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電行業從‘規模製勝’邁向‘價值共生’」「風電產業已從單純的電網供電者,轉變為積極投身於新型電力系統構建的重要力量」「風機需從單一的發電設備,轉變為提供系統解決方案的角色」……這是《中國能源報》記者在2025北京國際風能大會採訪時聽到最多的觀點。
在2025北京國際風能大會暨展覽會上,《風能北京宣言2.0》(以下簡稱《宣言2.0》)的發佈,為中國風電產業劃定了清晰的「路線圖」:2030年累計裝機達13億千瓦,2035年不少於20億千瓦,2060年突破50億千瓦。這一目標背後,是中國風電從「規模擴張」向「質量效益」的戰略轉向,更是行業以市場化思維破解發展瓶頸、以技術創新搶佔全球先機的堅定決心。截至2025年8月底,全國風電併網容量已達5.8億千瓦,較2020年實現翻倍,發電量佔全社會用電量約11%,風電已從「補充能源」躍升為「保供主力」,在全球能源轉型中扮演着愈發關鍵的角色。
■■從「規模第一」到「價值引領」
業內判斷,風電年均新增裝機1億千瓦以上的新時代已經到來。這一節奏的背後,是中國得天獨厚的風能資源稟賦——「三北」地區陸上風能資源經濟技術開發量超75億千瓦,中東南部超25億千瓦,離岸300公里範圍內海上風能資源超27億千瓦。
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潘慧敏介紹,近年來,我國風電產業的創新能力與綜合競爭力顯著增強。在技術層面,以大容量機組和超長葉片為代表的裝備製造水平已領跑全球,屢創世界紀錄。技術的持續突破有效推動了風電投資與建設成本的不斷下降,使其已成為當前最具綜合競爭力的電源之一。在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同時,風電產業也面臨着新形勢與挑戰。我國新一輪國家自主貢獻目標明確提出,到2035年,風電與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力爭達到36億千瓦。這一宏偉目標為風電產業未來發展指明瞭方向,預示着其發展空間將更為廣闊。「下一步將重點推動‘三北’地區大基地建設、海上風電規模化開發及‘風電+’融合發展,通過多元化佈局確保裝機目標落地。」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祕書長秦海巖表示,在《風能北京宣言1.0》指引下,中國風電已實現「六大突破」:裝機規模實現倍增,新增和累計裝機雙雙穩居全球第一;技術創新不斷取得突破,中國成為全球風電創新策源地;海上風電實現大規模開發,深遠海逐步成為「主戰場」;風電應用場景日益豐富,為各領域脫碳提供關鍵支撐;全面深化國際合作,為全球風能產業發展提供中國方案;風電的價值日益凸顯,成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新引擎。而《宣言2.0》提出的「五點行動綱領」——制定適配氣候目標的產業規劃、完善市場化政策體系、加大技術創新力度、推動集成化融合發展、深化國際合作,則為行業從「規模領先」轉向「價值引領」提供了行動指南。
不過,年均1億千瓦的新增裝機目標也引發行業對「規模與效益平衡」的熱議。三一重能風機研究院院長楊懷宇在會上表示:「136號文實施後,電價波動、消納不確定性讓項目收益測算變得複雜,客戶最大的困惑是收益模型的改變。」他建議,行業需儘快針對不同應用場景建設示範項目,同時推動省級電力市場向全國範圍擴展,「通過更大範圍的資源調配,降低局部區域的惡性競爭風險,讓風電項目從‘拼規模’轉向‘拼效益’」。
■■產業鏈協同創新是關鍵
