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軟獨家:OpenAI最新季度淨虧損115億美元

量子位
昨天

Jay 發自 凹非寺

量子位 | 公衆號 QbitAI

這下知道OpenAI為啥要轉型公共利益公司了……

眼尖的網友發現,OpenAI上季度居然虧了115億美元

重點是,這可不是哪家媒體的小道消息啊,而是OpenAI的最大金主——微軟自己親手捅出來的。

咋回事啊,難不成小弟最近忙着給蘋果做應用,真給老闆整急眼了??

來,一起看看,這到底是怎麼一出。

微軟因小弟血虧31億

咱就是說,微軟在這波AI浪潮裏真是賺得盆滿鉢滿。

2025年第三季度,微軟淨利潤高達277億美元,同比漲了12個百分點。

不過,都賺了這麼多,微軟居然還有點「不開心」。

大概意思是,明明這季度利潤還能一路高歌猛進闖過300億大檻的,都怪有個小弟拖了後腿!

本年度的淨利潤和EPS受到來自OpenAI投資虧損的負面影響,分別減少了31億美元和每股0.41美元。

誒,等等——OpenAI前段時間不是還號稱上市估值能到一萬億美元嗎。

照理說,微軟手上的那份股權可值不少錢啊,怎麼就虧了?

其實,這筆賬不是這麼算的。

在財報的第9頁中,微軟給出了官方解釋:

該項投資採用權益法進行會計覈算,我們在OpenAI的收益或虧損中所佔的份額,將計入財報中的「其他收入(支出)淨額」項目中予以反映。

這句話很關鍵,特別是「權益法」這三個字傳遞了很多信息。

它意味着,微軟不能像炒股票那樣——看着市場估值升跌就改賬面價格(那種叫「按市價計價法」)。

所以,即便OpenAI上市後真的衝到了1萬億美元,微軟也不能往自家資產表裏平添幾百億。

相反,在權益法的模式下,微軟的財報OpenAI的實際經營表現直接掛鉤。

具體來說,每到季度結算,微軟首先要看OpenAI這一季度到底賺了或虧了多少錢;

然後按它持股比例,把那部分利潤或虧損直接記進自己財報的「其他收入/支出」項;

也就是說, OpenAI的業績好壞,會直接影響微軟的淨利潤。

用公式表達可能更加直觀——

這種會計處理方式其實很常見,通常用於持股比例較大但不具控股權的投資關係。

好了,弄懂這套邏輯後,事情就變得有趣了。

有眼尖的網友發現,照微軟的這套「權益法」算法,居然能倒推出OpenAI上季度的真實財務狀況。

已知:微軟因為OpenAI的投資虧損,財報上少了31億美元;

又知:根據本週OpenAI組織架構調整披露,微軟目前持股比例為27%。

最後再做一道簡單的小學算術題,就能發現一個驚天祕密——

OpenAI上季度淨虧損115億美元!

虧這麼多還IPO?

得知這個大瓜,許多本來還在期待OpenAI上市的網友都破防了:

他們虧了110億美元,卻想在IPO時告訴我們公司市值超過1萬億美元,哈哈……

甚至有網友懷疑,OpenAI不會是想最後撈一把錢就走吧?

