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定焦One,作者 | 金璵璠,編輯 | 魏佳
10月29日,美的集團發佈第三季度財報:營收1119.3億元,同比增長10%,歸母淨利潤118.7億元,同比增長9%。
這份看似常規的財報,此刻卻備受關注。因為美的真正的挑戰者,已非格力、海爾,而是小米。
兩者體量驚人:美的市值6319億港元,一天淨賺1.3億;小米市值高達1.17萬億港元,市盈率是美的的兩倍。兩大巨頭,正在家電市場直接交鋒。
這場交鋒引起外界關注,是因為今年3月,美的在年報中披露:清倉全部小米股份。消息一出,有人說美的「錯失良機」,有人惋惜十年合作就此終結。
事實是,雙方的競爭早已大於合作。這幾年,小米強勢切入空調等美的核心大家電領域,再繼續持有「直接競爭對手」的股份,可能會帶來複雜的利益衝突。趁着小米股價因汽車業務大幅上漲,美的在高位兌現,是正常的資本操作。
清倉,是另一種開始。美的和小米,必有一戰,關鍵是這場仗會怎麼打?
作為一家發展近60年的製造業巨頭,美的信奉「利潤為王」,它交出的成績單保持穩健,但市場對其增長空間的態度存疑。資本市場給它14倍市盈率(TTM),低於「港股十巨頭」平均水平(高盛集團此前提出「中國民營企業十巨頭」的說法,後來也被稱為「港股十巨頭」,美的在其中);今年以來(截至10月28日),美的集團(H股)股價累計漲幅14%,而同期香港恒生指數漲幅31%,都反映出這一點。
美的在「守」基本盤的同時,必須押注ToB業務以尋求更高增長。其在最新財報強調,ToB業務的前三季度收入增速均在20%以上。
而小米信奉「掌控用戶,就是掌控未來」,它花了十五年把手機、家電、汽車編織成網。資本市場給其29倍市盈率(TTM),賭的就是它的高增長。今年以來(截至10月28日),小米集團(H股)股價累計漲幅30%,幾乎是美的的兩倍。
但小米Q2財報顯示,IoT業務增速(同比增長44.7%)和毛利率(22.5%)都有所下滑。而美的智能家居業務的毛利率在29%-30%區間。
收入增速和毛利率的差距,反映出小米的「生態效率」與美的的「製造根基」各自的優劣。
這場硬仗在2025年雙11迎來小高潮。小米的招式是價格直降和生態引流,比如部分區域「購車送家電券」。美的除了「價高退差」,還主打「極速安裝」,將競爭拉回到自己擅長的售後服務戰場。
對於兩家公司的爭奪戰,外界關注的焦點是,小米模式在家電這個重服務、重品質、重渠道的行業裏能否走得通?美的能否以更快的速度和更精準的產品定義應對挑戰?十年恩怨:從戰略結盟到全面開戰
要理解資本市場為什麼給出不同的定價,需要從這兩家公司的關係演變說起。為什麼十年前的戰略盟友,走向瞭如今的全面競爭?
2014年,整個家電行業都在談「智能家居」。但誰也說不清楚,智能家居的入口到底在哪裏,是路由器?是電視?還是空調?結盟成了最穩妥的選擇。
作為傳統家電巨頭,美的有製造能力,但不懂互聯網,它急需一個強大的移動互聯網入口和流量來源來盤活其智能家電生態,與小米合作,是關鍵的一步。
當時的小米以手機為核心,正大力拓展IoT(物聯網)生態,它懂流量和用戶,而美的強大的製造能力、豐富的家電產品線和完善的線下渠道,能快速補齊它在大家電領域的短板。
2015年6月,美的和小米交叉持股。美的投小米12.73億,小米投美的12.11億,成為美的第十大股東。雙方推出了聯合品牌產品——i·青春智能空調,售價2699元。美的提供製造能力,小米提供智能交互和互聯網入口(手機)。這不是簡單的代工關係,而是聯合研發和生態合作。
那幾年,方洪波(美的集團董事長兼總裁)和雷軍(小米集團董事長兼CEO)的合影經常出現在媒體報道中。美的的智能化轉型加速了,小米的家電製造也快速入門了。
蜜月期的結束,始於2018年小米正式進入空調市場。對小米而言,空調是繼手機、電視之後,必須拿下的又一個家庭流量入口,但這一步,直接觸及了美的的核心利益。正面競爭在所難免。
戰火最先在2019年點燃。小米成立大家電事業部,全面發力空調、冰箱、洗衣機;美的則迅速反擊,一邊推出線上品牌華凌對標小米,一邊在供應鏈和渠道上施壓。同年,小米開始減持美的股票,退出前十大股東之列。
真正的衝突升級,始於小米空調出貨量的爆發式增長:從2020年的110萬臺,到2024年的680萬臺,五年增長超6倍。小米靠極致性價比,躋身行業第四,成為繼美的、格力、海爾之後的核心玩家。
