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鑫零售中期盈轉虧:商超零售業如何破局

中國經營網
10/25

  10月20日,大潤發母公司高鑫零售(06808.HK)發佈盈利預警,截至2025年9月30日的6個月,公司預計淨虧損1.1億元—1.4億元,而去年同期淨利潤為1.86億元。

  這是自今年1月阿里巴巴以131億港元將其股份出售給德弘資本後,高鑫零售交出的首份半年度虧損成績單。談及虧損原因,高鑫零售在公告中表示,營收承壓,單筆件數及商品平均售價下降,致客單價下滑,疊加國慶中秋雙節合一的日曆效應,營收同比雙位數下滑。

  零售行業專家胡春才認為,目前商超零售業態需要從各個方面進行轉型,包括商品力和運營模式,但最核心的點是要圍繞實體店自身的優勢展開,場景和體驗感是增值的關鍵。他直言:「將商品原封不動地從生產商端搬運到顧客手中,電商在‘搬運工’的價值鏈上已經非常具有優勢,但在實體門店,生鮮商品的生鮮狀態和加工狀態是一種價值鏈的賦能。消費者逛一會兒就能立刻感受到美好生活,是當下商超需要賦予消費者的體驗感。」

  轉型陣痛

  高鑫零售公告顯示,除了客觀環境外,利潤下滑還受到一次性成本的影響,包括商店街收入調整、華中大區組織優化約1.5億元以及利息收入減少。

  艾媒諮詢CEO兼首席分析師張毅認為,這份成績單說明高鑫零售目前還沒有擺脫經營的困境。他分析道:「這說明高鑫零售沒有找到‘斷奶’後獨立的可持續的體系,之前從阿里巴巴方面獲得了很多流量和技術的支持,這部分成本相對廉價,但現在需要重新構建獲客渠道,短期內營銷管理費用必然會大幅上升,同時如果收入沒有比較良性的突破,虧損是一定會發生的。」

  公開資料顯示,高鑫零售2011年登陸港交所,從歷年業績情況看,2016年—2018年為業績巔峯,年營業收入超過1000億元、淨利潤超250億元。2022財年出現上市以來首次虧損,全年錄得歸母淨虧損7.39億元。此後,高鑫零售營業收入連續三年下滑。

  今年1月,阿里巴巴出售所持高鑫零售全部股權,德弘資本入主。德弘資本接手後的改革措施,包括組織架構調整、門店調改等,產生的陣痛正在短期集中釋放。

  接手後的第一時間,大潤發創始人黃明端辭任高鑫零售董事會主席,由德弘資本聯合創始人兼CEO華裕能接任。同時,德弘資本提名的王冠男、梅夢雪任非執行董事,沈輝任CEO。

  德弘資本對大潤發的「改造」,不只停留在管理層,在組織架構方面,今年5月,大潤發五大營運區變更為四大營運區,即華東區、華南區、華北區與東北區。具體調整如下:原華中區的湖北、江西16家門店劃入華東區,川渝25家門店劃入華南區,陝甘寧青6家門店劃入華北區運營管理。大潤發表示,此次調整旨在組織整合提效,並更好地服務顧客。

  門店調改也是德弘資本接手後的重要舉措之一。根據門店結構來看,大潤發已經明確收縮大賣場規模,押注中型超市大潤發Super與M會員店。財報顯示,2025財年,高鑫零售關閉了8家大賣場和1家大潤發Super,並將1家大賣場改造成會員店,新開了1家大賣場、4家大潤發Super以及4家會員店。截至2025年3月31日,高鑫零售擁有465家大賣場、33家大潤發Super和7家會員店。

  當下,傳統超市紛紛學習胖東來掀起調改潮,高鑫零售也不例外。據瞭解,距離股權交割僅半個月後,今年3月中旬,沈輝便帶隊到訪胖東來,學習其經營理念。今年9月,大潤發崑山店調改後開業。轉型的方向包括:精簡SKU(最小存貨單位),商品汰換率達50%;鮮食類SKU增長至2000支以上,即食與熟食等加工品類成為最顯著的增量板塊;在場景上,門店擴大了堂食區。

  關於店型的調整,胡春才告訴記者:「無論是大潤發的獨立門店還是其在購物中心選擇的門店,通常店型都較大,租賃面積在1萬平方米左右,有些甚至更大。因此,面積需要調整,無論是商圈定位還是物業條件,都不允許向500平方米或者1000平方米進行轉型,只能向3000平方米或者5000平方米的店型來調整。」

