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圖片來源:小紅書@J浩宇北京辦公室諮詢
10月19日,中國人壽前三季度1567億淨利的業績預告刷屏保險圈。在行業轉型、市場波動的背景下,這家壽險龍頭的「鈔能力」從哪來?
扒開數據看,答案藏在兩個關鍵詞裏:投資端押中「新質生產力」,負債端用服務築牢根基。今天咱們重點聊投資端——中國人壽如何在科技、醫療等「硬科技」賽道提前佈局,把國家戰略變成了真金白銀的投資回報。
01
投資端
新質生產力不是口號
是真金白銀的「耐心資本」
中國人壽在公告裏提了一句「把握市場機會加大權益投資」,但「機會」二字背後,是長達數年的戰略鋪墊。
所謂「新質生產力」,通俗講就是能推動產業升級的「硬核科技」。中國人壽的權益投資,不是追熱點炒概念,而是像「種莊稼」一樣,提前在科技「試驗田」裏撒種子。
案例一:AI製藥賽道,押中全球領跑者
國壽股權2018年領投的晶泰科技,是這次投資的「明星案例」。當時AI製藥還是冷門領域,晶泰科技專注用AI模擬藥物分子設計,技術門檻高、回報週期長。中國人壽不僅投了錢,還通過資源對接幫企業拓展藥企合作。如今,晶泰科技成了全球AI製藥第一梯隊玩家,今年剛通過港股18C特專科技規則上市——這一筆,既賺了資本增值,更驗證了「投科技就是投未來」的邏輯。
案例二:醫療設備國產替代,卡位「鏈主」企業
圖片來源:unsplash
醫療健康領域,中國人壽的投資更像「補短板」。聯影醫療是國內高端醫療設備龍頭,曾長期被GE、飛利浦壟斷。國壽股權2020年入股後,不僅提供資金,還聯動保險資源幫企業對接醫院場景。現在聯影的MRI、CT設備市佔率已超30%,直接推動了醫療設備國產替代。類似的投資還有邁瑞醫療(監護儀全球前三)、信達生物(PD-1抗癌藥降價主力)——這些企業,都是中國人壽眼中「能解決卡脖子問題」的「鏈主」。
數據說話:科技投資佔比超80%,回報週期跑贏同業
國壽股權的數據顯示,其管理的險資中,科技型企業投資佔比超80%,「鏈主」及製造業冠軍佔比25%。這和多數險企「偏愛消費、金融」的投資風格截然不同。民生證券測算過,中國人壽的權益投資年化收益率近5年穩定在8%以上,跑贏行業平均2個百分點——長期主義+國家戰略,讓它的投資組合既有彈性又有韌性。
02
負債端
服務是根,理賠快
理賠暖纔是「隱形護城河」
投資端賺的是「市場錢」,負債端纔是保險企業的「命根子」。中國人壽能穩坐龍頭,理賠和服務沒掉鏈子。
理賠效率:用「科技」解決「痛點」
前三季度,中國人壽賠了4400萬件,733億!健康險佔了絕對大頭——4340萬件理賠,560億金額。但更關鍵的是「快」:598萬件理賠直付(不用墊錢),電子發票理賠0.28天到賬,部分地區試點「免資料理賠」(比如小額醫療險,拍個照就能賠)。客戶不用跑網點、不用填單子,錢更快到賬,口碑自然穩。
業務結構:該賺的錢不丟,該守的保障不松
儘管沒披露新業務價值(NBV)具體數,但行業報告預測它前三季度NBV增速30.7%。祕訣在哪?一是抓住定價利率下調前的銷售窗口期,推高性價比的儲蓄險;二是銀保渠道發力,補規模短板。但更重要的是,它沒丟了「保障」這個根本——健康險、壽險的賠付率始終控制在合理區間,避免了「重銷售輕服務」的惡性循環。
03
行業啓示
龍頭的「長期主義」
藏着穿越週期的智慧
中國人壽的業績,給行業提了個醒:保險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從來不是短期炒作,而是「投資端看趨勢,負債端守初心」的雙輪驅動。
現在很多險企焦慮「轉型難」,要麼盲目跟風投熱點,要麼壓縮保障成本衝規模。但中國人壽用1567億淨利證明:押中國家戰略的「新質生產力」,用耐心資本陪科技企業成長;同時紮紮實實幹好理賠服務,把客戶信任變成「護城河」——這纔是穿越週期的底層邏輯。
結束語:
1567億淨利,不是偶然,是中國人壽「看十年、投十年」的戰略定力,加上「理賠快、服務暖」的實在勁兒,雙向發力的結果。
在保險業從「規模擴張」轉向「價值深耕」的今天,它的路徑很有參考價值:投資端做國家戰略的「耐心資本」,負債端做客戶信賴的「保障專家」。這樣的龍頭,或許能走得更穩、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