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積電公佈顛覆性散熱方案:在CoWoS芯片上直接「開鑿水路」,為3000W+ GPU鋪路

橙芯視界
10/25

隨着AI芯片的功耗一路狂飆,傳統的散熱技術正迅速逼近物理極限。在這場與「熱量」的戰爭中,全球晶圓代工龍頭臺積電(TSMC)——同時也是NVIDIA GPU的核心製造商——不再滿足於被動地等待第三方解決方案,而是親自下場,拿出了一套堪稱「激進」的顛覆性散熱技術。

根據《日經》的最新報道,臺積電正全力開發一種名為「Si-integrated micro cooler (IMC-Si)」的芯片級液冷技術。其核心思路極其大膽:在半導體芯片(SoC)的表面,直接製造出微米級的「水路」,讓冷卻液流過並直接帶走熱量。

這一方案,旨在從根本上解決AI服務器的散熱瓶頸,並已成功與其王牌的CoWoS先進封裝技術相結合。

核心痛點:傳統散熱的「最後一毫米」瓶頸

傳統的液冷方案,是通過一個名為「冷板(Cold Plate)」的金屬散熱器來為芯片降溫。然而,芯片與冷板之間,必須填充一層被稱為導熱界面材料(TIM)的物質來傳導熱量。正是這薄薄的一層TIM,成為了熱量傳遞的最大障礙,構成了散熱的「最後一毫米」瓶頸。

臺積電的IMC-Si技術,通過讓冷卻液直接接觸芯片表面,徹底消除了TIM這一熱阻層。根據臺積電的數據,這種直接接觸的方式,可將熱阻值降低約30%,大幅提升散熱效率。

IMC-Si技術與傳統冷板散熱技術的結構對比示意圖

與CoWoS無縫集成:從實驗室走向產業化的關鍵一步

一項散熱技術能否成功,關鍵在於它能否與現有的主流製造工藝無縫集成。這正是臺積電此次技術發佈中最具衝擊力的部分:IMC-Si已被證明可以「以最小的工藝變更」,整合進其主流的CoWoS-R先進封裝流程中。

其集成過程大致如下:

在CoWoS基板上完成SoC芯片的貼裝後,在SoC表面製造出「微柱陣列(micro-pillar array)」,以增加與冷卻液的接觸面積。

後續工藝與標準流程類似,最終在芯片四周塗布封止材料,並蓋上帶有進出水口的「蓋子」,形成密封的液冷通道。

IMC-Si與CoWoS-R工藝集成流程示意圖

性能與可靠性:為下一代GPU預留充足空間

臺積電的模擬數據顯示,當以每分鐘10升的流量,注入40°C的純水時,一個集成了IMC-Si的CoWoS封裝,其散熱能力可以達到驚人的約3400W。

IMC-Si散熱能力與冷卻液流量關係的仿真數據圖

這一數據意味着,該技術不僅足以輕鬆應對英偉達最新發布的、熱設計功耗(TDP)高達1400W的「Blackwell Ultra」GPU,更為未來TDP可能攀升至2000W甚至3000W的下一代、下下一代AI芯片,預留了充足的散熱空間。

在可靠性方面,臺積電遵循了數據中心行業開放計算項目(OCP)對冷板的嚴苛測試標準,在經歷了260°C的高溫迴流焊、2000次高低溫循環(-40°C至125°C)等一系列極端測試後,其氦氣泄漏率比合格標準低一個數量級,證明了其高度的密封性和可靠性。

「橙芯」視點

臺積電IMC-Si技術的發佈,其意義遠不止於一次散熱技術的進步。它清晰地揭示了這家全球芯片製造霸主,正在如何利用其深厚的製造底蘊,重新定義產業的邊界。

首先,這是臺積電將其「製造即服務」的版圖,從前端的晶圓製造,向後端的系統級封裝與散熱,進行的一次戰略性延伸。 過去,散熱是封裝廠(OSAT)或系統集成商需要解決的問題。而現在,臺積電正在將散熱方案「原生」地集成到其最核心的CoWoS封裝技術中。它向客戶提供的,將不再僅僅是一顆顆裸露的芯片,而是一個高度集成、自帶「中央空調」的、即插即用的超高性能計算模塊。

其次,這是對整個散熱產業鏈的一次結構性挑戰。 通過在芯片製造流程中直接「長出」散熱結構,臺積-電正在將原本屬於外部供應鏈的價值(如TIM材料、部分冷板製造),內化到自己的技術體系中。這不僅能為其帶來更高的利潤,更重要的是,它通過提供一個性能更優、集成度更高的「官方」解決方案,極大地增強了客戶對其CoWoS平臺的依賴性。

對於正在全力追趕先進封裝的中國半導體產業而言,臺積電的這一動向是一個極其重要的信號。它表明,未來先進封裝的競爭,將不再是單一封裝技術的比拼,而是一場涵蓋了電、光、熱等所有物理維度的「系統級集成」的戰爭。僅僅能夠模仿CoWoS的結構是遠遠不夠的,能否提供與之配套的、同樣具有競爭力的系統級散熱、光互聯等解決方案,將成為決定未來成敗的關鍵。

互動探討

臺積電此次將散熱方案深度集成到芯片封裝中,對半導體產業的未來格局意味着什麼?它會加速形成一個由臺積電提供「全套」解決方案的、更加封閉的生態系統?還是會激勵傳統的散熱方案廠商,開發出更具創新性的開放式解決方案來與之競爭?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