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養樂多仍在堅持「一瓶五菌」的小紅瓶時,蒙牛、伊利已把活菌數捲到1000億,把保質期做到180天,把價格壓到每瓶3.5元,把網點鋪到村口小賣部。11月30日,養樂多1995年落子無錫的中國首廠將永久熄火——這不是簡單的產能調整,而是一場歷時三年的「降維收割」終局:冷鏈依賴、單一口味、日資身份,三把曾經鋒利的刀,如今反向架在自己脖子上。
活菌數「軍備」競賽
2022年,養樂多還在為「每瓶100億乾酪乳桿菌代田株」講百年故事,蒙牛優益C直接把數字改成「500億活性菌」印在瓶身,伊利每益添連夜跟進,雙巨頭在60天內完成「500億俱樂部」結盟。
2025年10月,優益C沁顏系列把數字推到1000億,並順手添加膠原蛋白肽,把賽道從腸道健康切換到「美容+瘦身」——養樂多主打的「腸道專家」定位瞬間失焦。消費者第一次發現:原來活菌也可以按「百億」為單位砍價,原來乳酸菌飲料還能喝出「顏值」。
常溫致命一擊
養樂多30年堅持「2~10℃冷藏」,既是品質壁壘,也是成本枷鎖。
伊利暢意100%用專利HTST瞬時殺菌+無菌灌裝,把保質期拉到180天,直接砍掉70%冷鏈費用;終端價3.5元/瓶,比養樂多低22%。2025年,暢意100%油柑雙柚味捆綁海底撈「解膩套餐」,單月銷出1.2億瓶,相當於養樂多在中國全年銷量的8%。當養樂多還在一二線城市冰櫃裏「橫着躺」,暢意100%已躺在西北縣城的常溫貨架上「豎着賣」。
供應鏈暗戰
蒙牛、伊利年採購乳酸菌飲料原料規模超200億元,白糖、包材集中招標,比行業均價低8%~15%;養樂多全球供應鏈分散,單瓶原材料成本高出0.08元,在百億量級就是8億元利潤差。
更關鍵的是,伊利在安徽滁州部署全球首條AI視覺檢測生產線,單線效率提升32%,每瓶製造費用再降0.05元;養樂多無錫工廠仍採用2008年進口線,設備OEE僅68%。當巨頭用「釐」為單位摳利潤時,養樂多還在用「毛」做預算。
渠道下沉「最後一公里」
2025年,蒙牛與美團閃購共建「30分鐘達」冰鏈,優益C出現在北上廣深5萬棟寫字樓自動販賣機;伊利通過興盛優選、美團優選把暢意100%拼團價打到2.9元/瓶,一舉穿透縣域市場。
養樂多線下網點仍集中在一二線城市高端商超,下沉市場滲透率不足12%。湖南一位鄉鎮批發老闆直言:「養樂多要冷鏈,我進一箱賣不完就壞;暢意常溫放半年,賣不完還能退,你說我進誰?」。
日資身份「黑天鵝」
10月初,高市早苗當選日本首相,中日關係驟冷。華東某大型連鎖超市採購總監透露,總部已把「日資飲品」列入敏感清單,養樂多陳列面從3排減到1排,位置從1.2米黃金貨架下調至0.7米底層。
政治情緒直接體現在掃碼器上:9月最後一週,養樂多在上海區域銷量同比下滑27%,優益C同店增長41%。在快消行業,3個月的持續下滑就足以觸發「清場」機制。
關廠不是終點
11月30日,無錫養樂多工廠將舉行最後一場停產儀式——這裏曾是小紅瓶在中國的起點,也將成為日式大單品的終點。內部員工透露,三條產線將整體出售給國內某代工廠,日籍技術團隊已分批撤回東京。關廠背後,是養樂多中國市場份額從2020年的42%跌至2025年的19%,而蒙牛+伊利已合併拿下68%。
行業評論指出,乳酸菌飲料的終局不是「口味之爭」,而是「系統效率之戰」。當中國企業用常溫技術拆掉冷鏈護城河、用千億活菌重寫標準、用AI產線壓到極限成本,日式「百年單品」神話必然破滅。養樂多失去的不僅是一座工廠,更是整個時代。
廣告
來源:食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