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中旬,特斯拉的天價薪酬計劃再度引發關注。據路透社報道,代理投票顧問機構ISS敦促股東否決特斯拉給予馬斯克的薪酬計劃。這是機構股東服務公司連續第二年呼籲投資者否決馬斯克的薪酬方案。
此前,特斯拉公司董事會提議為首席執行官埃隆·馬斯克制訂一份規模空前的薪酬方案——最高理論價值可達1萬億美元。這是全球企業史上最龐大的個人激勵計劃,幾乎讓所有分析師、股東與媒體都陷入了同一個問題的爭論:他,值這個價嗎?
這份方案的提出時間點耐人尋味。特斯拉啱啱完成了其首輛Model Y全自動駕駛交付,從奧斯汀工廠駛向用戶家門口,全程無駕駛人、無遠程控制;同時,公司正在加速Robotaxi和人形機器人Optimus的商業化試驗。而在資本市場上,特斯拉股價近幾個月波動明顯,投資者既期待「第二增長曲線」的出現,又憂慮核心業務的放緩。就在這樣的背景下,就在這時,董事會拋出一份幾乎無法忽視的「超級薪資計劃」。
為什麼會出現「萬億薪酬」
這份薪酬方案的核心,並非一張鉅額支票,而是一場持續十年的對賭。根據彭博社與路透社報道,馬斯克的激勵計劃以極高的業績目標為前提——包括特斯拉市值達到8.5萬億美元、實現年交付2000萬輛汽車、構建百萬級Robotaxi車隊等。只有當這些幾乎重新定義汽車產業的目標全部達成時,他才能解鎖全部獎勵。
而要理解「天價」薪酬,必須回到特斯拉及其掌舵人的定位。董事會對外界的解釋並不複雜:馬斯克被視作公司長期願景的核心——從電動車製造商向出行平臺、自動駕駛與機器人等更高價值科技業務轉型的發動機。董事會提出把激勵目標設定為長期且具體的業績門檻,旨在把CEO的「上行收益」與股東的長期回報進行強綁定。據路透社與彭博社報道,類似提案把股票獎勵與多項艱鉅的運營與財務里程碑掛鉤,董事會強調「非零收益只有當股東真正受益時纔會實現」。
這不是普通的年度薪酬,而是一份「長期賭注」。支持者的視角是典型的「創新溢價」邏輯:在高科技賽道上,真正能交付顛覆式成果的創始型CEO稀缺,為其提供鉅額、長期且有條件的獎勵,可以防止人才與願景的流失,從而保護公司長期價值。
但把「防止流失」和「激勵增長」兩件事混為一談,會帶來一個極端後果:只要目標設定過寬或觸發條件含糊,激勵就可能演化為對現任管理層的利益超額轉移。這也正是許多中性觀察者與反對者警覺的核心所在。
馬斯克「值這個價」嗎?
評判「馬斯克值不值這個價」,表面看是個估值問題,深層則是對未來不確定性和治理邊界的角力。把視角拉回到特斯拉當前的業務與市場表現,會發現理由並不單純支持「天價」結論。
首先,市場增長出現放緩跡象。多家海外媒體和研究機構指出,特斯拉在部分核心市場的銷量已顯疲態,而公司又在大量資源上押注自動駕駛與機器人等尚未商業化的大規模收益點。
其次,戰略兌現存在顯著不確定性。以Robotaxi為例,理論上其一旦規模化,確實能把公司模式從「賣車」拓展為「運營出行業務」,帶來估值跨週期放大。但現實的監管、技術安全性、消費者接受度,以及大規模運營成本等因素,都讓商業化之路充滿障礙。
第三,治理與委任的權衡。特斯拉長期以來的治理風格、馬斯克個人的高流動性與強主導性,使得外界對該方案是否會強化個人控制、削弱董事會獨立性產生擔憂。
從戰略推進與人才鎖定角度,反映出三類深層阻力。
第一,代理機構與大股東的審視更嚴。知名代理投票顧問以及部分機構投資者對超大型、以未來估值倍增為觸發條件的方案持謹慎乃至反對態度。他們關心的不只是金額的大小,而是方案是否包含清晰可衡量的觸發點、是否會削弱股東權益,以及是否存在短期稀釋或其他不公平條款。
第二,公衆與監管的輿論壓力。高管薪酬過高在全球範圍內都容易引發道德與治理爭議。此外,監管層和司法路徑亦可能介入:過去特斯拉有關薪酬的歷史案例表明,法院與監管機構會對履約條件、信息披露的真實性與董事會程序的合規性進行審查。這一點使得擬議方案承受法律與合規的雙重壓力。
第三,市場信心的即時反應並不一致。與早前某些報道所述的「股價大跌」不同,公告或相關報道發佈當日,特斯拉股價的短期波動表現為震盪與短期回調並存。更現實的情形是:激勵方案加劇了市場對特斯拉治理與戰略路徑不確定性的擔憂,從而與公司已存在的增長質疑疊加,形成對估值的壓制。這也解釋了為何諸多機構在短期內強調「觀察並投票」,而非立刻做出徹底的交易性判斷。
在衡量這場爭議時,必須把它放在特斯拉當下的經營與戰略轉型語境中。過去幾年,特斯拉從Model Y等量產成功中獲得規模與現金流;但近來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在中國與歐洲的本地競爭者崛起,以及在低價車型和新業務路徑上的不確定性,都在改變市場對其「成長確定性」的預期。董事會的薪酬提案,既是為鎖定馬斯克以保留願景的策略行動,也是一次高風險的治理下注:如果這些未來業務按計劃兌現,股東回報可能遠超今日成本;若這些賭注失敗,更是公司治理與投資人信任的損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