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特斯拉電動車在歐洲市場銷量連續下滑之際,馬斯克正悄悄將公司的未來押注於一個更大膽的願景:人形機器人Optimus不僅是特斯拉的新故事,更是他眼中的「無限金錢漏洞」。
近日,特斯拉Q3的財報電話會議清晰地傳遞出一個信號:這家公司正全力從一家電動汽車製造商,轉型為一家現實世界人工智能公司。
「未來特斯拉約80%的價值將來自Optimus機器人。」在特斯拉發佈《宏圖計劃第四篇章》時,埃隆·馬斯克做出了這一斷言。這位一直顛覆傳統的企業家認為,人形機器人而非電動汽車,纔是特斯拉未來的核心。
甚至在特斯拉董事會提交的一份高達1萬億美元的薪酬方案中,將公司市值達到8.5萬億美元作為目標,而這與Optimus機器人的發展緊密掛鉤。
01
戰略大轉向:從四個輪子到兩條腿
特斯拉正在經歷一場根本性的身份轉變。2025年9月,特斯拉發佈了「宏圖計劃第四篇章」,這份計劃的封面圖像極具象徵意義:Optimus機器人正在打開一輛汽車的後備箱。
這清晰地預示着,特斯拉未來的發展規劃重心將從電動汽車和能源,全面轉向人工智能和機器人領域。
這一戰略轉向的背後,是特斯拉電動車業務面臨的現實挑戰。數據顯示,特斯拉在歐洲部分市場的銷量暴跌趨勢已延續至第八個月。即使是在其重要的美國市場,2025年第二季度,特斯拉在加州的電動汽車註冊量也下降了21.1%,為連續第七個季度下滑。
一些分析人士認為,這是特斯拉近十年來交出的最差季報。在電動車業務業績承壓的背景下,馬斯克呼籲投資者把目光轉向自動駕駛與機器人業務。
特斯拉將汽車業務視為「輪式機器人」,而Optimus代表通用型AI與物理世界交互的終極形態,複用FSD(全自動駕駛)技術架構以降低成本。
02
無限金錢漏洞的底層邏輯
馬斯克為何給人形機器人如此高的估值預期?核心在於市場規模和替代潛力。
根據方舟投資(ARK Invest)的預測,2029年特斯拉的股價可能達到2600美元,Robotaxi(無人駕駛出租車)將佔特斯拉市值的88%,相當於貢獻7.2萬億美元估值。
而馬斯克認為,Optimus的價值潛力甚至超過自動駕駛業務。
馬斯克在X上表示:「未來,特斯拉約80%的價值將來自機器人Optimus。」 他將Optimus定位為特斯拉實現萬億市值與盈利目標的核心抓手,其重要性甚至超過了汽車銷量增長。
人形機器人的市場空間巨大。特斯拉認為Optimus人形機器人具有巨大的商業潛力,甚至可能創造超過10萬億美元的收入,超過汽車業務,成為公司主要的收入來源。
03
技術飛躍:從概念到量產的超凡速度
Optimus的迭代速度令人驚歎。從Gen 1到Gen 2,更新迭代集中在大幅度運動方面,如行走速度提升、輕量化、自由度增加、感知端能力增強等。
而從Gen 2到Gen 3,邊際迭代核心則聚焦在精細運動上,靈巧手的自由度從11個提升至22個,動作更加流暢自然、抓取更加靈活、力度控制更加準確。
最新版本的Optimus 3不僅僅是外觀顏色變了。它的手部設計取得了突破性進展,被譽為「仿生手」。工程團隊通過精密建模高度還原了人類手部的生物特徵,包括自然的皮膚褶皺、指甲形態以及關節活動的痕跡等細節。
傳動系統也升級為行星齒輪箱加絲槓加腱繩的混合傳動方案,讓機器人的手部精度和負載能力得到顯著提高。
在商業化進程上,特斯拉計劃首先將Optimus機器人部署在工業場景中,使其成為「通用工具人」。馬斯克透露,2025年內Optimus V3機器人將先在特斯拉工廠部署約5000臺。
2026年,目標實現量產5-10萬臺。特斯拉的長期目標是使其年產100萬臺。
04
成本下降路徑:從奢侈品到消費級的神奇蛻變
大規模量產降本是Optimus商業化的關鍵。特斯拉憑藉車端降本經驗,有望實現人形機器人成本的大幅下降。
在定價策略方面,特斯拉計劃以每臺約3萬美元的價格部署Optimus機器人,並目標在未來將單價降至2萬美元。
特斯拉計劃通過規模化生產將單價從目前的約5萬美元降至2萬美元,這一價格被認為將打開消費級市場。
若測試順利,2026年產能將擴大至5萬-10萬臺,2027年進一步躍升至50萬臺。預計在數百萬臺量產規模時,成本可下探至2萬美元以內。
減速器、絲槓和力傳感器等核心零部件國產替代空間較大,將成為成本下降的核心來源。
05
理想與現實的差距
儘管前景誘人,但特斯拉的機器人之路仍面臨多重挑戰。
技術方面,人形機器人的環境適應性和安全性仍需驗證。市場預測其2027年前上市概率僅40%。
監管層面,國際標準化組織的機器人技術委員會尚未發佈人形機器人專用的安全規範。此外,機器人的持續環境感知能力也可能引發用戶數據採集合規性問題。
社會接受度也是重要考量。國際勞工組織曾警告,2030年前全球約12%的中高端技能崗位可能面臨自動化替代。這可能會引發公衆對機器人替代人類工作的擔憂。
特斯拉並非唯一看好並投身於人形機器人的玩家。谷歌、蘋果等科技巨頭也在加碼機器人領域。
特斯拉的核心優勢在於其自動駕駛技術遷移帶來的環境感知能力、超級工廠提供的規模化測試場景,以及Dojo超算平臺支撐的神經網絡訓練效率。
///
特斯拉在得州超級工廠部署的5000臺Optimus機器人,將成為這場豪賭的第一場實戰測試。到2026年,特斯拉計劃實現年產5-10萬臺Optimus,長期目標則是年產100萬臺。
資本市場已經做出反應。在A股市場上,機器人概念板塊在特斯拉消息刺激下震盪拉昇。這場賭注不僅關乎特斯拉的未來,更將重塑全球科技與製造業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