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環醫藥走出陣痛

新浪財經
昨天

2025年10月,對四環醫藥(00460.HK)是一個特殊的月份。這個月,四環醫藥接連完成兩個關鍵動作:10月13日,收購瑞士醫美公司股權;10月15日,分拆子公司軒竹生物(02575.HK)到港股上市,軒竹生物股價在8個交易日內上漲超400%,目前市值超300億港元。

四環醫藥似乎正在走出陣痛。

這家成立於2001年的傳統藥企,曾被視為「中國心腦血管藥王」。其創始人是中國第四軍醫大學附屬醫院的兩位醫生,他們以仿製藥起家,通過不斷收購,僅用了6年就成功讓四環醫藥佔據心腦血管藥物市場最大的份額。

2007年至2014年,四環醫藥賺錢顯得很容易——收入的複合年增長率達到40%,每年的淨利率基本保持在30%以上。2014年,其市值超500億港元,成為與復星醫藥(600196.SH/02196.HK)、中國生物製藥(01177.HK)、石藥集團(01093.HK)等企業同梯隊的「白馬股」。

轉折發生在2015年,從這一年起至2024年,四環醫藥的經營狀況都難言理想。受內部管理、外部政策影響,四環醫藥的市值在這十年間跌去近9成。

在內外部危機下,四環醫藥一直在嘗試轉型。2020年,四環醫藥正式宣佈,業務將從以仿製藥為主,轉型至以醫美和創新藥為主。

五年過去,轉型初見成效。2025年上半年,四環醫藥在連續三年虧損後首次扭虧,盈利1.03億元。醫美業務貢獻了超3億元利潤,成為最大的利潤來源。在半年報中,四環醫藥再次強調了醫美「核心增長引擎」的戰略地位。

創新藥業務也陸續進入收穫期,截至2025年6月底,其首款創新藥已實現4800萬元的收入。不過,整體看,已獲批藥物及進展較快的在研藥物所處賽道均較擁擠,未來如何在商業化中佔據有利位置仍待觀察。

醫美營收追平頭部企業

對現在的四環醫藥來說,醫美毫無疑問已是扛大旗的業務。2025年上半年,其醫美營收為5.85億元,首次超過仿製藥營收。

「今年醫美板塊的營收預計能達到10億至12億元。「10月20日,四環醫藥執行董事、副行政總裁、首席財務官繆瑰麗在接受經濟觀察報採訪時說。

四環醫藥進軍醫美領域始於2014年,當時其與韓國公司Hugel合作,代理對方的肉毒素。繆瑰麗回憶,四環醫藥進入醫美領域並非深思熟慮的戰略選擇,而是機緣巧合。

「我們當時是把肉毒素當成一種特殊藥品引入的,因為它市場大,又是個獨特品類,其實沒有太多在醫美方面先發制人的考慮。」繆瑰麗說,2017年後隨着醫美市場的快速發展,四環醫藥才認識到醫美的重要性,開始組建銷售團隊、研發團隊,陸續引進玻尿酸等新產品。

2020年底,四環醫藥代理的Hugel肉毒素產品正式獲批。四環醫藥提出,要打造中國第一醫美產品研產銷平臺。細心的投資者發現,也是從2020年年報開始,四環醫藥的年報封面圖從分子圖換成了美人面。

此後,除2022年外,四環醫藥的醫美營收一直在增長:從2020年的2686.7萬元增長至2024年的7.44億元。

從行業角度看,四環醫藥的醫美業務營收與老牌醫美企業間的距離在縮小。2025年上半年,雖然相比華熙生物(688363.SH)、愛美客(300896.SZ)還有不小差距,但四環醫藥已超過「醫美三劍客」之一的昊海生科(688366.SH)。

在銷售網絡方面,四環醫藥已覆蓋全國超370個城市、超7000家醫美機構,與華熙生物、愛美客的覆蓋力度大體相當。

在產品類別上,通過併購、代理與自研,四環醫藥已覆蓋填充、塑形、支撐、光電設備及皮膚管理類等輕醫美的基礎類別,已獲批的醫美產品有30多款。

不過,四環醫藥對肉毒素的依賴還很明顯。繆瑰麗說,四環醫藥的肉毒素產品目前為該公司貢獻了約80%的醫美業務營收,在整個肉毒素市場大概佔據20%的份額。

今年,四環醫藥自研的水光針、童顏針、少女針等產品都已獲批。繆瑰麗預計,「到今年年底,童顏針和少女針正式上市之後,公司的醫美業務收入中,肉毒素的收入佔比有望下降到60%左右,明年可能會下降到50%」。

