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BUG》欄目 徐苑蕾
近日,華策影視發佈第三季度財報,數據中透出公司主營業務造血能力不足、現金流週期性緊張等經營隱憂。
2025年以來,華策影視業績走勢高開低走,單季度業績呈現大幅波動,一季度借力爆款《國色芳華》實現業績強勢反彈,但其後連續兩個季度均出現增收不增利的情況,三季度扣非歸母淨利潤更是暴跌八成。
除了業績之外,下半年以來,藝人虞書欣、田栩寧的動態也讓華策影視頻頻站上風口浪尖。
一邊是虞書欣微博簡介清空公司信息,官宣八年合作終結,粉絲卻直言「意難平」,指責華策資源支持不足;另一邊是新人田栩寧陷入爭議,再度引發粉絲對華策藝人管理能力的質疑。
公開報道指出,華策影視在2020年曾經歷一次藝人出走潮。《BUG》欄目發現,如今華策影視官網顯示的簽約藝人不足20人,昔日「以劇帶星」的模式難掩人才流失之困。
業績高開低走,三季度淨利大跌
從華策影視最新發布的財報數據來看,公司經營存在着主營業務造血能力不足、業績波動性顯著等經營隱患。
10月24日,華策影視發佈2025年三季報。數據顯示,公司前三季度營收為10.41億元,同比增長16.62%,歸母淨利潤為1.75億元,同比增長5.35%。然而,華策影視2025年的業績走勢可謂高開低走,單季度業績呈現大幅波動。
由於2024年項目數量減少導致基數低,2025年第一季度,華策影視借力爆款《國色芳華》實現業績強勢反彈,營收同比增長231.96%,歸母淨利潤增長206.9%。但第二季度、第三季度,內容出現空檔期,華策影視兩個季度均出現增收不增利的情況,淨利潤同比降幅均接近40%。
財報數據顯示,2025年第二季度,華策影視營收為2.04億元,同比增長6.8%,歸母淨利潤為2500萬元,同比下滑38.32%;第三季度營收為2.51億元,同比下降52.21%,歸母淨利潤為5760.6萬元,同比下降39.38%。

更令人擔憂的是,華策影視主營業務的造血能力正在減弱,更能反映業務表現的扣非淨利潤表現尤為疲軟。今年第二季度,華策影視的扣非歸母淨利潤僅27.34萬元,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第三季度為1238.58萬元,同比降幅高達82.94%。
第三季度,華策影視的非經常性損益金額達4522萬元,超過扣非歸母淨利潤的三倍。這些非經常性收益主要來自政府補助、委託他人投資或管理資產的收益以及金孖展產公允價值變動。
現金流狀況是另一個值得關注的焦點。自2024年一季度起,華策影視的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淨額持續為負。2025年上半年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為-1.54億元,同比下滑54.78%,直到今年三季度才轉為正數,為2.74億元,同比增長137%。
值得注意的是,華策影視也正加速佈局微短劇、算力賽道。其中,公司算力業務在今年上半年已實現收入5650.42萬元,營收佔比達到7.15%,但對於傳統影視起家的華策而言,算力業務需要預付高額款項,形成的設備存貨也可能埋下資產減值風險,而能否扛起大旗仍需市場檢驗。
中金研報指出,華策影視出品的國慶檔電影《刺殺小說家2》累計票房為3.64億元,綜合考慮到票房表現和投資成本,預計可能產生一定程度虧損。因四季度電影表現平淡及後續電影項目不確定性,下調25/26年淨利潤預測。
虞書欣「離巢」,粉絲不滿資源分配
除了財報業績外,華策影視的經紀業務近日也受到廣泛關注。下半年以來,華策影視旗下兩位藝人接連成為輿論焦點。7月底,虞書欣在微博更新簡介,刪除所有與華策影視相關的信息,改為個人團隊聯繫方式。
華策影視隨後對外回應稱,「華策與虞書欣合約到期,已於24年底結束合作,不存在解約一說。欣欣和公司相伴八年,攜手同行一起成長,也祝福欣欣子未來越來越好!」
這一舉動被業內視為「體面分手」。不過,面對解約一事,粉絲們卻依然表達了強烈不滿。多位粉絲指出,華策影視近年來自制項目對虞書欣的支持有限。更讓粉絲感到不平的是,在虞書欣戀情謠言爆發時公司未及時發聲,粉絲還指出公司要求虞書欣「奶新人」,導致其在影視選擇上自主權不足。

