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巨省電」陷爭議,但「省電」命名其實很普遍

新快報
10/30

新快報訊小米一款名為「巨省電」的空調系列,近日因其命名在社交媒體上引發廣泛爭議。起因是有消費者在諮詢時得到小米客服「‘巨省電’僅是產品系列名,而非性能指標」的答覆。這一說法迅速發酵,將家電行業產品命名的規範性問題推至臺前。

調查:主流品牌均有省電命名

針對此事,新快報記者在主流電商平臺進行了調查。結果發現,在空調品類中,將「省電」作為關鍵詞融入產品系列名稱,已是業內一種普遍的營銷策略。例如,美的推出了「酷省電」系列,海爾主打「淨省電」,格力則有「悅省電」系列。此外,華凌的「超省電」、海信的「易省電」、TCL的「真省電」以及奧克斯的「省電俠」等,幾乎所有主流品牌旗下均有類似命名的產品線,並在商品標題中加以凸顯。

在多個社交平臺,部分消費者的質疑聲主要集中在「命名是否會產生誤導」上。一位網友評論稱:「第一眼看到'巨省電',自然會認為這是產品的核心賣點和性能保證,如果只是個名字,感覺預期和現實有落差。」但與此同時,也有不少已購用戶發文表示,其實際使用體驗確實省電、靜音,認為爭議放大了問題。

命名與性能的邊界在哪裏?

在10月28日舉行的小米首座大家電工廠投產儀式上,小米集團大家電部總經理單聯瑜在接受採訪時,專門回應了這一爭議。他表示:「每個產品名稱代表了它的產品定位。在巨省電系列中,其APF(全年能源消耗效率)值遠超國家一級能效標準,同時我們還通過AI算法,使開機運行效率相比傳統控制方式顯著提升。所以,我們認為是名副其實的。」他同時指出,以「省電」為關鍵詞的產品命名在行業中由來已久。

有長期觀察家電行業的分析人士指出,使用具有吸引力的系列名稱是市場營銷的常見手段,本身並不違規。但根據《廣告法》精神,商品宣傳不應含有引人誤解的內容。關鍵在於,這種描述性的命名與產品的實際性能是否匹配,以及企業是否在宣傳中盡到了充分告知的義務。

有消費者權益保護專家則建議,企業在突出營銷名稱的同時,更應在顯著位置清晰標註產品的具體能效等級和關鍵技術參數,以保障消費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