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湉漪 尹欣馳 董軍韜
9月重卡批發銷量10.2萬臺(同比+77%,環比+11%),同比增幅創年度最高,2025Q3同比增速達56%超市場預期。我們認為從中期維度來看,一是出口依然為重卡整車廠的重要盈利來源,其增長勢頭依然,因此我們認為重卡銷量的高增將切實反饋到重卡企業的利潤增長上;二是明年的三個重要國標政策的推廣將伴隨着行業置換政策的加強;三是天然氣重卡週期的相對底部,一旦向上則有望帶來利潤彈性。短期維度,由Q3銷量超預期增長帶來的利潤提升同樣可期。我們上調2025年全年重卡銷量約107萬臺,同比+19%;其中內銷銷量約75萬臺,同比+23%,出口銷量約32萬臺,同比+10%。持續推薦重卡行業重點公司。
▍9月重卡銷量破10萬臺, 2025Q3同比增速達56%超市場預期。
根據中汽協數據,2025年9月重卡批發銷量10.2萬臺(同比+77%,環比+11%),9月重卡銷量同比增幅創年度最高、銷量高增持續超預期。截至9月(下同),2025年重卡批發銷量累計81.8萬臺(同比+20%)。此外,9月生產、渠道端庫存合計下降1.7萬臺,為今年4月以來第6個月持續降庫存,我們認為內需的拉動為銷量高增貢獻了主要動能。根據中汽中心數據,9月重卡零售(即內需)銷量8.3萬臺(同比+91%,環比+25%),2025年重卡零售銷量累計56.9萬臺(同比+32%)。
我們認為地方政策集中在2025Q2到位是重卡2025Q3「淡季不淡」、且銷量持續超預期的重要原因。根據各省交通運輸廳文件以及卡車之家的數據,佔重卡存量超70%的省份於今年4月底至6月初期間落地了各地方「以舊換新」政策細則,因而重卡需求在今年Q3得以爆發。在政策效果、「金九銀十」的影響下,我們認為由此帶來的銷量旺季有望維持至Q4,上調重卡全年銷量預測至107萬臺(同比+19%)。
▍堅定看好2026年為重卡置換的政策大年,重卡內需銷量將大概率迎來向上週期。
由於今年Q2以來的「以舊換新」政策對各省的重卡置換銷量起到了比較明顯的促進作用,部分投資人因此擔心明年政策的延續性,也擔心今年下半年的銷量會透支明年的需求情況(該政策對今年銷量中性估計增加了約10-15萬輛)。
我們堅定認為2026年將是重卡置換的政策大年,主要由於明年起將有三條重卡行業的國標法規進行逐步推廣:1)正在起草中的《重型汽車自動緊急制動系統技術要求及試驗方法》將強制要求重卡車型及半掛車配備AEBS;2)重卡行業最核心的強標GB1589(《汽車、掛車及汽車列車外廓尺寸、 軸荷及質量限值》)迎來了2016年後的又一次重大修訂,新標準預計為電動、插混重卡增設重量修訂條款,並將對載具進行進一步的規範;3)國七標準可能將在未來1年面向社會公示,並有望在2028-2029年前後實施。
回顧2016Q4到2021Q2年的重卡銷量景氣度向上週期,法規的推行總伴隨着置換補貼政策的加碼,強標+補貼政策對行業的聯手拉動料將在明年起成為行業的核心邏輯。考慮到服役年限最長的國四、國五重卡車齡已經分別達到了13年和8年,我們認為一旦置換週期開啓,存量重卡的置換效應將遠超今年10-15萬輛的規模。因此投資人不必糾結於當前重卡置換政策的透支效應,可以更加樂觀展望明後年的政策持續性。
▍出口銷量突破3萬臺,高基數前提下出口增長動能持續。
根據中汽協數據,9月重卡出口銷量3.15萬臺(同比+28%,環比+15%),2025年截至9月重卡銷量出口累計24.1萬臺(同比+9%)。雖然表觀來看截至9月的重卡出口累計增速僅9%、遠低於內需增速,但實際上是由於去年出口俄羅斯重卡高基數影響。
根據海關總署數據,2025年截至9月累計出口至非俄區域的重卡銷量25.6萬臺(同比+39%),而出口至俄羅斯區域的重卡銷量僅0.4萬臺(同比-94%)。由此可見,一是俄羅斯區域的高基數、高庫存影響在今年已經基本消化完畢;二是非俄區域的出口增速依然高漲。根據海關總署數據,9月重卡出口區域佔比分佈為:亞洲44%(同比+20pcts,環比-1pct)、非洲44%(同比+23pcts,環比+2pcts)、拉美8%(同比+4pcts,環比持平)、歐洲3%(同比-47pcts,環比持平,主要為俄羅斯)、北美及大洋洲2%。
截至2025年9月重卡出口的區域結構發生了較大變化,銷量的高速增長主要來自於東南亞、中東、非洲。一方面,非洲等海外多區域缺乏當地產能、中國重卡具備很高的市佔率提升空間;另一方面,拉美、非歐盟的歐洲區域等仍具有進入潛力,雖然目前中國重卡出口量較少、仍在導入期,但由於市場容量較大、一旦獲得市佔率突破就會有較高的銷量貢獻。中長期來看,我們認為對於中國重卡的出口前景無需悲觀。
▍天然氣滲透率底部反彈,新能源滲透率持續走高。
從內需的燃料結構看,根據中汽中心數據,9月天然氣重卡銷量2.3萬臺(同比+149%,環比+40%),累計銷量14.6萬臺(同比-2%);9月滲透率28.2%(同比+6pcts,環比+3pcts),累計滲透率26%(同比-9pcts)。9月新能源重卡銷量2.4萬臺(同比+184%,環比+36%),累計銷量13.9萬臺(同比+176%);9月滲透率29%(同比+10pcts,環比+2pcts),累計滲透率24%(同比+13pcts)。隨着氣價在9月走低,天然氣、柴油價格比值降到55.5%(同比-15pcts,環比-2pcts),天然氣滲透率有所修復;而新能源則是憑藉着政策傾斜、突出的經濟性優勢、滲透率持續走高。
