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姆·奧特曼(Sam Altman)正主導一場「AI豪賭」。
這場席捲全球科技巨頭的萬億美元賭局,在短短一個月內已拉動合作方市值飆升:甲骨文股價一度漲超36%,市值突破萬億美元;英偉達、AMD與博通的市值也分別在合作後單日暴增約1700億、700億和1500億美元。
據悉,這些合作將助力OpenAI打造一個耗電規模高達26吉瓦(相當於26個核反應堆,可滿足兩倍紐約市夏季峯值用電)的AI加速集羣,並形成萬億級的閉環生態。
在這一閉環生態中,奧特曼通過一系列戰略合作展現出高超的資源整合能力。他先後與甲骨文、英偉達、AMD和博通達成協議,內容涵蓋數據中心建設、鉅額投資、芯片採購與股權投資以及聯合研發,旨在構建算力閉環並保障自身算力安全。
從整體佈局來看,奧特曼似乎正有意識地降低對英偉達的依賴。360創始人周鴻禕認為,這實質上是奧特曼在實施一場精妙的「平衡術」,其核心目的在於保障OpenAI自身的「算力安全」。
然而,奧特曼的野心遠不止於此。有業內分析師指出,OpenAI的願景是成為像Windows那樣的時代級基礎設施——不僅是一家AI公司,更是整個AI生態的「操作系統」。
至此,山姆·奧特曼的野心已昭然若揭。在一盤大棋中,他不再滿足於做一枚強大的「棋子」,而是扮演着分配算力、平衡利益的「棋手」。這種深諳「政治」的合縱連橫之術,或許正是OpenAI通往「生態操作系統」之路最關鍵的勝負手。

萬億賭局與資本「循環術」
擁有800萬活躍用戶、130億美元年度經常性收入及5000億美元估值——從表面看,OpenAI正講述一個完美的增長故事。
然而深入財務細節便會發現:2025年上半年,其運營虧損高達80億美元。按此速度,全年虧損預計突破200億美元。這意味着,這家AI明星企業每賺1美元,就要燒掉近3美元。另有外媒披露,OpenAI已將2025年全年現金消耗預期從70億美元上調至80億美元,並預計到2029年累計燒錢1150億美元。
與此同時,OpenAI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與甲骨文、英偉達、AMD、博通等科技巨頭簽署了總額超1萬億美元的算力協議。這一規模遠超其自身營收與孖展能力。由此引出一個核心問題:一家持續虧損的創業公司,如何撐起這場「萬億豪賭」?
一位業內分析師指出,關鍵在於OpenAI巧妙運用了硅谷「假戲真做,直到成功」的策略,通過一種「循環安排」,讓科技巨頭們為其未來共同「入局」。
以9月22日與英偉達的合作為例:雙方將共建至少10吉瓦的AI數據中心,配備數百萬塊英偉達GPU。為支持此計劃,創始人黃仁勳擬向OpenAI投資最多1000億美元;作為回報,OpenAI將以現金採購英偉達芯片,而黃仁勳則獲得OpenAI的非控股股份。
這一模式將芯片採購與股權投資緊密結合,標誌着雙方關係的轉變。黃仁勳指出,這不僅是雙方「首次直接商業合作」,也改變了OpenAI過去通過微軟Azure雲服務間接採購英偉達芯片的模式。
兩週後,奧特曼轉向英偉達的競爭對手AMD,與其達成一項多年、多代產品戰略協議。AMD向OpenAI發行最多1.6億股認股權證,約佔其股權的10%,而OpenAI則承諾部署高達6吉瓦的AMD算力。
與英偉達的合作不同,此次OpenAI成為AMD的股東,而在前者中,英偉達是OpenAI的股東。
10月14日,前高盛銀行家、彭博專欄作家馬特·萊文指出,奧特曼的孖展策略堪稱「世界級金融工程」,其精髓在於「金融的時間旅行」。他解釋道,傳統孖展依賴清晰的商業計劃,而科技初創公司則憑藉「宏大願景」與「說服投資者相信這一願景」的能力獲取資金。
萊文比喻道,創業者只需「將手搭在投資者肩上,指向遠方低語:‘全知機器人’」,投資者便會「頓悟」。以博通為例,其與OpenAI合作消息一經傳出,股價即大漲11%。市場普遍看好這一合作將為博通帶來數千億美元的增量收入。
不過,奧特曼將如何具體支付這些設備費用,目前仍是未解之謎。

