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英偉達憑藉A100、H100等AI芯片在數據中心市場形成近乎壟斷的格局時,沉寂多年的高通突然攜AI200、AI250芯片高調入場,宣佈正式進軍人工智能數據中心領域。
這不是高通第一次觸碰數據中心市場,此前的嘗試均以折戟告終。如今,在混合AI時代的技術浪潮與千億級市場規模的誘惑下,高通的「捲土重來備」受矚目。這場巨頭間的較量不僅關乎企業自身的戰略轉型,更可能重塑全球數據中心算力市場的競爭格局。
從兩次失敗中汲取重啓價值
高通與數據中心市場的糾葛始於2016年,高通與貴州省合資成立貴州華芯通半導體技術有限公司,專攻服務器芯片業務。彼時,國內數據中心建設加速,市場對高性能芯片的需求日益增長,高通試圖藉助本土化合作打開局面。然而,技術研發的高難度、市場競爭的白熱化以及中美貿易關係帶來的不確定性,讓華芯通的發展陷入困境,最終黯然退場。
2017年,高通推出首款Arm架構服務器/數據中心芯片Centriq2400,被寄予打破x86壟斷的厚望。「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一方面,彼時Arm服務器生態尚處於孱弱階段,軟件兼容性不足,難以滿足數據中心複雜的應用需求;另一方面,高通同期遭遇與蘋果的全球專利訴訟以及博通的惡意收購風波,內部資源被嚴重分散,服務器業務失去持續投入的支撐。2018年5月,高通宣佈逐步放棄服務器CPU業務。
兩次失敗並非毫無價值。高通通過早期嘗試,積累了數據中心芯片的研發經驗,對市場需求與行業痛點有了更深刻的認知,也看清了生態建設對於數據中心業務的重要意義。這些經歷成為高通此次戰略重啓的寶貴經驗,使其在產品設計與市場策略上更具針對性。
迎戰混合AI時代,構建「雲-邊-端」協同生態
據瞭解,高通的新產品包括AI200和AI250,將以獨立組件、卡片或整套服務器機架的形式提供。AI200將於明年開始發貨,首批客戶將是沙特阿拉伯的AI初創公司Humain,該公司計劃從2026年開始部署基於新芯片的200兆瓦計算能力。
在首批產品之後,AI250將於2027年推出。如果僅作為芯片供應,該組件可以在基於英偉達或其他競爭對手處理器的設備中運行;如果作為完整的服務器,它將與這些芯片製造商的產品展開競爭。
業內人士判斷,高通選擇此時重返數據中心戰場,絕非偶然,而是技術趨勢、市場需求與自身戰略佈局共同作用的必然結果。
混合AI時代的來臨,徹底改變了算力需求的分佈形態。在混合AI架構下,算力需求不再侷限於數據中心,呈現出從雲端數據中心(AIDC)到邊緣計算再到終端設備的全鏈路分佈特徵。這種分佈式算力需求要求企業具備跨場景的技術整合能力,才能提供連貫、高效的算力體驗與AI能力保障。
高通作為全球移動芯片領域的絕對巨頭,在終端與邊緣計算領域擁有深厚的技術積累和市場根基。其驍龍系列芯片在智能手機、物聯網設備等終端產品中佔據主導地位,邊緣計算相關技術也已成熟落地。佈局數據中心業務,能夠讓高通實現從終端到邊緣再到雲端的全鏈路算力覆蓋,形成「雲-邊-端」協同的技術生態閉環。
與此同時,行業競爭格局的變化也迫使高通加快拓展步伐。當前,科技巨頭們紛紛開啓全場景算力佈局:英偉達在鞏固數據中心市場的同時,積極推進基於ARM架構的消費級PC業務,試圖向終端領域滲透;英特爾與AMD也不甘示弱,在PC、服務器、數據中心芯片等多個領域全面佈局,爭奪市場份額。在這樣的競爭態勢下,進軍數據中心市場,成為高通打破增長瓶頸、構建全方位競爭優勢的必然選擇。
更重要的是,數據中心市場蘊含的巨大商業潛力,足以讓任何科技企業心動。隨着AI技術的爆發式增長,全球數據中心基礎設施加速升級,智能算力需求呈指數級上升。據相關數據測算,2023年中國數據中心市場規模已達2375.9億元,預計2025年將突破3600億元,年複合增長率保持在23.5%以上。從全球範圍來看,數據中心芯片市場規模同樣持續擴大,其潛在體量並不遜色於高通深耕多年的終端芯片市場。