在拓展國內市場之外,四環醫藥也在出海。

10月13日,四環醫藥宣佈入股瑞士Suisselle公司。繆瑰麗解釋,這次投資的考慮是,Suisselle除了有優質的水光針產品,還有三文魚針和外泌體細胞治療產品,市場潛力大。「另外他們在全球有銷售網絡,我們希望最終能控股,這樣也能實現我們在歐洲的產品與銷售網絡的佈局」。

類似的海外併購四環醫藥在2021年時也做過。當時四環醫藥全資收購了美國公司Genesis Biosystems,並通過這家公司成功進入了美國市場。

繆瑰麗告訴經濟觀察報,未來隨着主攻糖尿病的子公司惠升生物分拆上市,母公司四環醫藥可能會成為一家更加純粹的醫美公司。

創新藥業務道阻且長

如果說醫美是四環醫藥的無心插柳,創新藥則是有意栽花。

四環醫藥是國內最早一批佈局創新藥的企業,入局時間甚至早於信達生物(01801.HK)、康方生物(09926.HK)等頭部創新藥企。

2008年,四環醫藥收購軒竹生物的前身山東軒竹60%的股權,並開始組建創新藥研發團隊,2012年,四環醫藥收購山東軒竹剩餘40%的股份。當時,四環醫藥雄心勃勃,期望軒竹生物做出打進國際市場的創新藥品,幫助四環醫藥成為全球性企業。

但四環醫藥起個大早趕了晚集。十多年過去,與其他轉型創新藥的傳統藥企相比,創新藥業務在四環醫藥的大盤裏佔比很小,2025年上半年,創新藥佔營收比重不足5%,尚難撐起大局。

與之對比,翰森製藥(03692.HK)的這一比例是82.7%,恆瑞醫藥(600276.SH/01276.HK)是60.66%,中國生物製藥(01177.HK)為44.4%。在第二梯隊藥企中,先聲藥業(02096.HK)、遠大醫藥(00512.HK)的創新藥營收也分別達到了77.4%、51%。

四環醫藥的創新藥營收來自軒竹生物。軒竹生物目前有3款商業化創新藥,但只有安奈拉唑貢獻營收。

安奈拉唑是山東軒竹最早的管線之一,是一款自研的二代質子泵抑制劑(PPI),用於治療胃酸相關疾病,最著名的同靶點藥物即一代PPI奧美拉唑。2023年6月,安奈拉唑獲批用於治療十二指腸潰瘍,目前正在進行成人反流性食管炎的臨牀III期試驗。2024年,安奈拉唑進入國家醫保目錄。

儘管PPI市場規模達百億元級,但安奈拉唑面臨激烈競爭。目前國內已有7款PPI獲批(包括一代和二代),其中二代PPI創新藥——麗珠集團(000513.SZ)的艾普拉唑,自2007年上市以來長期主導市場,2023年銷售額達30億元。2025年,石藥集團的艾普拉唑首仿藥上市,PPI市場競爭將變得更復雜。

基於安奈拉唑的上市,2024年軒竹生物的收入從前一年的2.9萬元增長到3009萬元,不過2025年上半年,軒竹生物的營收同比只增加了11.62%,為1789.3萬元。

軒竹生物其餘幾款創新藥所在領域同樣競爭激烈:

2025年5月,軒竹生物的乳腺癌藥物吡洛西利獲批,屬於CDK4/6抑制劑。在吡洛西利之前,已有輝瑞禮來恆瑞醫藥諾華的四款同靶點藥物獲批治療乳腺癌。2025年5月和6月,算上吡洛西利,國家藥監局共批准了4款同靶點創新藥。

軒竹生物認為,吡洛西利具有差異化優勢——是國內唯一一款可單藥治療HR+/ HER2-局部晚期或轉移性乳腺癌的CDK4/6抑制劑,其餘藥物均需聯用,且吡洛西利的安全性和治療癌症轉移的能力較好。2025年7月,吡洛西利開始商業化,未來銷售規模仍待觀察。

2025年8月,軒竹生物的ALK抑制劑地羅阿克獲批治療非小細胞肺癌,是同靶點、同治療領域的第9款藥物。

在研藥物方面,軒竹生物有超10條管線,覆蓋腫瘤、NASH(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等領域。

目前進展較快的管線所處賽道也顯擁擠。治療NASH的一款小分子藥物,已結束臨牀I期。在該治療領域,正大天晴已有藥物進入臨牀III期階段,衆生睿創、微芯生物(688321.SH)、君聖泰醫藥(02511.HK)、歌禮制藥(01672.HK)、東陽光藥(06887.HK)等超8家企業已進入臨牀II期。

四環醫藥的創新藥之路道阻且長。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