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孖展,為什麼地平線越缺錢?

BusinessCars
10/27

光鮮表象下,隱藏着「越孖展,越缺錢」的隱憂。

「地平線又孖展了。」

自從2024年10月港股IPO募資58.7億港元后,地平線的孖展頻率,可以是按季度算的。一年內實現了三次孖展。

除了上市的IPO募資之外,在今年6月完成了46.7億港元配售,近日地平線再次以每股9.99港元的價格成功配售給不少於六名承配人,募資總額高達約63.39億港元,也是年內第二次大額增發

三次累計募資超168億港元。被股民評價為,當前港股科技板塊最「燒錢」的企業之一,甚至形容為,「令人瞠目結舌的孖展之旅。」

雖然,地平線表示,募集資金將主要用於四大方向:擴大海外市場業務、投資研發中高階輔助駕駛解決方案、投資Robotaxi等新興領域、對上下游合作伙伴進行策略性投資。

不過,從財報數據來看,地平線「缺錢」。

今年上半年,地平線汽車產品及解決方案收入從去年同期的2.2億元增長至7.78億元,同比增幅超過250%,在營收持續增長的同時,公司的運營虧損和淨虧損也在同步擴大。

光鮮表象下,隱藏着「越孖展,越缺錢」的隱憂。

「大客戶依賴」,變成「大客戶絞殺」

今年上半年財報數據一出,半年達到52億元的虧損,還是讓外界對地平線多了一絲擔憂。

財報數據顯示,公司實現營收15.67億元,同比增長67.6%,毛利率達到65.4%。同期淨虧損高達52.33億元,經調整經營虧損也超過11億元,依然是增收不增利、虧損持續擴大。

創始人餘凱的辦公室裏,也擺着一份清單。總結下來是,「芯片巨頭壓境,核心客戶自研」,地平線陷入了一個詭異的處境,出貨越多,反而越不賺錢。

想要找出地平線虧損黑洞的原因,並不難。主要有兩個。

一個是地平線對大客戶的依賴程度過高,前五大客戶佔收入超52%,其中最大客戶單一貢獻近20%,「深度綁定頭部客戶、收入結構單一」,是潛在風險。一旦大客戶開始搞自研芯片,或者合作關係減少、破裂,地平線的收入壓力就會陡增。

如今,這個正在成為現實。地平線的「大客戶依賴」正在變成「大客戶絞殺」。去年貢獻60%收入的兩大客戶,今年佔比驟降至12%。

雖然,靈魂論已經不再被車企頻繁提及,但是車企「去依賴性」的動作絲毫沒有減緩。

地平線和車企的合作模式,是「軟硬結合」技術路線,不僅提供芯片硬件,還深度參與軟件算法的開發與優化,裏外都參與的模式。

合作本質仍是「供應鏈綁定」,這種關係的最大不確定,就是「只要技術能被替代,合作就可能被重新議價」,以及增加車企顧慮。

2023年以來,蔚來吉利、小鵬都在自研智駕芯片併成功流片,理想比亞迪的芯片也在研發中。車企們都在想辦法擺脫對第三方芯片的依賴,而且規模上量之後,成本將會得以降低。

特斯拉為例,在HW2.5上使用的是英偉達的芯片,在HW3.0上則使用了自主開發的ASIC芯片,成本從280美元降到了190美元。

換而言之,地平線正走向「備胎」危機。當然,餘凱也看得明白。

他曾說,「車企自研芯片就像買保險,20%是給自己喫個定心丸,80%還是得靠合作來提高效率。」「20/80穩態」理論,說白了就是用技術深度和車企綁在一起。

地平線通過開放BPU架構,讓車企參與到芯片的設計中來,給了車企一定的定製空間,又不會被完全取代,地平線與大衆、長安等成立合資公司,通過這一方式進入車企的供應鏈中。

