豐富、運輸需求大,無人機助力收穫的場景不只出現在東馬屯村。「得益於農機購置補貼等強農惠農政策,今年大連市新增農業無人機300餘架。」大連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這些空中新農具,從春耕時的植保噴灑,到秋收時的果實運輸,已成為田間地頭的「常客」。它們減輕了農民的勞動強度,提升了生產效能,讓科技興農的力量,真正紮根在豐收的土地上。
中午時分,隨着最後一趟運輸結束,忙碌一上午的「空中挑夫」陸續落地更換電池。李明巍已聯繫好另一戶農戶,稍作休整後,旋翼的嗡嗡聲又在果園上空響起。
(遼寧日報 記者 於雅坤 攝影 特約記者 呂文正)
責任編輯:馮慶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