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董靜
來源:硬AI
隨着AI浪潮席捲全球,市場對AI泡沫的討論日益升溫。瑞銀最新警告稱,AI泡沫條件趨於成熟,但關鍵見頂信號尚未出現,市場仍處早期階段。
10月30日,據硬AI消息,瑞銀全球股票策略團隊在最新研報中指出,當前市場已具備泡沫形成的7個前置條件中的6個,若聯儲局按預測降息,泡沫條件將全部滿足。但與2000年科網泡沫相比,當前估值、盈利動能、投資規模等關鍵見頂信號尚未出現,市場仍處於"潛在泡沫的早期階段"。
研報稱,當前Mag 6科技巨頭市盈率為35倍,遠低於科網泡沫時期納斯達克60倍的水平。科技股相對市場的估值溢價約40%,而2000年這一溢價曾高達160%。股權風險溢價維持在3.7%左右,顯著高於2000年泡沫頂部時的1%水平。這些數據表明,儘管AI主題引發市場狂熱,但估值極端化程度尚未達到歷史泡沫峯值。
回顧2000年科網泡沫見頂前的市場特徵,瑞銀指出了三類關鍵信號:估值極端化、長期催化劑失效、短期觸發因素出現。在泡沫頂部,市場出現了五大明顯特徵:股權風險溢價降至1%、盈利動能提前一年見頂、ISM新訂單指數在十個月內暴跌17個點、半導體股價較200日均線的溢價達70%、以及超大規模併購交易頻現。
報告強調,當前ICT(信息通信技術)投資佔GDP比重遠低於2000年水平,頭部超大規模雲服務商仍以現金而非債務孖展資本開支,市場廣度和盈利動能均未出現科網泡沫時期的惡化跡象。瑞銀判斷,"如果存在泡沫,可能體現在科技股和半導體的高利潤率上",這些利潤率可能隨着業務資本密集度提升和競爭加劇而承壓。
瑞銀指出,科網泡沫破裂後的市場走勢同樣值得借鑑。納斯達克指數從2000年3月的峯值下跌37.3%至當年5月,隨後出現反彈形成"雙頂",但最終在經濟衰退壓力下持續下行。微軟、亞馬遜、蘋果等科技巨頭股價跌幅高達65%至94%,花費5至17年才重回前期高點。
當前AI浪潮的"理性"基礎
瑞銀認為,與2000年科網泡沫或1980年代末日本股市泡沫相比,本輪AI驅動的市場上漲具有更堅實的基本面支撐。生成式AI的應用普及速度遠超當年的互聯網技術。OpenAI在三年內積累了8億用戶,而谷歌達到同等規模用了近13年。
瑞銀指出,若市場認為生成式AI能像科網時代那樣使生產率提高2%,股市便可輕鬆獲得20%至25%的上漲空間。市場當前定價隱含約20%的泡沫概率。
從企業層面看,AI已在多個領域展現實際效益。LG Display通過AI驅動的生產系統將質量改進週期從三週縮短至兩天,每年節省1.44億美元。Sky宣佈削減7%勞動力並用AI服務替代,Tesco表示AI使配送里程每週減少10萬英里。在醫療領域,AI工具將癌症預測準確率提升至78.4%,檢測時間從數週縮短至數分鐘。
本輪行情的另一獨特支撐來自政府與企業資產負債表的結構性差異。2000年美國政府實現財政盈餘,政府債務佔GDP比重僅為當前水平的一半。如今政府資產負債表風險顯著高於企業,這可能促使投資者從名義資產轉向實物資產。
瑞銀認為,聯儲局最終可能被迫通過印鈔解決政府債務問題的概率至少為40%,這將進一步降低股權風險溢價。
泡沫見頂的三大類信號
1、估值極端化的五項標準
瑞銀總結了判斷泡沫頂部估值的五種方法。
歷史數據顯示,在泡沫高峯期,至少30%市值的股票市盈率會升至45倍至72倍,且十年期國債收益率至少達到5.5%。當前Mag 6的12個月追蹤市盈率為35倍,尚未達到極端水平。