不過,就像硬幣的A面和B面,這個模式也存在一個風險。地平線若堅持「算法授權」模式,將面臨車企「用腳投票」的風險。

造成虧損的另一個原因,是研發投入的增加。財報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地平線的研發投入同比暴漲了62%,達到23億元,相當於每天就要燒掉1260萬元。

再算一筆賬,這意味着地平線每實現1元營收,就要投入1.47元用於研發,「投入遠超產出」的模式,就讓地平線陷入了「越研發越虧損,越虧損越依賴孖展」的不利循環。

「燒錢的速度,比餘凱預估得要快。」資深人士表示,這個燒錢的速度,讓地平線在營收增長的情況下,毛利率從去年的58%降到了今年的47%。

而且,為了維持技術領先和市場競爭,地平線需要在研發上持續投入大量資金。地平線在財報中提到,向中高階輔助駕駛解決方案的轉型將成為行業下一階段的主導趨勢。

如何在研發投入與收益之間找到平衡,讓餘凱感到頭痛。他曾說,「沒有成熟模式可借鑑,這是很痛苦的過程。」

「孖展-研發-虧損-再孖展」循環

地平線孖展之後,資本市場並未以掌聲給與鼓勵,而是「股價下跌」。比如,9月26日配售股份公告發布後,地平線股價盤中一度跌超9%。

地平線陷入「孖展-研發-虧損-再孖展」的循環、為什麼,資本市場不買地平線的賬?

一是,地平線的業務結構需要優化。二是,向算法公司轉型,被視為一場「竭澤而漁」的豪賭。

過去十年,地平線商業模式的本質是「用芯片換入場券」。2015年,餘凱帶着團隊直接衝進了汽車芯片這個幾乎沒人涉足的領域。當時,投資人對於餘凱的做法,是四個字的評價,「天方夜譚」。

「做芯片是找死,等你做出來再說。」

餘凱帶着團隊咬緊牙關,把芯片做了出來,並且以低於行業平均水平的定價方式,迅速切入市場。巔峯的時候,地平線在智能駕駛芯片市場拿下了32.4%的份額。

這是什麼概念?

也就是說,每三輛中國智能汽車裏,就有一輛用的是地平線的芯片。到2025年,實現軟硬一體化的技術路線的地平線,已經從一家從「賣芯片」的公司,轉型成「賣方案」的科技公司,並在港股上市。

故事講起來,是有一些草根逆襲的爽感的。但是,十年鋪墊的「性價比」之路,想要向上攀爬,難上加難。

在地平線的核心出貨芯片中,絕大部分仍是低端J2、J3芯片,既無法滿足現在主流用戶的智駕需求,也無法形成有效的技術積累。

而且,在地平線賴以起家的中低算力芯片市場,早已多了不少競爭對手,競爭的加劇,使得價格也一降再降。

地平線招股書顯示,低階方案Horizon Mono的平均售價,從2021年的每件185元下降到2024年的142元。中階方案Horizon Pilot也漸漸走向了性價比路線,平均售價從2023年的每件754元下調至2024年的636元。

被寄予厚望的高端芯片中,J5業績乏善可陳,J6系的芯片仍然處在增長初期。這個業務結構,直接影響到地平線的毛利率。而且,轉投高階智駕,研發入不敷出。餘凱曾提到過一個數據,今年地平線在雲計算訓練上的費用較去年至少增加了三倍。

不過,讓餘凱更為頭痛的是,地平線的技術護城河,正在被嚴重撕扯。

業內有個統一的觀點,「最後的機會在於算法」。目前,地平線採取「芯片+算法」的雙輪驅動策略,但現實是地平線高端芯片,在「紙面算力」與「真實性能」之間存在割裂。

從核心產品製程與算力來看,地平線已落後於行業第一梯隊。英偉達最新智駕芯片已採用4nm製程,而地平線的主力產品仍停留在7nm階段。製程工藝的差距使得地平線在高端市場競爭中,拓展艱難。

