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芯片四傑」,一個月漲了5.5個拼多多

36氪
昨天

AI芯片巨頭之間競爭與合作,

邊界正變得模糊。

邱曉芬

編輯蘇建勳

來源|智能湧現(ID:AIEmergence)

封面來源視覺中國

整個10月,硅谷AI芯片大廠,暗流洶湧。

啱啱結束的GTC大會上,英偉達釋放了幾個全新信號——首先,英偉達正在走出數據中心領域的半徑,滲透到6G(10億美金投資諾基亞)、量子計算(推出NVQLink技術)、生物醫藥(合作醫藥巨頭禮來)領域。

其次,英偉達不僅照常展出了下一代Vera Rubin超級GPU,還推出了一項關鍵的「AI工廠」藍圖(Omniverse DSX)。

這意味着,未來英偉達不僅提供GPU芯片,還能提供系統、網絡、能源管理的全棧解決方案。

走出數據中心GPU故事的英偉達,市值近期光速漲至五萬億美金——從4萬億美金躍升至5萬億美金,只用了113天。

英偉達下一代Vera Rubin 芯片

英偉達的一衆競爭對手近期也集體發力。

先是AMD的奇襲。10月6日,在新產品(MI450芯片)還沒上市的情況下,AMD直接給英偉達最珍視的客戶OpenAI送上了10%的股權,拿下了OpenAI大額的算力訂單。AMD也藉此成為十月份的美股黑馬,股價漲了六成左右。

AMD近兩個月股價表現

僅僅一週後的10月13日,博通接棒突擊,直接官宣與OpenAI一起開發GPU的計劃。這一始於18個月前的決定,也助推博通當日市值暴漲。

還有新對手加入算力競爭。10月27日,手機處理器龍頭高通決定,把手機NPU上的能力應用到AI數據中心。儘管一腳跨入英偉達疆域,但AI200、AI250把重點放在AI推理市場,稍微避開了鋒芒。

這一遲緩卻意義重大的戰略決定,把高通的股價拉昇到2019年以來最高的水位。

據「智能湧現」粗略統計,僅僅10月份,這四家AI芯片廠商(英偉達、AMD、博通、高通)的市值累計暴漲了萬億美金,約5.5個拼多多。

四家公司十月份市值變化

2025年末,硅谷AI算力戰火正酣。但彼此的競爭,早已從原先硬件能力、軟件生態的比拼,變成了一場交織着資本、商業的暗戰。

五萬億英偉達的資本槓桿

近期AI芯片領域的經典操作,當數英偉達近期與OpenAI的「局」。

9月份,英偉達給OpenAI高調投資1000億美金。根據雙方的約定,拿到錢的OpenAI必須與英偉達共建算力規模至少達10GW數據中心,且條件是用上英偉達新一代的Vera Rubin平臺。

對於英偉達來說,這是一個穩賺不賠的買賣,用錢把還沒盈利的OpenAI綁成利益共同體,還讓下一代全新的芯片在面世之前就有了明確的大客戶。

一位芯片行業人士向「智能湧現」解讀道,過去英偉達「倒逼」全行業買卡的邏輯是,用十倍規格的芯片,讓客戶得以做出10倍規模的模型,並且與主流的模型拉開差距——這樣哪怕英偉達價格再貴、再難買,也會讓大家心甘情願買卡。

因此,未來要守護高利潤、高市值的英偉達,必須繼續讓「最好的模型」與「最高的算力」這兩件事不脫鉤。「否則整個體系就會隨着對模型的深化,出現嚴重cost down,英偉達就會失去唯一領先性帶來的壟斷地位」。