股權風險溢價是另一關鍵指標。2000年和1929年泡沫頂部時,股權風險溢價降至約1%。當前該指標約為3.7%,顯著高於歷史泡沫水平。
估值方法論的轉變同樣值得警惕。在日本1989年泡沫中,投資者轉而依據土地價值而非市盈率評估股票,當時房地產收益率低於1%而日本國債收益率接近6%。科網泡沫時期,市場開始使用"每用戶價格"或"每眼球價格"等非傳統指標,因為許多互聯網公司尚無盈利。
總可尋址市場(TAM)的合理性是第四項檢驗標準。科網泡沫頂部時,支撐電信公司估值所需的家庭電信支出需達到家庭收入的約20%。瑞銀計算,若2030年全球GDP的1.3%用於購買半導體,當前估值便屬合理。考慮到半導體和軟件是"新石油",目前佔GDP約3%而石油歷史平均佔比也為3%(峯值10%),這一假設並非不可實現。

最後,泡沫破裂後投資者損失約80%的慘痛程度,是估值極端化的終極體現。當前市場很難出現Mag 6下跌80%的情況。
2、長期催化劑的六項檢驗
瑞銀列舉了六項判斷泡沫是否臨近頂部的長期因素。
- 過度投資是首要警示信號。
2000年信息通信技術投資佔GDP比重遠高於當前水平。目前ICT投資佔GDP比重接近正常水平,尚未出現明顯過度投資。
- 債務孖展支出是第二項指標。
科網泡沫時期,許多互聯網公司依靠債務孖展擴張,電信運營商淨債務與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EBITDA)之比達到3.5倍。當前全球前11大超大規模雲服務商使用2025年收入數據計算,資本開支可增加40%而無需舉債孖展。科技行業整體擁有淨現金,槓桿水平遠優於科網泡沫時期。
- 市場廣度嚴重惡化是第三項信號。
1999年標普500指數上漲20%、納斯達克飆升86%,但下跌股票數量幾乎是上漲股票的兩倍。當前市場廣度雖有收窄,但尚未出現如此極端分化。
- 國民賬戶利潤承壓程度是第四項考量。
科網泡沫期間,美國國民賬戶利潤下降,但標普500指數EPS因股票期權補償未準確入賬而失真。當前除前十大公司外,標普500其他成分股12個月前瞻EPS增長接近零,但國民賬戶利潤與EPS的背離程度遠不及1999年。
- 市場波動加劇是第五項特徵。
1998年11月至2000年2月期間,納斯達克經歷了5次超過10%的調整,標普500則有2次。
自2025年4月以來,兩大指數回撤幅度都很小。
- 最後是貨幣政策收緊或央行主動刺破泡沫。
聯儲局在科網泡沫期間將利率從4.75%提高至5.75%,納斯達克幾乎翻倍;直到2000年2月加息至6%、接近名義GDP增速時市場才見頂。當前名義GDP增速預計為5.2%,聯儲局政策距離緊縮還很遠。
日本案例中,1989年12月17日Yasushi Mieno出任日本央行行長並在12月26日加息,明確以房地產價格下跌20%為目標刺破泡沫。
3、短期觸發因素的四項觀察
瑞銀指出,短期催化因素往往在泡沫最後階段突然出現。
超大規模併購交易頻繁出現是典型信號。
沃達豐收購Mannesmann交易於2000年2月完成,規模達1900億美元;AOL收購時代華納於2000年1月宣佈,規模達1830億美納。按標普500指數漲幅折算,這兩筆交易在今天相當於各約9000億美元。
經濟活動急劇放緩是第二項觸發因素。
科網泡沫頂部時ISM新訂單指數為56.2,到2000年底已暴跌至40以下,十個月內下降17個點。經濟的急劇惡化最終導致2001年2月美國陷入衰退。

