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劇行業再刮「風暴」,AI真人短劇從容入場

藍鯨新聞
10/30

文丨文娛價值官 天 一

沒有一個短劇演員進組、沒有燈光、攝影等工作人員、「導演」磨練幾天就能上崗,憑藉AIGC「生成」短劇內容的時代到了。

最近,短視頻平臺上的《奶團太后三歲半》《九尾狐男妖愛上我》《興安嶺詭事》等劇均有不錯的市場反應——前兩部累計播放量突破2億,超過了許多真人短劇,後一部僅在抖音就取得30萬的付費收入,它均有一個共同的標籤,「AI生成真人短劇」。

相比於風頭正盛、熱度飆升的AI漫劇,AI真人短劇目前並未受到太多關注。雖然AI漫劇已經探索出了一套成熟的工業化流程,且找到了最為適配的題材類型,AI真人短劇在這兩方面都仍處於探索階段,且受制於目前AIGC技術的進展。

如果說AI漫劇的出現是打開了一個新的內容賽道,與傳統的短劇模式並行不悖,AI真人短劇則有着顛覆現有短劇生產形態的巨大潛力,且題材類型的適配度遠超AI漫劇。因此,AI真人短劇還有着種種亟待突破的瓶頸,但無論是愛優騰芒、TVB等視頻平臺,百度崑崙萬維等技術公司,抑或是嗅覺敏銳的短劇創作者都已經紛紛入局。

AI真人短劇不會像AI漫劇一樣在短時間內如火如荼,卻可能會悄無聲息地改變着短劇行業的內容生態。當用戶察覺到熱門短劇中AI濃度日益提高之時,應該也會從一開始的驚訝好奇迴歸到習以為常,直至越來越難以分清真人與AI之間的界限。

AI真人短劇正在「解鎖」更多題材

目前,AI真人短劇在短劇市場中仍然是鳳毛麟角的存在。從觀衆反饋可見,大衆對這種新生事物仍保持「圍觀者心態」。這既意味着超出內容質量之外的關注度,也意味着會被放在聚光燈之下仔細審視。

在《奶團太后三歲半》的觀衆留言中,多數評價是積極和肯定的:「這下好了,都不需要演員了,演員要失業了」「除了嘴巴動得有點不太舒服,其它的都可以取代電視劇了」「厲害厲害,大師是用什麼工具做的?」

據媒體報道,該劇的製作方為「雪寶」,而他的另一重身份是短劇的導演和編劇,今年2月開始涉足AI真人劇。受限於當時的大模型底層技術,《奶團太后三歲半》在呈現上略有不足,例如口型對不上,語氣和情感過渡上比較生硬等。即便如此,突破2億的播放量至少意味着目前AI真人短劇足以勝任「萌寶」「宮鬥」等題材。

在新榜發佈的「抖音AI短劇榜」中,我們還看到了另一部題材近似的作品《奶團太后宮心計》,應該是希望複製《奶團太后三歲半》的成功。我們可以把這份排行榜視為觀察目前AI真人短劇的一個「橫截面」,與AI漫劇的熱門排行榜既有相通之處,又有着鮮明的反差。

在AI漫劇領域,末日、重生等題材佔據了熱度榜的半壁江山,這主要是由於AI對於「廢土場景、變異生物」 的低成本特效呈現,相比傳統影視短劇,能夠營造出觀衆前所未見的視覺奇觀。在AI真人短劇排行榜上,至少有兩部末日題材高居前列。

與男頻當道的AI漫劇不同,AI真人短劇基本上都是以女頻為主,甚至末日求生的主角也換成了女性。我們猜想,在奇詭恢宏的視覺特效之外,AI真人短劇也適合細膩動人的情感表現,因此與女性觀衆的追劇需求更為契合。

不僅如此,從這份排行榜來看,無論是古裝、現代、重生、玄幻等女頻題材,AI真人短劇都有着吸引觀衆的潛力,蘊藏着比AI漫劇更大的創作可能性。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AI技術在影視劇製作中多處於輔助角色,直到「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出現,「AIGC+短劇」的碰撞,實現了AI對短劇製作的全流程滲透,使其在短劇創作過程中「變客為主」。尤其是今年國慶期間,Sora2推出後,其迭代功能之一就是在視頻中自動添加音頻、視頻和對話。這意味着,AI真人短劇中,音視頻同步更新的支持技術出現了。這無疑給短劇業打了一劑「強心針」,讓業界捕捉到「AI真人劇爆發的節點,提前來臨。」