「迴歸價值創造本質,堅守質量底線,杜絕低價惡性競爭。」《宣言2.0》中「反內卷」的倡議,直指當前風電行業痛點。近年來,隨着裝機量激增,部分企業為搶佔市場份額,採取「低價競標」策略,導致項目質量下降、企業利潤壓縮,甚至出現「建成即虧損」的現象。潘慧敏明確表示:「國家能源局將配合有關部門做好‘反內卷’工作,通過完善市場規則、加強質量監管,營造健康的市場環境,讓行業從‘價格戰’轉向‘價值戰’。」
「去年風能展上,我們曾提出‘反內卷’是行業走向成熟健康的自律行為。這一理念要求產業鏈的每一環——從原材料、零部件供應商,到整機製造商,再到項目業主——都應共同珍惜並維護當前局面。」遠景能源高級副總裁、首席產品官、風機與裝備產品平臺總裁婁益民接受《中國能源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前幾年行業快速發展所積累的不穩定與不可靠問題,其成本不應由產業鏈的單一環節來承擔。唯有全產業鏈形成共識,共同為歷史遺留問題買單,通過協同合作分攤成本、共擔風險,才能確保產業鏈的穩健與完整。這是中國風電產業擺脫低質競爭,持續保持並提升全球核心競爭力的根本所在。」
上海電氣風電集團總工程師、副總裁蔣勇表示,未來的風機不再是標準化產品,而是需要根據不同地區的資源稟賦、電網條件、應用場景進行定製化設計,這就要求上下游企業深度協同,從「單打獨鬥」轉向「抱團發展」。
「‘內卷’已到臨界點。」金風科技副董事長兼總裁曹志剛對《中國能源報》記者表示,「‘內卷’不是一天形成的,而是‘路徑依賴’的結果。過去二十多年,度電成本持續下降、產能大幅提升,使整條風電產業鏈陷入了‘自信慣性’之中,產業繁榮的背後隱藏着巨大的‘透支’風險。」他呼籲行業從「價格比較」轉向「價值創造」,「一刀一刀把產品做好,一步一步把服務做實」。應聚焦全優供應鏈建設,將准入模式從「寬進嚴選」優化為「嚴進精選」,強化產業鏈韌性。而今年的新能源市場化改革,能夠促進產業鏈在電力交易、用戶側直通等場景中發揮「差異化」競爭力,是「破內卷」的良好契機。
在遠景能源風機與裝備產品平臺副總裁黃虎看來,「反內卷」的內涵遠不止於價格層面,還可以體現在功率曲線、可利用率、實際發電量、合同條款等領域。「我們必須警惕一種現象:即便價格戰有所平息,競爭壓力也可能轉移到其他非理性的競爭上面。真正的‘反內卷’,是全行業迴歸價值創造,堅守誠信底線,共同維護一個健康、可持續發展的市場環境。」
■■中國彰顯「全球引領者」地位
全球化合作則為中國風電產業打開了更廣闊的空間。本屆北京國際風能大會吸引了20餘個國家的200餘家國際企業參展,德國、丹麥等風電傳統強國組建國家展團,彰顯了全球市場對中國風電產業鏈的信心。
中船科技副總經理張曉陽介紹:「我們依託中船集團全球70%的造船市場份額和清潔能源全產業鏈集成創新優勢,正大力推進風電+綠氫/綠氨/綠醇/海洋文旅等多業態融合示範項目落地,不久前與海外企業簽訂綠色甲醇合作協議,推動風電業務向綠色燃料業務延伸,全力構建‘綠色裝備—綠色電力—綠色燃料—綠色航運’一體化生態鏈條,同時將中國的制氫氨醇技術與當地能源需求結合,破局貿易壁壘,打通出海路徑,實現互利共贏。」
秦海巖建議:「中國企業應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制定,將中國的技術經驗轉化為國際標準,同時通過共建‘一帶一路’推動產業鏈協同出海,從‘產品出口’轉向‘技術、標準、服務一體化輸出’。」
從《風能北京宣言1.0》到《宣言2.0》,中國風電產業的定位已從「全球規模第一」升級為「全球引領者」。在36億千瓦裝機目標的指引下,市場化轉型為行業注入新活力,正如潘慧敏所言:「風電產業基礎紮實、市場空間廣闊、創新活力充沛,我們有信心推動風電持續穩定增長,為全球能源轉型貢獻中國方案。」
未來隨着技術的不斷突破、市場機制的不斷完善、全球合作的不斷深化,中國風電必將在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穩步前行,成為全球碳中和目標實現的「中堅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