價格動量達到極端水平是第三項警示。
科網泡沫時期,半導體股價較其200日移動均線的溢價相對市場達到70%,而當前這一溢價約為35%。

最後,當人們停止質疑是否存在泡沫、轉而合理化高估值時,往往意味着頂部臨近。投資者開始只關注相對估值和相對盈利修正,而非絕對估值水平。
當前泡沫風險何在
瑞銀認為,若當前市場存在泡沫,最可能體現在科技行業、尤其是半導體行業的利潤率水平。
美國科技行業12個月前瞻淨利潤率已攀升至歷史高位,半導體行業淨利潤率同樣處於峯值附近。隨着業務資本密集度上升和競爭加劇,利潤率通常會承壓。OpenAI與合作伙伴聯合生產專用集成電路(ASIC),以及進軍瀏覽器或在線廣告等領域,都可能對現有企業利潤率構成挑戰。
儘管如此,瑞銀強調當前市場仍處於"潛在泡沫的早期階段"。科技股相對市場的市盈率接近常態水平,盈利修正表現更優,盈利增長更強勁,資本開支處於早期階段,且缺乏歷史泡沫頂部時的諸多過度特徵。
值得注意的是,OpenAI宣佈的超過23GW數據中心建設計劃,總成本超過1萬億美元,是2025年所有超大規模雲服務商資本開支的兩倍多。
這些交易的孖展性質不透明,可能類似科網泡沫時期的"供應商孖展"模式。儘管如此,OpenAI當前收入規模極小,首席執行官Sam Altman曾表示"盈利不在其前十大關注事項之列"。
科網泡沫見頂後的五大教訓
歷史經驗對理解泡沫破裂後的市場走勢至關重要。瑞銀總結了科網泡沫破裂後的五個關鍵教訓:
在泡沫破裂初期,非泡沫板塊往往表現出色。2000年3月至5月納斯達克下跌37.3%期間,非科網股上漲10.9%,標普500整體下跌10%。這為投資者提供了重新配置的機會。
"回聲效應"值得警惕。2000年標普500在9月1日幾乎回到3月24日的前期高點,僅差0.4%,但納斯達克仍較峯值低16%。這種"雙頂"形態容易誤導投資者。
真正的熊市往往伴隨經濟衰退。隨着科網投資崩潰引發經濟活動急劇放緩,ISM新訂單指數從2000年1月的60降至2001年1月的38,美國於2001年2月正式進入衰退。非科網股從峯值下跌33%。
長期概念正確但價格嚴重錯誤的案例比比皆是。微軟、亞馬遜、蘋果從峯值分別下跌65%至94%,花費5年至17年纔回到前期高點。許多"漂亮50"成分股也經歷了類似命運。這提醒投資者,即便押注於正確的技術趨勢,過高的估值仍可能導致長期資本損失。
最後,價值鏈的最終贏家可能超出預期。科網泡沫的真正贏家不是電信運營商,而是能夠捕獲價值鏈的用戶(如蘋果)、利用社交媒體的企業(如Meta、谷歌),以及提供無法被顛覆的關鍵軟件的公司(如微軟)。這表明投資者需要深入思考技術變革中的價值分配格局。
此外,該行認為,信用利差也是重要觀察指標。科網泡沫時期,信用利差在股市見頂前約十個月觸底,因為債務市場被大量用於科網投資孖展。當前科技股與信用利差的關聯度更高,但這一領先關係可能在本輪週期有所不同。

瑞銀分析表明,儘管AI主題引發泡沫疑慮,當前多項關鍵指標尚未達到歷史泡沫頂部的極端水平。投資者需密切關注估值、盈利動能、投資規模、市場廣度等多維度信號,以判斷泡沫何時從"早期階段"走向"見頂風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