常規狀態下,在AIGC的工具平臺上,製作者輸入一句話,機器學習後會自動分解出分鏡頭,最後再合成一段短視頻。隨着AI學習的深入,在某些專業的視頻生成平臺上,AI真人的表現效果已經可以以假亂真。

舉個例子,輸入提示詞:「女人深情的看着遠方,眼角落下了一滴淚水,她緩緩地下了頭,頭髮飄動,衣服飄動,雪花不停落下有一些落在他的頭髮上。」

技術條件的成熟,為AI真人短劇的落地提供了核心動力,行業困境也催生出一批業內人士嘗試尋找新賽道。近兩三年,短劇發展迅猛,成本卻在節節攀升,2023年一部短劇的成本為二、三十萬,到了今年上半年漲到七、八十萬,紅果短劇總編輯樂力在公開場合表示,「今年整個市場上還會量產兩三百萬元成本的微短劇,在我看來,未來一段時間成本還會增長。」

AI真人劇在降本增效上更有優勢。今年初,據創作團隊夫子AI透露,其團隊創作的十集短劇由3人十天內完成,僅耗資5594元。工作流程全程為AI輔助創作——AI取片名、輔助出劇情大綱,再用AI輔助做分鏡,讓AI生成詳細的畫面描述指令,Stable Diffusion軟件生成圖片,再用圖片生成視頻,之後輸入人物對話音頻,AI對口型,最後剪輯完成。夫子AI透露,5594元是可靈和即夢的包年費用。

另據《瞭望》新聞週刊報道,AI微短劇《白狐》的製作團隊僅有4人,依靠ChatGPT生成劇本,通過AI工具創造視聽畫面,將傳統需要三個月的製作週期壓縮至兩週,製作成本由每分鐘數萬元降至整體約萬元。

傳統短劇的拍攝成本構成一般分為:劇本成本、製作成本、宣發成本。其中,製作成本包含導演、演員、攝影師、道具、化妝、場地租賃、後期製作的費用,佔總成本的50%到80%。AIGC生成式真人短劇,基本上省去了製作成本的開銷。就這樣,影視工業出現百年以來的導演、演員、攝影師等「標配」,在AI真人短劇面前徹底被替換掉,一部劇的「拍攝」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去劇組化。

長視頻平臺「搶人才」技術公司拼「一鍵成劇」

如果說此前AI真人短劇還是少數創作者單打獨鬥的「技術實驗」,隨着愛優酷芒、TVB等視頻平臺的大舉投入,百度、崑崙萬維等技術公司的高調入局,在行業各方的合力鼓風之下,星星之火正在快速地在行業蔓延。

最近,愛奇藝騰訊視頻「不約而同」地發起了AI短片創作大賽,正是想以此為契機,將AI創作領域的能人異士攬至麾下,從而在啱啱起風的AI真人短劇領域搶得先機。

目前,兩家平臺都已經公佈了AI短片創作大賽的入圍作品,從這兩份片單中可以看出相比畫風「統一」的AI漫劇,兩家視頻平臺都致力於挖掘AI視頻創作在敘事影像上的潛力。值得注意的是,在兩家的入圍作品中除了賽博朋克、3D動畫、水墨水彩等AI動畫作品外,有近半數作品都在追求媲美真人的視覺表現力,可以歸入"AI真人短片「的範疇。

從這些入圍作品中,文娛價值官看到只要劇本足夠紮實,AI短片的出片效果和情感力度不亞於真人短劇。而且在奇幻、玄幻、科幻作品之外,完全能勝任現實題材,很難想象短片中有70%以上的內容由AIGC完成。

以入圍騰訊視頻大賽的短片為例,《半島長夜》講述抗美援朝老兵戰場上失去戰友的故事,旁白為四川口音老爺爺的口述回憶;《貴客來茶樓》為民國故事,講述了被欺壓的茶樓老闆設計殺害黑幫三惡的故事;《人之初》為紀實類故事,還原了2023年河北兩個十三四歲的男孩殺害同班同學的事,引發了對未成年人量刑標準的討論。

不同於此前抖音發起的「AIGC微短劇大賽」、快手推出的「星芒短劇×可靈AI大模型‘AI創想劇場’」,愛奇藝、騰訊視頻發起的AI短片創作大賽,更加追求通過AIGC還原傳統影視的風格質感,也是在為AI真人短劇的題材可能性探路。

就連近年被唱衰的老牌電視臺TVB,也在嘗試通過AI真人短劇彰顯「朝氣」。今年9月,「TVB首部真人短劇」《在我心中,你是獨一無二》上線,內容定位為校園青春劇。這部劇的場景的還原度,角色的仿真度獲得了業界一致好評,「演員」的表情和動作栩栩如生,劇中的AI男主女主,還在中國香港地區開啓了個人社交賬號,與粉絲互動。

