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瓜蔞結出鄉村振興「黃金果」

滾動播報
10/31

(來源:新安晚報)

轉自:新安晚報

  村民正在採摘瓜蔞。

  開欄語: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立足新徵程,擘畫了我國未來五年發展的宏偉藍圖。為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即日起本報特開設「四中全會精神在江淮」專欄,記者將深入廠礦車間,走進田間地頭、街道社區、科研一線,展現全社會積極投身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生動圖景,記錄新徵程上的堅實步伐與澎湃活力。 

  時值深秋,安徽省肥東縣包公鎮勝聯社區的千畝瓜蔞基地迎來豐收。金黃的果實掛滿藤架,村民們穿梭忙碌,繪就一幅產業興旺的鄉村振興畫卷。

  「以前這片高崗地種啥都收成不好,如今荒地裏長出了‘金疙瘩’。」正在採摘瓜蔞的崔大姐臉上滿是笑容。她口中的「金疙瘩」,正是當地推進鄉村振興的支柱產業——瓜蔞。

產業興村:荒地種出「金疙瘩」

  勝聯社區的改變,始於八年前的那個決定。當時,面對土地貧瘠、勞動力外流的困境,社區黨總支經過深入調研,將目光投向了耐旱耐瘠的瓜蔞。

  「當時不少羣衆有顧慮,我們就採取‘書記帶頭、黨員示範’的方式,先流轉150畝土地試種。」社區書記崔明東回憶道。這一試,試出了一條產業振興路。

  「瓜蔞對土壤的要求不是很嚴格,種植技術和管理也相對簡單,適合大面積種植。」崔明東介紹,村裏第一年種了150畝,第二年300畝,第三年500多畝,如今達到2500畝,種植效益超過500萬元。

  「看到鄉親們種瓜蔞鼓起了‘錢袋子’,許多在外打工的村民,這兩年也紛紛回到家鄉承包土地種瓜蔞。」崔明東說。曾在上海開出租車的周曉紅,成為第一批返鄉創業的「新農人」之一。「2017年聽說村裏發展瓜蔞種植,我毅然選擇回鄉。」如今他的種植規模已達300畝,收入遠超外出務工。

強農富民:村民腰包鼓起來

  隨着種植規模擴大,勝聯社區開始謀劃產業鏈延伸。通過鄉情感召,在外創業的黃建剛返鄉創辦大德坊炒貨公司,實現了瓜蔞的深加工增值。「我們引進自動化生產線,開發多口味的瓜蔞產品。」黃建剛介紹。勝聯社區還創新實施「線上+線下」雙輪驅動,開展「書記直播帶貨」,讓瓜蔞籽通過電商平臺走向全國。

  如今,瓜蔞還是青果時,好多外地商戶便直接上門收購,切片晾乾,作為中藥材。瓜蔞產業的發展讓當地百姓嚐到甜頭。在瓜蔞基地,70多歲的崔明翠正在田間勞作,她介紹,自己家三畝多地承包給周曉紅種植瓜蔞,年租金近3000元,忙時在基地打零工,一天100多元,一年又有七八千元收入,比當初自己耕種時收入還多,人還特別輕鬆。

  2024年,社區成立包公鎮首家黨組織領辦合作社,村民通過入股派息、土地流轉、基地務工等渠道增收,年人均增收超萬元。瓜蔞產業常年吸納20餘名村民務工,其中脫貧監測戶7人,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增收。

  產業興旺為美麗鄉村建設持續注入動力。勝聯社區將集體經濟收益反哺民生,新建文化健身廣場、技能培訓中心,開展各類培訓30餘場;全面推進人居環境整治,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展望未來:從「產業興」到「全域興」

  面向「十五五」,肥東縣包公鎮有着更宏大的藍圖。該鎮計劃依託包公出生地文化資源,推進農文旅深度融合,打造「瓜蔞+文旅」特色項目,讓文化「軟實力」成為鄉村振興「硬支撐」。「我們將認真貫徹落實四中全會精神,在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上下功夫,讓瓜蔞產業釋放更大效益。」包公鎮相關負責人表示。

  隨着全會精神進一步貫徹落實,「十五五」時期的鄉村振興必將邁出更加堅實的步伐。在這片充滿希望的田野上,廣大幹部羣衆正以奮進者的姿態,共同描繪着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的時代畫卷。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記者 劉暘 通訊員 黃燕飛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