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睿研君
編輯|MAX
來源|藍籌企業評論
2025年10月7日,平安好醫生(01833.HK)一紙公告宣佈了管理層重大變動:董事會主席、執行董事、首席執行官李鬥因個人工作安排原因辭去所有職務,即刻生效。
在李鬥帶領公司啱啱走出虧損泥潭、實現持續盈利的業績高點,這場突如其來的人事地震令市場愕然。
01
兩位繼任者各有使命
接替李斗的是兩位新面孔:平安集團聯席首席執行官郭曉濤兼任平安好醫生董事會主席,而百度集團原資深副總裁何明科則「空降」出任首席執行官。
李斗的離去頗為突然,就在今年6月,他還代表平安好醫生出席了品牌煥新大會併發布公司品牌煥新計劃。
李鬥於2023年10月正式執掌平安好醫生,成為這家互聯網醫療平臺的第三任掌門。
在他任職期間,平安好醫生實現了自成立以來的首次盈利。2024年上半年,公司扭虧為盈;2025年上半年,平安好醫生營收達25億元,歸母淨利潤1.34億元,同比增長136.8%。
李鬥在任期內推動了「家醫主動護」「就醫全程管」等服務升級,構建了覆蓋29個科室、5萬名醫生的服務網絡,並推出「7+N+1」AI醫療產品矩陣。
然而,這些成績並不能令他坐穩這把交椅。在平安好醫生公告中,李斗的離任被冷靜表述為「不影響公司正常運營」。甚至,公司還表示「在科學決策的前提下,李鬥辭任後,本公司治理結構將繼續保持規範高效。」
(圖片來源:公司公告)
這份離職公告或許進一步印證了外界對於李鬥「對平安集團的過度依賴」的猜想,這可能也是他不能繼續得到高層賞識的主要原因。
李鬥在任期內成功帶領公司扭虧為盈。然而,這份亮眼的成績單較為依賴集團資源。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平安好醫生高達 78.3% 的收入來自平安集團渠道的F端(個人綜合金融客戶)和B端(企業客戶)。這意味着,公司的增長天花板很大程度上受制於母公司的客戶規模,外部市場的拓展進展緩慢。
不僅如此,李鬥激進的裁員策略雖然促使公司扭虧為盈,但大幅裁員引發了不小爭議。
回顧以往,平安好醫生十一年發展歷程中的四次換帥,每一次都伴隨着戰略方向的調整。
2014-2020年的王濤時代,平安好醫生照搬阿里模式燒錢圈C端,六年累計虧損超47億元。
2020-2023年的方蔚豪時代,戰略從C端全面轉向B端,深度綁定平安集團內部業務,最終淪為「子公司服務商」,市值從千億港元跌至200億港元左右。
2023-2025年的李鬥時代,「醫險協同+養老切入」雖實現盈利,卻陷入集團資源依賴的困境。
此次引入具有百度背景的何明科,或許體現了公司的戰略重心可能將從「醫險協同」向「AI驅動」加速轉型。資料顯示,這位46歲的「空降」高管擁有橫跨金融、互聯網、醫療健康的多元背景。他是清華大學本碩、斯坦福大學MBA,曾擔任波士頓諮詢公司資深顧問、軟銀賽富投資副總裁、58同城聯席總裁、百度集團資深副總裁併負責醫療健康事業羣。
在百度期間,何明科曾表示:「AI將打破‘醫療不可能三角’,讓人人‘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成為可能。」這一理念與平安好醫生推進的「AI醫療」戰略較為契合。
與此同時,平安還派出郭曉濤為新任董事長。這一安排打破了平安好醫生長期以來董事長與CEO由一人兼任的慣例,或許預示着平安集團對這家互聯網醫療旗艦公司的管控正在加強。
資料顯示,郭曉濤,53歲,2019年加入平安集團,現任平安集團執行董事、聯席首席執行官。他擁有豐富的國際諮詢經驗,曾擔任波士頓諮詢合夥人兼董事總經理。
對於新的人事任命,花旗銀行在研究報告中表示,此二人的加入反映來自母公司平安集團的支持正在增強,預期在新管理層的協助下平安好醫生的業務協同效應可提升,有助於繼續聚焦於F端及B端客戶發展戰略。
02
低基數下的高增長