根據中汽協數據,9月重卡整車重點企業市場份額為:中國重汽27%(同比-2pcts,環比-1pct)、中國一汽19%(同比+7pcts,環比持平,同比系低基數影響)、陝汽集團17%(同比-3pcts,環比+1pct)、東風汽車16%(同比+2pcts,環比持平)、福田汽車13%(同比+3pcts,環比-1pct),行業格局依然穩定。其中,中國重汽集團依然穩居龍頭,9月銷量2.8萬臺(同比+69%,環比+10%),累計銷量22.5萬臺(同比+19%);其中,中國重汽9月出口銷量1.5萬臺(同比+62%,環比+13%),累計銷量11.1萬臺(同比+24%)。
此外,根據中汽中心數據,9月濰柴動力零售發動機銷量1.6萬臺(同比+80%,環比+28%),2025年累計銷量11.5萬臺(同比-13%);其中,9月零售天然氣發動機銷量1.2萬臺(同比+149%,環比+35%),2025年累計銷量(同比-16%)。得益於行業銷量的增長和天然氣滲透率的提升,濰柴動力9月銷量同比提升亦非常顯著。
▍風險因素:
宏觀經濟復甦不及預期;2026年重卡「以舊換新」等政策出臺不及預期;運價持續低迷;出口面臨地緣政治風險;新能源滲透率提升或影響行業格局及盈利能力。
▍投資策略:
我們認為從中期維度來看,一是出口依然為重卡整車廠重要的盈利來源,其增長勢頭依然,因此我們認為重卡銷量的高增將切實反饋到重卡企業的利潤增長上。二是明年的三個重要國標政策的推廣將伴隨着行業置換政策的加強。三是天然氣重卡週期的相對底部,一旦向上則有望帶來利潤彈性。短期維度,由Q3銷量超預期增長帶來的利潤提升同樣可期。
我們上調2025年全年重卡銷量約107萬臺,同比+19%;其中內銷銷量約75萬臺,同比+23%,出口銷量約32萬臺,同比+10%。我們看好內外共振下的行業高質量增長,以及龍頭盈利能力的持續提升,持續推薦重卡行業重點公司。
本文節選自中信證券研究部已於2025年10月24日發佈的《汽車及零部件行業重卡行業月度銷量點評—9月重卡銷量破10萬臺,高質量增長持續》報告,具體分析內容(包括相關風險提示等)請詳見報告。若因對報告的摘編而產生歧義,應以報告發布當日的完整內容為準。
本資料所載的證券市場研究信息是由中信證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信證券」)的研究部編寫。中信證券研究部定位為面向專業機構投資者的賣方研究團隊。通過微信形式製作的本資料僅面向中信證券客戶中的金融機構專業投資者,請勿對本資料進行任何形式的轉發行為。中信證券不因任何訂閱本公衆號的行為而將訂閱人視為中信證券的客戶。若您並非中信證券客戶中的金融機構專業投資者,為保證服務質量、控制投資風險,應首先聯繫中信證券機構銷售服務部門或經紀業務系統的客戶經理,完成投資者適當性匹配,並充分了解該項服務的性質、特點、使用的注意事項以及若不當使用可能會帶來的風險或損失,在此之前,請勿訂閱、接收或使用本訂閱號中的信息。本資料難以設定訪問權限,若給您造成不便,還請見諒!感謝您給予的理解和配合。若有任何疑問,敬請發送郵件至信箱kehu@citics.com。
重要聲明:
本資料定位為「投資信息參考服務」,而非具體的「投資決策服務」,並不涉及對具體證券或金融工具在具體價位、具體時點、具體市場表現的判斷。需特別關注的是(1)本資料的接收者應當仔細閱讀所附的各項聲明、信息披露事項及風險提示,關注相關的分析、預測能夠成立的關鍵假設條件,關注投資評級和證券目標價格的預測時間週期,並準確理解投資評級的含義。(2)本資料所載的信息來源被認為是可靠的,但是中信證券不保證其準確性或完整,同時其相關的分析意見及推測可能會根據中信證券研究部後續發佈的證券研究報告在不發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更改,也可能會因為使用不同的假設和標準、採用不同觀點和分析方法而與中信證券其它業務部門、單位或附屬機構在製作類似的其他材料時所給出的意見不同或者相反。(3)投資者在進行具體投資決策前,還須結合自身風險偏好、資金特點等具體情況並配合包括「選股」、「擇時」分析在內的各種其它輔助分析手段形成自主決策。為避免對本資料所涉及的研究方法、投資評級、目標價格等內容產生理解上的歧義,進而造成投資損失,在必要時應尋求專業投資顧問的指導。(4)上述列示的風險事項並未囊括不當使用本資料所涉及的全部風險。投資者不應單純依靠所接收的相關信息而取代自身的獨立判斷,須充分了解各類投資風險,自主作出投資決策並自行承擔投資風險。
本訂閱號中的所有資料版權均屬中信證券。不得以任何方式修改、發送或複製本訂閱號中的內容。除經中信證券認可的情況外,其他一切轉載行為均屬違法。版權所有,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