雙線佈局與算力霸權
有觀點指出,OpenAI的萬億級合作是一場精心設計的「金融鍊金術」。通過將供應商深度綁定的「循環孖展」與開創性的「股權換採購」模式相結合,奧特曼正在重新定義AI時代的資本規則。
那麼,OpenAI為何要同時拉攏英偉達和AMD?
周鴻禕分析認為,目前OpenAI的周活躍用戶已突破8億,每分鐘處理的API調用高達60億token,每週消耗的token規模達到180萬億。然而,英偉達每年高端GPU產量僅幾百萬顆,「這點量對OpenAI來說根本不夠塞牙縫。奧特曼早就估算過,要滿足需求至少需要1億顆GPU,相當於投入3萬億美元。」
除了GPU供應緊張,成本壓力也令OpenAI難以承受。英偉達H100 GPU單價約為3萬美元,而AMD的MI300X僅為1.5萬美元,價格相差一半。若採購100萬顆,選擇AMD可節省150億美元,相當於OpenAI去年全年收入的1.5倍。
公開數據顯示,2024年OpenAI的算力支出佔營收的42%,其中80%流向英偉達,顯示出對單一供應商的高度依賴。此外,英偉達最先進的芯片從下單到交付需等待8至12個月,這與AI模型快速迭代的需求嚴重脫節。
「他既想要英偉達的技術壁壘,又看重AMD的性價比,更通過讓兩家互相競爭,坐收算力霸權的紅利。」周鴻禕進一步指出,「奧特曼在時間把控上也極為精準,兩家供應商的首批發貨都定在2026年下半年。一旦英偉達延遲交貨,就由AMD補上;若AMD掉鏈子,則立即追加英偉達的訂單。這等於給兩家都戴上了緊箍咒。」
在AI行業,算力比石油更為珍貴。誰掌控芯片供應鏈,誰就主導AI未來。奧特曼這一步,已將兩大供應商牢牢綁定在自己的戰車上。
值得注意的是,OpenAI與英偉達、AMD之間的交易,本質上是一種「資金自循環」:用英偉達的投資,購買英偉達的GPU。


奧特曼與黃仁勳、蘇姿豐、埃裏克森等硅谷巨頭的緊密「擁抱」,勾勒出一幅「重塑硅谷權力格局」的宏大圖景,這一幕在業界極為罕見。然而,這種抱團行為也引發警惕:一方面是對潛在壟斷風險的擔憂,另一方面則是對數萬億美元投資可能催生泡沫的憂慮。
相比壟斷可能帶來的結構性影響,泡沫一旦破裂,投資者將面臨巨大損失。歷史上已有前車之鑑,無論是1999年的互聯網泡沫,還是2008年的房地產泡沫,都曾讓投資者付出沉重代價。

野心不止於硅谷
除了與供應商構建「循環孖展」體系,奧特曼在傳統孖展領域同樣手段大膽。今年1月,他與軟銀、甲骨文等公司共同發起名為「星際之門」的宏大倡議,承諾為OpenAI在美國的基礎設施投入高達5000億美元。
為支撐其快速擴張,奧特曼早已突破傳統股權孖展的邊界。2024年,OpenAI獲得40億美元銀行貸款,並在過去一年中通過風險孖展籌集約470億美元——儘管其中很大部分仍取決於與最大支持者微軟的複雜談判。據最新消息,OpenAI正準備啓動新一輪數百億美元的專項債務孖展,主要用於基礎設施建設。
奧特曼從不掩飾自己的野心。他多次公開表示,OpenAI未來需要投入數萬億美元建設AI基礎設施,並堅信這些投資將為全球社會帶來革命性回報。然而他也坦言,OpenAI目前仍未盈利,且短期內並無盈利計劃。
這種「以聲勢驅動增長」的資本模式已引發分析師警惕。Bernstein分析師斯坦西·拉斯貢指出:「奧特曼可能帶領我們進入一個全新的經濟紀元,也可能讓世界陷入長達十年的回調期。」
儘管資金壓力巨大,合作伙伴仍選擇相信奧特曼「以AI重塑世界」的願景。貝恩公司今年9月發佈的報告預計,到2030年,AI基礎設施每年需產生2萬億美元收入才能支撐當前投資規模——這一數字已超過亞馬遜、蘋果、Alphabet、微軟、Meta與英偉達2024年的總收入之和。
一位接近奧特曼的人士評價:「他是罕見的銷售天才,善於讓人看見他所見的未來,併產生共鳴。」
《奧特曼傳》作者、科技記者周恆星則洞察到其更深層的動機:「奧特曼追求的不是金錢,而是權力。他表面友善,實則以極端方式追求控制力。」他進一步指出,奧特曼擅長以謙遜姿態結識並藉助圈內貴人,逐步實現集權。
2023年11月,奧特曼曾被臨時罷免CEO職務,但僅用一個週末,他就贏得了公司內外的廣泛支持。硅谷最具影響力的CEO、投資者乃至OpenAI全體員工集體發聲施壓,其中包括OpenAI的首位風險投資人、谷歌與Facebook的早期投資人,以及微軟CEO納德拉。
正如愛彼迎CEO布萊恩·切斯基所言:「整個硅谷都站在奧特曼這邊,他太會說話了。」
周恆星基於多年觀察推測:「如果說馬斯克想成為拯救世界的英雄,那麼奧特曼或許有一天會步入政壇,甚至競選美國總統。」硅谷創業教父保羅·格雷厄姆曾對此有過一個精妙的比喻:「如果把奧特曼扔到食人族的島上,五年後,他很可能已成為那裏的國王。」(轉載自深網騰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