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路知遙 編輯|Cong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尹同躍「段子手」的身份不脛而走。前有在論壇上說「壞事兒奇瑞也幹了」,這次在2025奇瑞全球創新大會上,他又對着行業和媒體大叫奇瑞要「不客氣了」。
比起其他車企的口號,這句「不客氣了」倒是言簡意賅很多。而在創新大會之後的採訪環節,尹同躍對更多的細節進行了展開,其中既有奇瑞對全球化創新體系的思考,也有對「製造業浮躁之氣」的深刻反思,還有奇瑞在現階段對「長期主義生存戰」的全方位準備。
奇瑞現階段的發展的核心思想是清晰而殘酷的:質量是1,銷量是0,質量是優先要考量的第一因素;同時,創新是價值,內卷是自殺,創新會是奇瑞應對內卷的核心方針。
01
危機與覺醒:質量,製造業的「至暗時刻」
從銷量看,奇瑞在全球已經有了自己的位置,今年奇瑞也完成了在港交所上市的里程碑事件。不過我們從臺上臺下尹同躍的發言,卻看不出到任何的「志得意滿」。
對於如今奇瑞乃至中國製造的生態位,尹同躍有着清楚的認知:「中國製造固然是世界絕無絕對的製造大國,但品牌的含金量卻尚未得到世界的完全尊重。」
他引用了恩師陸林奎老領導的鞭策,道出了當前中國製造業的核心痛點之一,也說出了奇瑞下一步的想法:胡總在電話中語重心長地說,奇瑞今天的規模已經不小,再追求銷量的意義有限,要追求成為中國品牌的質量代表,站上質量的高峯。
對奇瑞來說,把質量視為永恆主題,意味着他們得要在現在的背景下,短暫忘記價格戰的硝煙,即便有更多的壓力點,也必須以質量為核心追求。
在奇瑞眼裏,質量比銷量重要,創新也比利潤重要。
質量是信任感和長期發展的「1」,沒有這個「1」,再高的銷量和利潤也只是後面的無數個「0」,毫無意義。出於質量追求的考慮,奇瑞甚至引入了以對質量極端苛刻而聞名的保時捷質量團隊,目標是讓質量文化融入企業血液,讓奇瑞成為「高端不壞、不出小毛病」的世界級品牌。
尹同躍也分享了一些有關老領導陸林奎自掏腰包,要求再版美國質量專家朱蘭《質量改進》一書的往事。奇瑞以這種方式,把質量信條放入員工的心裏,成為大家日常工作的「潛意識」。
縱觀全球製造業,日本車企的崛起正是通過系統引入戴明、朱蘭的質量理念,才完成了從「低質廉價」到「可靠耐用」的品牌聲譽逆轉。今天,中國汽車已經是世界第一大出口國,但品牌形象仍被一些國外的經銷商定義為「便宜、代步」,這種形象不是一天兩天建立起來的,也需要更長久的時間去糾偏。
隨着電動化和智能化的發展,質量的涵蓋範圍,已經從傳統的硬件可靠性,逐步擴展到電池安全、軟件穩定性、智能化可靠性等全生命週期用戶體驗。奇瑞也明白,他們的質量管理體系必須與時俱進,建立起一套涵蓋研發源頭、供應鏈協同、乃至售後響應的泛質量文化。
所以尹同躍也指出了,要讓「問題發生的越晚,解決成本越高」這一法則成為內部共識,從研發源頭就植入全球標準的耐久性、可靠性和適應性驗證體系,打造出能夠比美頂級品牌的供應鏈生態。
02
重構護城河:「垂直整合」與「產業拍客」的機制創新
面對汽車的軟件時代浪潮,奇瑞同樣要面對新的挑戰。傳統汽車行業的的社會分工模式正在逐步失效,軟件迭代的速度遠超供應鏈的協作效率,從而導致了溝通中難免出現大量技術黑盒。
對此,尹同躍給出了現階段奇瑞認知中的解決方案是進行垂直整合。
尹同躍認為,汽車現階段其實已經是一款「芯片佔比大、軟件為主」的產品,所以作為主機廠,也得進行垂直整合,用統一的源代碼和電子架構實現對產品需求的快速響應。
這既是技術屬性的改變,同時也是車企在智能化發展中,對速度和成本的追求。
垂直整合具有發展的技術必然性。在傳統機械時代,各零部件供應商只需要可以把單個件按照圖紙做到極致,就可以組裝產品。但在現階段,由於軟件的存在,軟件和軟件之間的代碼並不兼容,需要大量的轉換,這不僅會造成效率的拖沓,也會在覈心技術上形成了供應商的壟斷和「技術黑匣子」。
當然,垂直整合不是意味着奇瑞需要查收每一個環節,但奇瑞依然需要握有核心源代碼和電子架構的掌控權,實現毫秒級的響應速度和極低的成本控制。
這也是軟件定義汽車時代,主機廠重要的「生存路徑」。
奇瑞對創新的理解其實也不只是這些,從「企業內部的R&D」到「更遠的R」(基礎研究),尹同躍也透露了他們的相關佈局。
奇瑞的「開陽實驗室」和「協同創新聯盟」,就是要扮演「產業拍客」的角色,解決中國科研創新的兩大痛點。
