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源:視覺中國
港股迎來「企業級大模型AI應用第一股」。2025年10月28日,滴普科技(股票代碼:01384.HK)正式登陸港交所主板,成為「企業級大模型AI應用第一股」,首日收盤報66.8港元,較招股價26.66港元漲幅為150.56%。
根據公告,滴普科技本次香港公開發售獲7,569.83倍認購,這個數字意味着滴普科技不僅是今年港股主板IPO「超購王」,也成為了香港史上主板IPO超購倍數第一。這樣的「超購神話」,不是出現在一家互聯網平臺或消費科技企業身上,而是一家深耕To B市場的AI公司。 這與其「企業級大模型AI應用第一股」的定位密不可分。滴普科技成功上市,標誌着AI商業化浪潮正在加速企業級落地,也補齊了港股AI生態中至關重要的一塊拼圖。在業內看來,滴普科技正走出一條與美國Palantir相似的路徑:以數據為核心資產、以企業級AI模型為智能引擎,為大型企業提供決策智能和業務系統化能力。其背後所承載的,是市場對企業級人工智能未來成長空間的集體預期。不同的是,它在中國市場找到了更龐大的數據場景和更復雜的產業落地空間。 滴普科技成功上市,已不僅是一次資本事件,更是資本市場對企業級AI價值的一次集體下注,也是一場關乎能否用「Data+AI技術」帶動生產力提升,並將其真正轉化為商業未來的關鍵驗證。
從7569.83倍超購看55%增速:滴普科技如何重新定義AI公司估值? 滴普科技的上市,不僅創下了港股近年來少有的認購紀錄,也讓一度趨冷的AI資本市場重新燃起熱度。 據港交所披露數據,截至10月23日中午12時,滴普科技公開發售部分共接獲超過23.9萬名投資者認購申請,認購金額高達2721.79億港元,超額認購倍數達7569.83倍。這一數字,不僅刷新了港股主板IPO的歷史,也在整個亞洲市場引發關注。 相比此前在港股上市的消費類AI公司或硬件企業,滴普科技的業務定位更偏向提供企業級人工智能應用解決方案服務,是典型的To B賽道。這使得在大模型落地進入深水區的背景下,其成為市場資金爭相追逐的新焦點。 市場人士普遍認為,滴普科技的超額認購背後,是資本市場對「企業級AI」賽道長期價值的重新定價。與消費端的AI應用不同,企業級AI的客戶黏性強、商業模式清晰、收入可預測性高,在行業週期波動中具有更強的抗風險能力。滴普科技的成功認購,既反映了投資者對其技術與業績增長的認可,也折射出資本正從概念性炒作迴歸到AI真實生產力的投資邏輯。 市場的熱情並非空穴來風,而是建立在滴普科技經過嚴格驗證的技術實力之上。其行業地位獲得了國內外權威機構的雙重背書。 資料顯示,滴普科技入選全球知名分析機構IDC發佈的《中國AI Agent市場剖析及廠商推薦》報告。意味着滴普科技的技術路徑和商業化能力已被主流市場研究體系所認可,處於產業發展的前沿陣地。 在國內,滴普科技的Deepexi企業大模型獲得信通院可信AI大模型標準符合性驗證4+級,這從技術維度證明了其模型在性能、可靠性上已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同時,其模型也是業界首個完成深度合成算法及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雙重監管備案的通用企業運營決策大模型。「技術頂格」與「合規通關」的雙重保障,為其在敏感且要求嚴苛的企業服務市場中鋪平了道路,構成了其難以複製的准入壁壘。 如果說技術是基石,市場熱度是表象,那麼真實的商業落地則是連接二者的橋樑,也是支撐其千億港元級別市場期待的核心。滴普科技的商業化廣度體現在其客戶生態上: 公司招股書顯示,截至2025年上半年,其已成功為283家大中型企業客戶提供服務,覆蓋製造、消費零售、醫療以及交通等多個垂直行業。這一客戶矩陣表明:其「Data+AI」的解決方案具備跨行業的複製與適配能力,而非侷限於單一賽道。 在多個行業同時實現落地,印證了企業端利用AI技術降本增效、實現數字化轉型的需求已從「可選項」變為「必選項」,市場天花板極高。此外,廣泛的、高質量的客戶基礎,為其上市後的收入增長提供了可預測的、穩定的基本面支撐,有效降低了投資者的風險顧慮。 總結而言,滴普科技的市場熱度,是「天時、地利、人和」共同作用的結果。歷史級的認購數據,是市場用真金白銀對其「權威認證的技術實力」與「跨行業的商業落地能力」所做出的綜合定價。這場資本盛宴,本質上是一次對AI產業深化發展進程中,核心價值錨點的成功發現。
中國版Palantir的成長密碼:滴普科技用「Data+AI」穿越週期 在資本熱度之外,滴普科技真正支撐其高估值與高認購的,是實打實的業務增長曲線和技術壁壘。與許多仍停留在概念階段的AI企業不同,滴普科技的成長邏輯清晰、業績表現穩健,已經走出一條「數據驅動+AI賦能」的商業化閉環。定義了其作為「企業級AI第一股」的核心投資邏輯。 從財務表現看,滴普科技的業績增長雖前期投入重、但隨規模效應逐步顯現,整體業績會急速上升。招股書顯示,2022年至2024年,公司營收從1.00億元增長至2.43億元,三年複合增長率(CAGR)達到55.5%。這一增速遠超同期行業平均水平,驗證了其解決方案的市場需求與強大的業務拓展能力。 更為關鍵的是其盈利能力的結構性改善:在此期間,公司毛利率從29.4%持續提升至51.9%,顯示出產品結構優化與服務效率提升帶來的成本改善;同時,其經調整淨虧損率已收窄至39.5%。這表明公司在收入增長與費用控制之間取得了有效平衡,商業化路徑正變得清晰可控,為市場提供了通向未來盈利的明確預期。 業內人士指出,在To B的AI公司中,毛利率超過50%已屬較高水平,代表企業已具備穩定的產品化能力和成本控制體系。 滴普科技的增長曲線,本質上是技術體系與市場需求共振的結果。公司通過自研的「FastData+FastAGI」雙引擎體系,構建了一個端到端的企業智能系統:前端的FastData負責企業數據治理與知識建模,幫助客戶完成數據整合與資產化;後端的FastAGI則基於大模型技術,實現智能分析、自動決策與任務執行。這一路徑與國際知名大數據公司Palantir的「Foundry(數據操作系統)+AIP(AI平臺)」模式高度契合。其核心價值在於實現了從「企業數據資產化」到「AI決策自動化」的全鏈路閉環。 從行業維度看,滴普科技所處的賽道正迎來爆發期。根據IDC報告,中國AI大模型解決方案市場在2024年規模已達34.9億元,並預計在未來五年保持54.5%的年複合增長率。這為滴普科技提供了廣闊的成長容器。 麥肯錫在最新調研中也指出,2024年已有約75%的中國企業已部署至少一種AI應用,其中決策支持、數據分析和業務運營自動化成為最主要的落地方向——這與滴普科技的主攻領域高度契合。業內評價認為,滴普科技的長期價值在於,它不是在賣AI算法,而是助力企業從數據到模型再到應用的全業務體系化智能升級。而隨着企業數據規模持續增長、AI能力逐步融入業務決策,滴普科技有望成為連接數據資產與智能生產力的關鍵基礎設施。 正如有一位投資人談到的:「To B的AI不是講故事的賽道,而是講系統能力的賽道。」滴普科技正憑藉「Data+AI」的系統性創新,走出一條可持續的增長曲線,也為中國版Palantir的成長提供了現實註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