面對小米的步步緊逼,美的從2020年到2024年,分批清倉了所有小米股票,累計套現18.37億,對比初始投資成本12.73億元,投資收益約5.65億。
站在美的的角度看,這筆交易的終結,為2025年的全面開戰清除了障礙。方洪波「今年空調業必有一場惡戰」的公開表態,以及據說他為研究小米寫下「十幾萬字報告」的細節,也可見美的迎戰的決心。空調激戰:小米「低價引流」與美的「矩陣出擊」
過去一年,空調市場的戰火還只是前哨戰。小米能快速增長是搶了區域性小品牌、白牌和二三線品牌的份額。
根據國聯民生證券,2024年前11個月,小米空調線上份額的提升,恰好伴隨着長尾品牌的份額下降。也就是說,小米還未真正威脅到美的的核心腹地。
然而,隨着2025年美的徹底清倉小米股票,小米開始進入正面攻堅:低價引流,高端獲利。
在入門級市場,也就是2400元以下價格帶,小米借勢「國補」紅利,以極致性價比吸引價格敏感型用戶,迅速做大銷量基本盤。
本輪國補直接讓空調的增速跑贏冰箱、洗衣機等其他白電。以小米的爆款產品「巨省電Pro」1.5匹為例,國補後的價格一度下探到1999元。
但光拼低價,小米顯然不是美的們的對手。今年2月,小米高調發布了3萬元的高端中央空調,並投資自建工廠,目標直指技術壁壘更高的高端市場。但其今年最核心的策略還是:推出高毛利的微創新產品,儘快「回血」。
最典型的微創新的例子是,小米針對傳統空調「冷風直吹人」的痛點,推出了「上出風口」空調,售價高達3499元。
根據奧維雲網,2025年第一季度,小米空調線上零售均價為2863元,同比提升25%。
目前,小米空調半數銷量仍集中在2100-2700元價格帶。空調行業從業者李學信分析稱,這是行業主力價格帶,也是格局最易生變的市場。換言之,小米在此地帶的迅猛攻勢確實能快速拿下份額,但也極易遭受傳統巨頭的正面價格反擊。
面對小米的攻勢,美的反擊策略可以概括為,子品牌「狙擊」,主品牌「壓陣」。
它先派出旗下的子品牌「華凌」,目的是分流那些對價格極度敏感的年輕用戶。銀河證券的研報提到,2025年1-4月華凌線上均價2199元,小米為2599元。這招「以低價打低價」效果立竿見影,2025年上半年,華凌的線上份額快速攀升至近10%。
但光靠子品牌去纏鬥是不夠的,美的主品牌也下場了。2025年4月以來,美的主品牌主力機型大幅降價,例如,「酷省電Pro」1.5匹的價格從2899元一路下探到2199元,矛頭直指小米的「巨省電」系列。
另一個空調巨頭格力也有類似降價動作。對此,白電渠道人士劉凌分析稱,美的、格力是想用此前成功的經驗來壓制小米。2019年雙十一,美的和格力就曾聯手發動價格戰,打斷了當年線上「黑馬」奧克斯的上升勢頭。
那麼,當下這場仗小米能打贏嗎?
小米集團總裁盧偉冰已經公開喊話:小米空調的目標是2030年衝進行業前二。這意味着,小米在2025年的打法大概率直面價格戰、以份額優先。
但高舉高打的小米麪臨盈利挑戰。劉凌對「定焦One」表示,雖然在戰略層面,小米對白電規模的訴求明顯強於盈利,可面對美的主品牌的降價擠壓,小米為了守住搶來的市場份額,很可能需要進一步讓利,這勢必會擠壓本就不高的利潤空間。
根據浙商證券的測算,小米空調的淨利率約為2%,而美的暖通空調分部利潤率在10%以上,海爾空調分部利潤率4%。而據國聯民生證券的分析,如果小米空調不能在價格帶和渠道上實現突破,其線上份額的天花板可能在20%左右。
劉凌分析,美的賭的是,小米微薄的利潤無法支撐其打一場持久的價格戰。但對比當年的奧克斯,小米這個對手的潛在威脅明顯更大。它有更強的產品定義能力、有一定品牌溢價,更具備生態協同的實力。戰線擴大:大家電的「生態」PK「製造」
小米和美的在空調上的爭奪,只是個開始。空調是小米「人車家全生態」戰略的一塊敲門磚,它希望把它的手機、汽車和整個智能家居都連成一片。美的要守住的,也正是這道門。
小米必然要把戰線擴大到洗衣機、冰箱這些核心大家電領域。
先看數據,2024年,小米白電增速迅猛,洗衣機出貨量達190萬臺,同比增速超45%,增速在白電三大品類中居首;冰箱出貨量突破270萬臺,同比增長超30%。
小米在這兩個品類上的策略,和空調一致的是,都以「代工+低價+基礎功能」的組合拳切入市場,但不同點是,小米這回更早盯上高端。
例如,在洗衣機市場,傳統巨頭都在拼轉速、拼電機,小米更強調智能化與生態粘性,比如,手機一鍵啓動洗衣機,洗完烘乾機自動感知程序,小愛同學提醒你收衣服……在冰箱品類,美的們拼保鮮、耐用,小米則強調智能聯網功能。總之,小米的目的是與傳統產品形成差異化競爭,拿到更高的溢價。