與此同時,「局」的背後,不僅僅是英偉達商業策略的考量,也是一本相當划算的經濟賬。

要完成這一體量的數據中心建設,背後所耗費的GPU差不多是四、五百萬片,約等於英偉達2024年全年的芯片產量。

此前根據美國銀行的數據推算,每10GW的數據中心,大概會對英偉達產生350億美元的芯片購買力。

而一個數據中心裏,除GPU是大頭支出,也會衍生出網絡、連接、CPU等一衆基礎設施的需求。

近幾年,英偉達在資本層面也在隱祕佈局,大手筆投資了一衆新興的算力基礎設施廠商,包括Nscale、Crusoe、CoreWave等等。

不久前,英偉達還對英特爾投資50億美元,計劃將其X86 CPU引入數據中心。

也就是說,英偉達用這筆1000億美金的投資,不僅給自己撬動了未來3500億美金的芯片收益,還讓產業各方喫飽。

可見,價值五萬億美金的英偉達,通過資本槓桿,已將下游的模型廠商、上游的算力產業全鏈條玩家,綁成一個以英偉達為中心、一榮俱榮的生態圈。

AMD奇襲在後,

撞上Open AI制衡術

英偉達敘事帶來的,是高達90%的毛利率、狂奔不息的市值。但英偉達的資本玩法,正在被它最強勁的競爭對手借鑑、調整。

實力比英偉達弱一些的AMD,並沒有辦法如其一般給客戶大手筆送上千億美金,所以他們送的是「預期」。黃仁勳給AMD不久前的「奇襲」留下了四個形容詞:獨特的、令我驚訝的、有想象力的、巧妙的。

OpenAI與AMD合作的巧妙之處在於,OpenAI可以用0.01美金的低價,買入AMD最多1.6億股,大概是AMD公司10%的股權——而在這筆合作之前,AMD的股價已在160美金的價位橫盤多時。

當然,這些股權不是白白兌現,OpenAI要在2030年以前給AMD一筆6GW的算力訂單——是英偉達9月份那筆訂單的60%。

附加的行權條件則是,OpenAI需要幫助AMD將股價推至600美金。

這是一個更精密的佈局,且充斥火藥味。

有了OpenAI的訂單託舉,AMD短期內拿到數百億美金的收入,更重要的是,站上了直面英偉達競爭的牌桌,得以獲得更多的訂單——10月6日後,被AMD收入囊中的訂單,包括美國能源部、甲骨文IBM等等。

更有意思的是,如果AMD最終股價真的衝擊600美金,瑞銀分析指出,AMD屆時市值也將跨過1萬億美金大關。

到時,OpenAI對應的股權價值也將達1000億美金——正好與英偉達對OpenAI許諾的投資額一樣多。

對於OpenAI來說,高企的算力支出將會被這一股票收益抵消,等同於倒貼的算力。

其實,AMD的奇襲術,也與OpenAI的制衡術相互呼應。

長袖善舞的OpenAI正在打出一套多元算力組合拳——

英偉達所提供的10GW算力,用於保障短期內的優質算力供應;

來自AMD的6GW算力,平衡了算力成本、還對沖英偉達一家獨大衍生的供應鏈風險;

來自博通10GW的自研定製芯片,長遠來看,則是籌謀未來算力獨立自主的後手。

而與之斡旋的這三家芯片公司,市值累計高達7.12萬億美元,幾乎約等於美國2024年全年GDP的24%。

OpenAI這套拳法還不是終點,它更長遠的算力規劃是,在2033年前計劃建設250GW的算力。在最近短短兩個月時間裏,這家公司已經規劃好了10%。

後續值得關注的是,剩餘的算力需求,會花落誰家?又會觸發什麼奇招?或是掀起泡沫?

目前,算力方與模型方上下游互相用股權/投資額換訂單,左手倒右手創造出的繁榮,也有人將其與2000年互聯網泡沫作為類比。

黃仁勳近期也對此做出回應。「我不認為處於AI泡沫之中」,樂觀的黃仁勳認為,只要下游客戶樂於為大模型、算力付費,這就證明算力基礎設施縱使昂貴,也是合理的。

但無法被忽略的前提是,置身其中的玩家們,早已成為了利益和風險共享的共同體。

當英偉達變成OpenAI的股東,OpenAI又成為AMD的股東,未來的AI芯片格局將越來越複雜,競爭與合作的邊界也正變得模糊。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