  胡春才還指出:「目前,整個實體零售業處於比較艱難的狀態,受電商的衝擊還是相當大。不管是大潤發的轉型還是永輝的轉型,都沒有那麼容易,轉型就必然會增加成本,一些老店要關門,一些新店要開業,這都會產生成本。」

  高鑫零售則在公告中表示,公司的淨現金狀況仍優於去年同期。線上B2C業務實現了低單位數的正增長,充分體現了公司在線上運營方面的優勢和良好的韌性。調改店的表現符合預期,且在進程中仍有增長空間。

  未來零售

  作為曾經的中國零售業巨頭,大潤發面臨的不僅是虧損壓力,還有傳統大賣場模式失靈、線上線下融合不暢、用戶流失的困局。

  業內專家認為,雖然傳統大賣場業態衰落是結構性和全球性的,但仍有像山姆這樣的品牌業績獲得增長,因此創新非常有必要。張毅指出,高鑫零售在管理和創新方面還有許多需要改進的地方。

  對比之下,社區零售市場則呈現出持續增長之勢。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2025—2030年中國社區連鎖行業深度調研報告》顯示,2023年行業規模為2.3萬億元,2024年預計達2.8萬億元,2025年突破3.5萬億元,年複合增長率15.3%。

  高鑫零售在財報中透露,計劃探索社區生活中心門店的深度調改,將大賣場轉型為社區生活中心。未來,公司將打造「天天低價+社區生活中心」模式,結合商品力提升、優化賣場動線、運用現代技術和數字化工具,實現成本、效率和服務的平衡。

  他還提到:「聚焦社區的方向沒有問題,但能不能做成是另外一回事兒。目前,社區巷戰已經異常激烈,品牌的差異化在哪裏?如何建立社區的供應鏈及供應鏈快速反應,優化門店服務以及商品運營?」

  據多位業內人士反饋,社區的高頻消費主要是肉、菜、蛋等商品,線下零售門店走向小型化。隨着沃爾瑪、奧樂齊、盒馬、美團等零售巨頭加碼社區店,社區零售商業競爭開始加劇。如何貼近消費者,從大而全的成交賣場轉向小而精的社區中心,也是留給高鑫零售的思考題。

  胡春纔則認為,轉向小而精的社區生活中心對原本為1萬平方米的高鑫零售來說並不現實,社區生活中心可能更偏向於其調整業態,應該利用面積優勢,打造體驗場景。

  張毅建議,一是應該與即時性高頻次的消費需求緊密結合;二是需要打造場景化體驗,社區生活需要提供生活解決方案,從原來簡單的貨物陳列轉向包括早餐、茶飲、咖啡、熟食、家政、遊樂場等服務場景。

  同時,在業內看來,自有品牌是零售商的核心護城河,某種程度上可以通過自有品牌提高利潤,獲得更多的盈利。

  零售行業專家、百聯諮詢創始人莊帥表示,超市發展自有品牌能夠提高差異化競爭能力和利潤率,但是自有品牌的投入和研發,以及自有品牌對組織供應鏈的要求比較高,對很多超市來說做好自有品牌也不容易。

  胡春才認為,大潤發面對的挑戰與商品週轉量相關。「如果有些商品的週轉量大,可以選擇深耕自有品牌;如果有些商品的週轉量較小,那自有品牌反而是劣勢。自有品牌需要將其視為品牌經營,但許多企業將自有品牌視為白牌經營。消費者不是在獲取了品牌後就會購買產品,還需要企業向他們證明自有品牌是好產品。」

  但採訪對象均表示,早期的大潤發優選之類的品牌,很大程度上是價格導向型。面對消費者圈層分層和需求變化更迭,對於做好供應鏈的整合、渠道的創新,零售企業應該建立一套基於敏感信息聯動的數據分析模型,及時應對市場變化。

  業內專家表示,在消費需求分化、電商擠壓與資本重構的多重壓力下,商超企業的生存法則已從「規模優先」轉向「效率與體驗並重」。無論是大潤發的社區化調改,還是永輝的胖東來模式借鑑,行業破局的關鍵在於精準定位客羣、重構供應鏈價值,並以創新驅動差異化競爭。

(文章來源:中國經營網)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