大內存設計與開放姿態形成差異化優勢
產品性能的突破是兩款新品最核心的競爭力,而大內存設計成為其差異化優勢的關鍵。據介紹,新芯片配備高達768GB的低功耗動態隨機存取存儲器(LPDDR DRAM),這一內存容量在當前數據中心芯片市場處於領先水平。
在AI算力場景中,內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無論是大型語言模型訓練、多模態數據處理還是複雜推理任務,都需要龐大的內存空間來存儲與調度數據。英偉達的主流產品雖性能強勁,但內存容量相對有限,在處理超大規模AI任務時已逐漸顯現瓶頸。高通的大內存設計恰好切中這一痛點,能夠為超大規模AI模型提供更充足的內存支撐,顯著提升數據處理效率,尤其在AI推理等對內存敏感的場景中具備明顯優勢。
除此之外,產品的開放性策略成為高通挑戰英偉達的另一張王牌。英偉達的數據中心生態呈現高度封閉特徵,採用「芯片-軟件-系統」的垂直整合模式,形成了以CUDA架構為核心的技術壁壘。這種封閉生態雖然保證了系統的穩定性與兼容性,但也讓用戶陷入「綁定困境」——一旦採用英偉達的芯片,就必須依賴其配套的軟件與硬件生態,不僅選擇空間受限,還面臨較高的使用成本與轉換成本。
高通精準把握用戶對生態開放的需求,推出極具靈活性的產品形態與合作模式。其新產品將以多種形式供應市場,包括獨立組件、可添加到現有機器的卡片以及整套服務器機架。這種多元化的產品形態不僅能夠滿足不同用戶的個性化需求,還能兼容英偉達或其他競品處理器,打破了生態壁壘。
機遇與挑戰並存,成功與否都將「攪動一江春水」
不得不承認的是,英偉達已經深耕數據中心市場多年,構建起以CUDA為核心的成熟軟件生態。CUDA作為並行計算平臺與編程模型,被廣泛應用於AI訓練、科學計算等領域,全球數百萬開發者基於該平臺進行應用開發,形成了龐大的軟件生態網絡。此外,英偉達還擁有TensorRT等一系列配套工具與框架,形成了從硬件到軟件的完整解決方案。
相比之下,高通的數據中心軟件生態幾乎是從零開始。雖然其在終端領域擁有成熟的軟件技術,但數據中心場景的軟件需求與終端存在本質差異,現有技術難以直接遷移。構建新的軟件生態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與人力,吸引開發者參與平臺建設,開發適配的應用與工具,這一過程往往需要數年甚至更長時間。
供應鏈與生態鏈的打造同樣考驗高通的實力。數據中心設備對可靠性、穩定性與兼容性要求極高,其供應鏈涉及芯片設計、製造、封裝測試以及服務器組裝等多個環節,任一環節出現問題都可能影響產品交付與市場拓展。同時,生態鏈的構建還需要聯合軟件開發商、雲服務提供商、行業解決方案商等多方力量,形成協同發展的產業生態。這不僅需要強大的資源整合能力,還需要長期的投入與運營,短期內難以實現突破。
數據中心市場的行業特性也為高通的拓展帶來難度。數據中心設備採購具有周期長、驗證複雜的特點,客戶在選擇芯片與服務器方案時,往往會進行長時間的技術測試與可行性評估。英偉達已經具備先發優勢,高通作為後來者,需要通過持續的技術驗證、案例展示與服務保障,逐步打消客戶的顧慮,獲取市場信任。
對於全球數據中心市場而言,高通的入局無疑是一件好事。但從高通角度出發,可以說是「機遇與挑戰並存」。「路漫漫其修遠兮」,高通必須具備長期作戰的決心與定力。
無論高通此次能否成功,其挑戰英偉達的舉動都將「攪動一江春水」,為數據中心行業注入新的活力,推動全球算力市場向更開放、更多元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