一是資本效率低,中國缺少能在種子期就投資技術的資本,多數人都等着「接桃子」,所以奇瑞願意去承擔風險,提供資金和場景。另一個則是轉化效率低,高校的研究往往止步於「論文」,而奇瑞要將其「寫到零件上,寫到產業上」。
在這種「風險我擔,成果共享」的模式裏,科研人員可以不用太過擔心市場,只需要專注的進行創新,是一種用資本思維和生態力量驅動創新的高級打法,本質上是運用資本思維來激活沉睡的社會科研資源。
尹同躍希望奇瑞能夠提供類似於美國硅谷「投資資本家」的功能:在創新項目處於「車庫」階段時,奇瑞就進行投資,並用股權和派息來激勵。
他甚至用了自身的例子來說明,奇瑞早期曾經投資零部件企業就曾經收穫過豐厚回報,投入一千萬而後在上市時獲得了數億回報和18%的股份,且解決了自身技術難題,實現了「賺了錢、解了難、培育了生態」的多贏局面。
從結果上看,這種模式極大規避了奇瑞在早期創新上的風險,也成功避免了核心技術和人才的「空心化」。通過這種方式,奇瑞可以把高校「效率很低」的創新資源,與市場驅動的「大國機制」結合起來,實現創新效率的質的飛躍。
03
全球化突圍:出海的「貓」哲學與民族品牌的責任
在海外市場的問題上,尹同躍的策略理性而充滿了邏輯思維,有着情感上的換位思考角度。
尹同躍坦言,中國企業在外面「拉仇恨」的情況太多。奇瑞的出海哲學,不是征服,而是融入:「我們在外面去,到一個地方去,我們像貓一樣,是吧?然後悄悄的進了,然後悄悄的就成為他一家人。」
這一策略趨向於「欲奪先予」。此前,奇瑞在西班牙等地實現了了本地化製造、解決就業、在當地大學進行聯合創新等一系列動作,以換取市場信任和政府支持。這種帶着「敬畏心」的全球化思維,是奇瑞區別於其他企業、尋求長期主義的根本之道。
尹同躍詳細分析了奇瑞在西班牙加泰羅尼亞大區設立工廠的案例:通過接手關閉的工廠、解決當地就業和社保問題,奇瑞獲得了當地政府的高度肯定。
這種模式,意味着奇瑞的出海開始授人以漁,將製造、供應鏈、研發和文化工程都落在當地,甚至使用當地品牌,給予當地人「面子和裏子」。
這種高度的本地化,讓很多對中國組裝模式抱有懷疑的國家,遭到了西班牙工業部的主動反駁,證明了奇瑞出海的紮根於本土的決心,有效避免了中國企業在海外的「拉仇恨」窘境。
04
跨界新增長:當L5自動駕駛成為「道路機器人」
針對出行的未來,尹同躍的想象已經超越了汽車本身。他認為,汽車工業是技術堆砌的「創新工廠」,其智能化技術最終將向外溢出,賦能多個行業:「汽車以後會少,……L5之後,Robotaxi以後就是一個機器人,道路機器人。」
從「道路機器人」到「機器猴」(用於棕櫚樹採摘),再到家庭護理機器人,尹同躍把汽車技術底座(電子架構、算法、操作系統)看作是構建奇瑞「第二、第三增長曲線」的基石。奇瑞的目標,是利用汽車工業的高標準化和低成本優勢,顛覆其他的行業。
尹同躍對未來算力增長速度的驚人預測,印證了奇瑞對AI時代的深刻理解。
尹同躍認為,隨着算力的指數級爆炸,未來三個人中甚至可能有兩個是機器人,而機器人產業的規模將可能超越汽車工業。奇瑞進軍機器人領域只是水到渠成。汽車工業在算法、操作系統、感知系統以及電子架構上的積累,可以直接延展到機器人領域。
奇瑞可以利用其大批量、高品質、低成本的汽車製造優勢,將原來動輒「11萬美金」的機器人成本打下來,實現「技術堆砌」後的「跨界降維打擊」,為企業在汽車保有量減少的未來,找到新的「增長飛輪」。
寫在最後:文化的力量,永恆的長期主義
尹同躍深知,僅靠技術和銷量無法成就一個「百年老店」。他始終在強調,企業最終比拼的是文化和制度。
正如捷豹路虎以英國皇家文化固化其豪華地位一樣,奇瑞需要打造的是一種「自信心、好奇心、好勝心、敬畏心」的「四心」文化。這種文化力量,是支撐企業在「高速和高質量」發展中不衝入溝裏、不陷入「競相自殺」式內卷的終極護城河。
尹同躍希望奇瑞的「四心四力」——領導力、學習力、想象力、溝通力——能夠成為年輕人的基因,讓企業的經營不因某一個領導人的變化而產生動搖。
奇瑞全球化創新體系的「不客氣」宣言,而是以「文化、組織、資本」三位一體的長期主義思維,對未來發起的生存挑戰。這場挑戰,不僅關乎奇瑞的興衰,更關乎中國汽車工業能否真正站上世界價值鏈的頂端。
●四維圖新要做自動駕駛領域的NO.1
●不到2小時!小鵬P7+訂單破3萬,驗證爆款邏輯
●新能源車進入四強,奇瑞捱得新天地
●大模型上車,智能座艙穿越「無人區」
我就知道你「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