OpenAI必須儘快上市,因為早期投資者想套現離場,他們很清這個泡沫快要破了。

咳咳,其實吧,OpenAI並不是真的虧。

是的,賬上可能確實是少了一百多億美元,但並不能說明他們的業務有什麼問題,只能說這是如今整個AI產業都面臨的「囚徒困境」。

事實上,OpenAI所有發佈的AI模型在其生命週期中應該都是盈利的。

據Information透露,OpenAI今年前七個月的收入大約翻了一番,ARR達到120億美元。

這意味着, OpenAI光靠訂閱費和API,每個月就能賺差不多10億美元。

即便模型燒錢得要命,連這樣都cover不掉訓練、算力、人力成本,那也不至於憑空冒出來一個115億美元的窟窿。

有網友指出,這筆錢大概率不是單純的經營成本,估計全部是研發支出。

OpenA財務異常的原因在於他們在不斷地訓練更多模型。

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OpenAI必須確保自家模型永遠是行業的SOTA。

否則的話,一旦被開源模型追上,免費模式的海水就會頃刻淹沒其以品牌認知為基石的商業帝國

不只是OpenAI,像谷歌、Anthropic、xAI這些做基礎模型的大廠,都被捲進了一場看不見硝煙的「冷戰」。

基礎模型這個環節沒有所謂的用戶粘性,一旦出現替代品,用戶立馬會拋棄你。

因此,它們只能不斷砸錢做研發,用算力和時間去維持領先,這是典型的「囚徒困境」。

所以說,雖然開源模型表面上沒搶走封閉廠商的蛋糕,但卻用外部性的方式,給這些廠商的成本結構施加了巨大的壓力。

不過要嚴謹點說,其實OpenAI現在的賬面「虧損」,並不等於它真的在虧錢。

研發投入確實像個無底洞,但從經濟學角度看,如果收入能覆蓋「其正在研發的模型攤銷後的研發支出+日常運營成本」,那OpenAI就不算在虧。

畢竟,研發的錢和算力的錢都已經花出去了,設備也都在運轉。

只要OpenAI還能靠訂閱和API把可變成本賺回來,這家公司就有繼續往前走的理由。

這有點像一家找銀行借錢買船做生意的航運公司:

只要每趟運費能付得起船員工資和燃料費,哪怕還沒把買船的錢賺回來,生意也能繼續做。

而且,只要船不沉、單子不斷,總有一天能把貸款都補回來,未來還能繼續與銀行合作,買更多船擴張業務。

那你說,銀行會急着催他們變賣資產把錢還回來嗎?

同樣的道理,微軟現在並不在乎OpenAI賺不賺錢,它真正關心的是——自己的Copilot永遠能接入行業最強的模型。

為了這張王牌,微軟必須持續給OpenAI輸血,確保它始終握有最頂尖的算力和研發資源。

簡單說這兩家的關係是:微軟在為OpenAI的研發和計算買單,OpenAI負責造模型,最後微軟再拿着模型去打企業級市場。

所以,雖然「小弟」上季度讓老大哥賬面虧了31億美元,但與其說是壞賬,不如說是微軟主動開的戰略補貼。

退一步講,就算真是「捅了簍子」,考慮到微軟上季度淨賺277億美元,虧掉區區31個小目標也不過是毛毛雨。

更何況,OpenAI花出去的大筆算力開支,最終又要流回微軟的Azure雲裏。

根據最新的合作協議,OpenAI已承諾在未來追加購買價值2500億美元的Azure雲服務。

綜上所述,微軟的這筆「虧損」並不能說明OpenAI有問題,反而說明——在這個規模的AI研發中,基礎設施層面的補貼已經成為必需。

正如一位網友所說,AI遊戲的規則早就變了:從「誰能造出最好的模型」,變成了「誰能在燒錢的同時活得更久」。

鷸蚌相爭,老黃得利

有趣的是,當投資者還在為「OpenAI到底是不是泡沫」吵得面紅耳赤時,另一邊,英偉達的市值已經輕鬆闖過五萬億美元大關。

可以說,如今的局面就是——OpenAI虧得越狠,老黃的日子越滋潤

要是有人去問黃仁勳怎麼看OpenAI上季度虧了115億美元,老黃大概會在心裏「嘿嘿」兩聲:

管它是不是泡沫呢,就算是泡沫,我也能把它煉成金子。

參考鏈接:

[1]https://www.theregister.com/2025/10/29/microsoft_earnings_q1_26_openai_loss/

[2]https://x.com/kimmonismus/status/1983947076112412674

[3]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757953

[4]https://microsoft.gcs-web.com/node/34236/html

一鍵三連「讚好」「轉發」「小心心」

歡迎在評論區留下你的想法!

年度科技風向標「2025人工智能年度排行榜」評選報名火熱進行中!我們正在尋找AI+時代領航者 點擊瞭解詳情

️企業、產品、人物3大維度,共設立了5類獎項,歡迎企業報名參與

一鍵關注 點亮星標

科技前沿進展每日見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