在算力上,地平線仍困在「算力軍備競賽」的敘事中,征程5芯片的算力僅為128TOPS,不足英偉達Orin芯片的一半。

征程6系列全棧芯片平臺,算力從10TOPS到560+TOPS分佈在6款型號中,滿足從L2到準L3的各類智駕需求,同時配備自研的BPU納什架構,強化端到端模型和Transformer推理能力。但是,目前還處於市場觀察期。

上半年,30萬元以上高端車型的自動駕駛芯片市場,英偉達和高通合計佔據83%份額,地平線僅為5%。

過去幾年,地平線燒掉上百億研發費用,實現了從14nm到7nm的製程突破,英偉達完成從12nm到4nm的兩次製程迭代,未來1到2年內,英偉達、高通即將量產的芯片普遍採用4nm/5nm製程。

地平線的研發效率,存在「重投入、輕轉化」的問題,2024年31.56億元研發費用中,62%流向算法團隊,地平線的底層芯片架構突破幾乎停滯。

這就導致地平線「兩頭受擠」,向上缺話語權,向下缺價格優勢。

一場可能失控的冒險?

收入增長的 「表象」, 難掩內裏危機。面對52億元虧損、技術代差和客戶流失的三重絞殺,地平線的路,又該如何走?

壓力再大,都只是表象,真正要解決的是內部戰略。「公司下一步該怎麼辦?該往哪個方向走?」或許,餘凱每天都要問自己一遍。

高投入、高風險、高不確定性的殘酷法則,也逼迫地平線必須轉向新的風口。在智駕平權的道路上,沒有任何僥倖可言。只能「耐得住寂寞」,找尋開放生態和盈利壓力之間矛盾的解決之道。

每一步都可能是「生死線」。信心不能丟,技術不能停,地平線也只能靠孖展繼續加大研發。

地平線在行業內率先提出「一段式端到端+強化學習」的城區NOA系統架構,突破傳統感知-決策-控制三段式之間的時間延遲與信息割裂。

這套HSD智能駕駛系統,可以說對標特斯拉FSD,不僅用了征程6芯片,還整合了感知算法、數據標註工具鏈,甚至開放了模型訓練的接口給車企。

餘凱表示,在三至五年之內,HSD可以帶來接近100%安全的體驗。HSD有望從全場景輔助駕駛升維為全場景自動駕駛。現在HSD已經拿到了10多款車型的定點。不過,HSD系統具備技術突破性,但商業上的「護城河」仍待挖深。

地平線還給自己找的另一個突破點,是Robotaxi。對於近來「不造車的特斯拉」這個評價,餘凱在多個場合表示了認同,「我們不造車,但要讓每個車企都能造出像特斯拉一樣厲害的智能汽車。」

讓餘凱認同地平線是「不造車特斯拉」的原因,還有同一個智駕終局的目標,落子Robotaxi。

但是,業內認為,這或許是地平線燒錢的另一個無底洞。過去十年裏,資本與輿論不斷把Robotaxi推向風口,但圍繞成本、政策、場景的爭論從未停歇。

在覈心業務尚未盈利、技術代差持續擴大的背景下,地平線把上半年23億元研發費用,拿出30%花在了Robotaxi研發上,並將58億港元募資的部分資金投入Robotaxi領域。

因為,地平線認為這是「押注未來」。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一是因為,行業對Robotaxi技術拐點的判斷仍無形成共識,因為監管限制、技術瓶頸等因素,Robotaxi商業化前景,仍然屬於「在迷霧中狂奔」。

二是因為,Robotaxi對芯片算力、算法泛化能力、場景適配性的要求遠高於普通智駕場景,地平線存在技術代差。「技術能不能做出來」,「商業能否跑得通」,「工程能力」是不是足夠強,這些都等着餘凱的答案。

對於虧損的地平線來說,宣佈進軍Robotaxi,資金壓力增大。而且,資本輸血只能解一時之困。真正的競爭力源於技,更像是一場可能失控的冒險。

餘凱多次提到,「芯片是科技戰爭的制高點,我們不能輸。」這場仗,輸不起,也不能輸。

但是,地平線沒有捷徑可走。

注:圖片部分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