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聚焦2025年第三季度美股財報
英特爾(INTC)發佈的穩健第三季度財報,在過去一週短暫延續了其股價的上漲勢頭。但多位華爾街分析師表示,該公司至關重要的製造業務遠未實現扭轉,長期來看可能對其股價構成風險。
這家歷史悠久的芯片製造商(其中央處理器(CPU)廣泛應用於數據中心及筆記本電腦等消費電子產品)於週四公佈,9 月季度的盈利與營收均超出分析師預期。財報顯示,在美國政府、軟銀(9984.T)及英偉達(NVDA)對英特爾進行大額投資、注入大量資金後,該公司的財務狀況已有所改善。
財報發佈後,英特爾股價在盤後交易中一度上漲高達 8%,但週五收盤時僅小幅走高。
伯恩斯坦分析師斯泰西・拉斯貢(Stacy Rasgon)在財報發佈後致投資者的報告中寫道:「我們理解人們希望為這家陷入困境的公司宣告勝利,但這場戰鬥遠未結束。」
問題的核心在於,英特爾持續燒錢的製造業務 —— 該公司於 2021 年通過推出英特爾代工服務(Intel Foundry Services,簡稱 IFS)向外部客戶開放 —— 目前仍遠未盈利,且其長期能否成功尚不明朗。
截至 9 月 27 日的三個月內,英特爾代工業務營收為 42 億美元,虧損收窄至 23 億美元,較去年同期 58 億美元的虧損有所改善。但彭博社數據顯示,分析師預計第四季度 IFS 虧損將擴大至 25 億美元,營收則萎縮至 41 億美元。
該業務面臨的關鍵問題是難以獲得客戶的大量訂單承諾。拉斯貢表示,根據他的計算,代工業務 42 億美元營收中,僅有 800 萬美元來自外部客戶。
這一問題在上季度已顯露無遺:英特爾此前明確表示,由於未能吸引英偉達、博通(AVGO)等外部芯片設計公司,其最新的 18A 製造工藝將主要用於內部產品生產。未來,IFS 將嘗試用下一代 14A 製造工藝吸引外部客戶,因此該工藝對代工業務的成敗至關重要。但首席執行官陳立武(Lip-Bu Tan)在與分析師的電話會議中重申,只有在看到客戶需求後,公司纔會增加 14A 製造產能。
陳立武在週四英特爾的財報電話會議上表示,公司 「正與潛在外部客戶接觸」,且 「對初步反饋感到鼓舞」。
但拉斯貢指出,「14A 工藝仍遙遙無期」。
雪上加霜的是,就在英特爾製造業務陷入困境之際,其產品業務還在不斷將市場份額讓給超威半導體(AMD)。分析師稱,這兩大因素意味着,一旦短期市場熱度消退,英特爾股價可能面臨動力不足的風險。
德意志銀行分析師羅斯・西摩(Ross Seymore)週五在致客戶的報告中寫道:「儘管短期內英特爾可能仍是一隻受事件驅動的股票 —— 代工合作伙伴、人工智能合作、新產品發佈等潛在消息都可能提振市場樂觀情緒,但我們認為,當市場最終迴歸關注基本面時,其股價很可能會面臨阻力。」
英特爾稱,鑑於全球大部分計算芯片都由其競爭對手臺積電(TSM)在臺灣地區生產,自家制造部門對美國供應鏈至關重要。這一觀點已見成效:今年 8 月,美國政府宣佈將收購該芯片製造商 9.9% 的股份。
但也有觀點認為,臺積電已承諾向美國新建工廠投資 1650 億美元,這有助於降低供應鏈風險,從而使英特爾的上述論點站不住腳。
花旗分析師克里斯・丹尼利(Chris Danely)在一份研究報告中表示:「我們認為,投資者或許相信英特爾的第三方代工業務能夠盈利,但我們不這麼認為 —— 因為我們認為英特爾的代工業務落後臺積電數年。」 丹尼利此前曾建議,英特爾應剝離其第三方製造業務。
此前,英特爾在推出新制造工藝方面多年受阻。在前首席執行官帕特・格爾辛格(Pat Gelsinger)的領導下,該公司制定了一項雄心勃勃的計劃:通過 「四年內推出五代工藝」 來追趕臺積電,並吸引外部客戶。計劃中的每一代 「工藝節點」 都代表着新一代芯片製造技術。
然而,這一計劃的成效遠低於預期,2024 年英特爾股價大幅下跌。新任首席執行官陳立武及其管理團隊態度更為謹慎,已着手製定英特爾在製造和人工智能領域的追趕戰略。
在週四下午的電話會議中,管理層承認,18A 工藝的良率(即從硅晶圓中可生產出的合格芯片比例)尚未達到預期水平。
英特爾首席財務官大衛・辛斯納(David Zinsner)表示,儘管良率 「尚可」,但 「尚未達到實現適當利潤率所需的水平」。
辛斯納還透露,18A 工藝要到 「本十年末」 才能達到產能峯值。
分析師還指出,另一重複雜因素在於,採用 18A 工藝製造的最新芯片(代號分別為 「Panther Lake」 和 「Clearwater Forest」)的市場需求水平尚不明確。
美國銀行分析師維維克・阿亞(Vivek Arya)週五重申了對英特爾股票的 「跑輸大盤」 評級,並在報告中寫道:「重要的是,考慮到 18A 節點的內部採用進度緩慢(2030 年後才達產能峯值)以及美國國內的代工競爭,我們預計英特爾代工業務當前不利的成本結構不會出現實質性改善。」
責任編輯:郭明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