奧維雲網數據顯示,2025年前四個月,小米洗衣機線上零售份額達8.9%,同比提升5.4個百分點,均價1562元,同比上漲23.5%。
但到冰箱這裏,小米有點「踢到鐵板」了。據UBS研報數據,2025年1月,小米冰箱線上零售價值份額為8.5%,2025年二季度有所回落,7月為5.5%。
據劉凌觀察,在消費者印象中,冰箱壞了換新的成本較高,在這類高價值耐用品上,主流消費者更傾向於選擇可靠性高的老品牌,對「生態協同」的功能沒那麼在意。
「這再次證明了一點:大家電是重資產、重技術的活兒,小米很難靠「輕資產」模式一路平推。」劉凌稱。
但不論怎麼說,小米大家電的增長速度的確驚人。面對這套「生態打法」,美的的防禦主要集中在兩個方向:
首先,美的深知自己的核心優勢在於幾十年積累的製造根基。當小米用流量和性價比衝鋒時,它必須要守住成本護城河。
例如,其著名的「T+3」按需生產模式,正在融合AI技術,力求將庫存和成本壓到極致。反映在財報上,美的智能家居業務的毛利率穩定在29%-30%,比小米IoT業務(22.5%)高出近7個百分點。
劉凌分析,理論上,垂直整合的製造體系給美的帶來的成本優勢,能支撐它打價格戰,以「消耗戰」拖垮小米。例如,其旗下企業小天鵝的線上銷售均價就出現了下滑。
美的並非只守不攻。方洪波將美的2025年的策略概括為「既要往上走、做高附加值產品,也要往下走、拼成本」。
美的的高端品牌COLMO今年上半年營收增速高達60%,儘管佔比僅5.2%,但有效對沖了中低端市場的利潤下滑。
其次,美的正全力彌補在用戶體驗和銷售終端上的短板。
小米講「人車家生態」,它就講「全屋智慧場景」。雖然自營的美居APP在流暢度上還有待提升,但美的擁有最全的產品線,這讓它的「全屋方案」具備天然優勢。
渠道方面,在線上,美的改革了經銷商考覈,加速佈局抖音;在線下,美的有10萬家門店,覆蓋到村,現在,它還在加速學習小米之家的「體驗+銷售」模式,尤其在「以舊換新」這種需要上門安裝、回收服務的政策下,它的服務體系就是護城河。結語
縱觀白電戰場,小米的攻勢雖猛,尤其是線上細分品類的份額增長較快,但要說撼動美的的根基,還為時過早。
不過,兩種商業模式在資本市場是不同的定價邏輯。
港股給美的集團14倍市盈率,給小米集團29倍市盈率。今年以來,截至10月28日,美的集團(H股)漲了14%,跑輸恒生指數(31%);小米集團(H股)漲了30%,基本持平大盤。
市場在用「傳統白電」的邏輯給美的估值,PE通常是10-15倍。但據一位長期跟蹤港股的投資人分析,美的早已不是一個純粹的家電公司。財報顯示,2025年前三季度,它的B端業務——新能源及工業技術、智能建築科技,收入增速分別達到21%和25%,遠超整體營收(同比增長14%)。這些B端業務的對標公司,PE普遍在20-30倍。
在最新財報中,美的也在強調自己對抗單一市場波動的能力:海外OBM(自有品牌)收入佔To C業務比重已提升至45%以上。
但多數機構還是對美的態度保守。資本市場關注的核心,是它能否將數字化和用戶運營的能力有效融入製造體系,擺脫「傳統白電」的單一估值邏輯。
反觀小米,它的高估值是基於「科技生態」帶來的想象空間。2025年上半年,小米營收和經調整淨利潤分別上漲38%和70%,IoT業務收入上漲51%,智能大家電收入更是翻倍增長。截至今年6月底,小米擁有全球用戶7.31億、IoT設備9.89億臺。
但規模效應的形成需要時間,價格戰的殘酷性不等人。這場較量的終局,或許不會是簡單的「誰打敗誰」,更多是「誰融合誰」。
小米正在向「製造深度」進軍,通過自研和投資,試圖補上核心零部件、供應鏈和售後服務的短板。它需要的是傳統巨頭對「成本」和「效率」的敬畏。
美的正在向「生態廣度」學習,補上年輕用戶認知不足、數字化營銷能力不如小米的短板,加速由傳統分銷向直接觸達用戶的轉型。它需要的是互聯網公司對「用戶」和「速度」的理解。
方洪波曾直言,無論最終誰勝,這場競爭都將是「一場巨大的消耗戰」。這場競爭不僅是兩家公司的命運之戰,更在加速中國家電行業的轉型升級。在美的與小米的「消耗戰」擠壓下,那些缺乏技術特色、品牌老化的區域性小品牌和長尾白牌,生存空間正被快速壓縮。同時,整個行業的競爭焦點也被迫從單純的價格戰,轉向產品創新、渠道效率和用戶運營的全方位比拼。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李學信、劉凌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