值得一提的是,優酷雖然沒有聲勢浩大地舉辦AI創作大賽,卻在緊鑼密鼓地將各個平臺上優異的AI短劇作品收入囊中。今年4月,小紅書博主@老楊AI利用Claude 3.7+Minimax,製作了一部6集AI真人短劇《白咒》,很快被優酷發現並納入會員頻道內容庫中。對於在短劇領域發力較晚的優酷而言,發力AI真人短劇不失為一種彎道超車。

國內不少技術公司也開始瞄準這塊潛力巨大的新興市場。比如,崑崙萬維推出的AI短劇創作平臺SkyReels,已經能支持30秒長視頻生成、多主體場景搭建及首尾幀無縫銜接,為行業提供高效的創作工具。據悉,SkyReels的目標是「一鍵成劇」,也讓「一人一劇」成為可能。10月,百度公司的短劇生成平臺也官宣公測,百度公司不僅承諾資金支持、大流量扶持,還將幫助創作者孵化IP,達成IP長效變現等。

技術趨勢清晰明瞭,商業變現未來可期,AI短劇的升溫,在旁觀者看來,似乎是突入一夜春風來,唯有局內人、那些始終跟隨着影視業發展的業內人士,才能敏銳感知質變的臨界點。

剛起步的AI真人短劇還需打破哪些「瓶頸」?

AI真人短劇之前,AI漫劇已經摸索過一段時間。從業人士稱,「在AI世界裏,做真人內容也好,做動漫內容也罷,流程高度相似,能力遷移的技術複用佔比幾乎達到七八成。」

至此,在短劇領域集齊了真人劇、AI漫劇、AI真人劇的形態,《奶團太后三歲半》的製作團隊堅信:「只要短劇市場還在,AI真人短劇就一定有出路」。

的確,中國的短劇市場發展時間雖然不長,用戶規模已達6.96億,佔網民總數比重接近七成(數據截至到2025年6月,來源:DataAye)。依據《2024年中國微短劇產業研究報告》,2024年我國微短劇市場規模已達到505億元,首次超過電影票房規模。2025年市場規模將達到634.3億元,2027年達到856.5億元,年複合增長率達到19.2%。

這樣的用戶規模以及市場增速,為AI真人短劇的商業化創造了條件。然而,處於起步期的AI真人短劇也存在諸多有待打破的瓶頸。

首先,題材側有更大的拓展空間。今年四月,抖音的AIGC達人專場公開課上,就指出,當下AI短劇的兩大內容風口是「男頻」與「三幻」(玄幻、科幻、奇幻)。傳統短劇,由於「三幻」題材所構建的奇幻場景需要大量燒經費,致使這類劇的發展受限,在AI短劇這裏卻得到反彈。尤其是AI漫劇,只要有足夠的想象力,剩下的交給工具平臺去完成。AI真人劇與AI漫劇還略有不同,它所呈現出來的寫實風格,使其表現題材可以突破三幻,拓展到更多空間。

其次,創作者更注重技巧的展現,而忽略AI真人短劇的本質仍然是故事和角色。宮鬥劇的很多場景和對話,仍然在向傳統影視劇「偷師學藝」,過多的重複呈現很容易引發觀衆的審美疲勞;青春校園劇、甜寵劇,在短短等一分鐘內,只有情緒的流動,而沒有實質性的內容推進。總之,AI真人短劇還需在內容上向傳統劇本「取經」,畢竟AI真人短劇的本質仍然是內容。

AI真人短劇的出現豐富了短劇領域的表現形態,它是人工智能大模型技術與短劇業碰撞、融合而發生的化學反應,顛覆了傳統影視劇的生產模式,重構了短劇的生產邏輯,由此帶來的市場前景讓站在產業前沿的玩家紛紛佈局。

然而,AI真人短劇站在技術前沿,卻過度依賴技術,而忽略內容本質的一面,這將成為掣肘它走得更好更遠的短板。

參考文章:

《AI重構微短劇產業》,瞭望新聞週刊,2025年4月

《歡迎走進短劇的「辛苦錢」階段》,壹娛觀察,2025年7月

《AI短劇:資本追逐的新風口》,Donews,2025年10月

《Sora 2發佈之前,國內已經有AI真人短劇拿下超2億播放》,短劇自習室,2025年10月

《成本降低70%,AI「導演」培訓3天即可上崗,AI真人短劇進入爆發前夜》,AI新榜,2025年10月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