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那個「Intel Inside」的年代嗎?從電腦到服務器,從芯片到雲端,英特爾幾乎是科技時代的代名詞。可如今,這位硅谷巨人,卻不得不揮起手術刀,對自己來了一場史無前例的「斷臂求生」。就在新CEO陳立武(Lip-Bu Tan)上任的第二天,英特爾宣佈——要裁員。不是幾百,也不是幾千,而是多達20500人!
如果再算上前任留下的「裁員遺產」——那就是兩年35500人的驚人數字。這意味着什麼?——英特爾在兩年內「蒸發」了超過三分之一的員工。曾經遍佈全球的工程師團隊,如今有整層辦公區燈火不再。截至2024年底,英特爾還有約10.9萬人;而到2025年秋天,這個數字變成了8.8萬人。
換句話說,每3個英特爾人,就有1人被請回家。起初,英特爾高層說得冠冕堂皇:「我們要優化架構,減少中層管理。」可現實卻讓人心涼——在俄勒岡工廠的裁員名單上,真正被裁的不是經理,而是工程師。
數據顯示,被裁員工中,只有8%帶「經理」頭銜,其餘都是那些在車間、實驗室、測試間裏默默奮鬥的技術人員。他們曾經是英特爾的靈魂,是工藝創新的根基。如今,卻成了財務表上的「成本項」。
為什麼英特爾要這樣?原因簡單又殘酷:錢不夠花了。在最新的季度報告中,英特爾雖然營收略有起色,但研發預算卻同比減少了8億美元(約合57億元人民幣)。這說明什麼?——公司在砍項目。那些原本還在孵化中的新架構、新工藝、新產品,在一張張Excel表中,被冷冰冰地打上「暫停」或「終止」。
財務負責人David Zinsner說得很直接:「我們要在2026年前,把運營支出壓在160億美元以內。」「只投有回報的項目,其他的——一律省掉。」在他眼裏,英特爾不是沒未來,只是未來必須更「瘦」、更「狠」、更「算賬」。陳立武上任後,提出了一個新的「三支箭」:客戶端、數據中心與AI、晶圓代工。他清楚,英特爾已經失去了太多時間:臺積電在製程上領先整整兩代,英偉達用AI狂飆,市值飆到天上,連AMD都靠「技術+執行力」逆襲成功。
所以他決定「收縮戰線」——砍掉一切拖後腿的項目,把資源押在最有希望的方向:Intel 18A(1.8nm)要儘快量產;Intel 14A(1.4nm)加速研發;封裝技術要全球領先;AI芯片要拼命追趕。「新英特爾不只是削減成本,而是重建專注力。」陳立武說。他要讓這家老牌巨頭從「臃腫的恐龍」,變成「靈活的獵豹」。英特爾的這場大裁員,當然刺痛人心。但在資本市場的邏輯裏——這或許正是「重生」的代價。
有分析師指出,英特爾的重組本質是「斷臂求生」:一邊止血,讓現金流更穩;一邊集中火力,打好AI與製程反擊戰。畢竟,如今的芯片戰爭,拼的不只是技術,更是戰略定力、資本節奏和組織韌性。只是,對於那些被裁掉的工程師們來說,「公司變強」聽起來再宏大,也抵不過手中那張「離職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