2025年的半年報是李鬥在平安好醫生交出的最後一份答卷,他交出了一份看似亮麗的成績單——營收25億元,同比增長19.5%;歸母淨利潤1.34億元,同比大增136.8%。
(數據來源:Wind)
這份亮眼的成績單背後,仍然可以發現暗藏的風險。
一方面,公司此番高增長主要由低基數效應與短期成本壓縮驅動。顯然,這兩項業績驅動力能否長期持續,要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
通過橫向對比可以看到,平安好醫生今年上半年的歸母淨利潤表面實現了近140%的驚人增速,實則建立在一個異常脆弱的基點上——2024年同期數據僅為0.57億元,而2023年同期更是虧損2.45億元。
顯然,低基數下的高增長率,難以反映企業真實成長質量。
另一方面,這家公司上半年利潤增長的另一個驅動力是壓縮成本。平安好醫生在近些年對員工數量進行了大幅優化。
Wind數據顯示,2020年-2024年,以及2025年6月30日,平安好醫生的員工總數分別為4226人、3425人、2556人、1753人、1563人、1545人。
(數據來源:Wind)
結合公司淨利潤數據可以發現,這家公司的裁員與利潤增長有着極高的關聯度。
大幅裁員引發了市場不小的討論。
在互聯網平臺知乎上,一篇2023年12月的帖子中的截圖記錄下了平安好醫生裁員政策引發的激烈的討論。
一位網名為「葡萄在望京造芯片」的網友在平安好醫生同事圈發帖說道:「好醫生機構大撤退,50%砍編,全公司裁員超800。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互聯網醫療第一股,嘖嘖令人唏噓」。
同時,網名為「艾倫在羅馬看日落」的網友在帖子下回複道:「自從換ceo一路下滑,年年不務正業地裁員都變成降本增效的美名,懂互聯網的都跟着前任跑了。於是開始大砍C端去平臺化改為B端供應商整合平臺,全網知道你改做喫差價的買賣。從互聯網醫療服務平臺做成了個四不像。」
由此可見,在當時,李鬥僅上任兩個月,其改革已經引發了同事圈激烈的討論。
同時,還可以看到近兩年平安好醫生的員工人數穩定在1550人左右,可以推斷出這或許是公司維持運轉的最低人數要求。因此,未來公司費用下降空間有限,利潤增長更需依賴收入端發力。
然而,平安好醫生的創收能力一直被市場詬病。
首先是它們始終不能擺脫平安集團「這棵大樹」。
數據顯示,平安好醫生今年上半年增長主要依靠F端(綜合金融客戶端)和B端(企業端)驅動,其中F端收入14.33億元,佔比高達57.3%;B端收入5.27億元,佔比21.1%。兩者合計貢獻近八成營收,且均深度綁定平安集團資源。
值得注意的是,F端2000萬付費用戶中超過90%來源於平安集團金融客戶,凸顯其自主獲客能力的缺失。雖然通過「保險+醫養會員」模式將ARPU提升至71.6元,但這種增長模式正面臨瓶頸。數據顯示,集團個人客戶增速已從2024年的8.2%降至2025年目標的7.5%,這可能直接影響F端收入增長。
B端情況同樣不容樂觀。儘管實現了35.2%增長,但平安系企業貢獻過半收入,外部客戶拓展仍以中小型企業為主,大型企業客戶佔比不足15%。與競爭對手(如京東健康、阿里健康)相比,B端產品差異化不足,主要依賴「價格戰」獲取客戶,長期或面臨利潤率壓力。
B端盈利模式的核心就是,企業為其員工購買健康福利計劃,承擔相關費用。
而這方面業務的客戶拓展大多依託平安集團的生態資源,觸達集團已有的企業客戶。
因此,平安好醫生的獨立市場化能力一直被外界質疑。
依靠內部資源已經見頂的平安好醫生,還面臨着外界市場競爭壓力,互聯網醫療B端賽道參與者增多,如騰訊健康、美團健康,這或許更進一步擠壓平安好醫生市場份額。
未來,新的領導班子能否取得新的突破,《藍籌企業評論》將會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