粉絲小瑋(化名)表示,虞書欣的爆款作品《蒼蘭訣》《永夜星河》都不是華策出品的。最近幾年,虞書欣也很少出現在華策影視的項目裏,非要說華策的貢獻,就是2018年—2020年期間給了虞書欣在《最親愛的你》《下一站是幸福》出演機會,讓她在前期積累了大量粉絲。
「虞書欣明明火了,但是反而沒給太多資源。還有梁潔,後期也是沒什麼好的資源,不然以她的業務能力來說還可以發展得更好。說白了,華策電視劇製作能力很強,但是對藝人這塊還是不夠重視,能叫得上名的藝人基本走了。」小瑋說。
與此同時,新人演員田栩寧爭議登上熱搜,相關討論在社交媒體持續發酵。雖然華策方面多次發佈聲明闢謠,但部分粉絲認為,華策在應對危機時反應遲緩,處理方式不夠專業,暴露出公司在藝人經營管理方面的短板。
藝人梯隊斷層,造星模式遇困?
從整體業務結構來看,電視劇製作與發行始終是華策影視的核心收入來源。2025年上半年,華策影視電視劇製作發行收入為3.6億,電視劇版權發行收入為1.64億,佔比分別為45.59%和20.7%。
憑藉在電視劇領域的優勢,「以劇帶星」成為華策影視「造星」的首選模式。《BUG》欄目注意到,早在2017年,華策影視就在財報中披露稱,新設立了經紀管理中心,彼時吳倩、蔡文靜、胡一天均是華策影視簽約藝人。
雖然與電視劇業務相比,經紀業務在華策影視總收入中的佔比相距甚遠,但是近幾年來,該業務板塊也逐漸發展成為華策影視第二大支柱業務。
財報資料顯示,2016年,華策影視的經紀業務收入還僅為約3886萬元,營收佔比為0.87%;而2017年即設立經紀管理中心的首年,經紀業務同比大增256%至1.38億元,營收佔比為2.64%;至2025年上半年,為7915.84萬元,雖同比下滑3.61%,但營收佔比進一步攀升至10.02%。
然而,作為曾經培養出多位演員的業內巨頭,華策影視正在經歷藝人梯隊建設的陣痛期。公開報道指出,華策影視在2020年曾經歷一次藝人出走潮,當時有30多位藝人集體離開,包括藍盈盈、徐正溪等藝人。
虞書欣的離開也意味着華策的藝人陣容進一步削弱。從官網資料來看,如今華策的簽約藝人數量大幅減少到不到20人,主要藝人包括吳倩、田栩寧、王梓豪、許齡月等。

一位影視行業人士分析認為,華策擅長長線培養演員,但是公司優質的項目需要優先保障成功率,旗下工作室的運作也較為獨立,所以旗下藝人在華策自身的重點劇集中的表現並非絕對優先。
「當藝人成名後,如果公司的項目池無法滿足其轉型或突破的需求,出走就成為必然選擇。比如胡一天在華策時期主演的《暗戀橘生淮南》《絕代雙驕》等作品,多數也並非華策出品或主控。」該人士認為,華策或許需要在堅持內容優勢的同時,思考如何為頭部藝人提供更靈活的合作模式、更專業的個性化運營以及更深度的利益共享機制。
責任編輯:屠欣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