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通財經APP獲悉,2025上半年,中國公有云基礎設施即服務(IaaS)市場迎來關鍵轉折點。在「通用計算」市場增長趨緩的背景下,「智能計算」異軍突起,成為拉動整體IaaS市場增長的核心引擎。IDC最新發布的報告顯示,2025年上半年中國公有云IaaS市場總規模突破千億大關,同比增速接近20%,疫情以來增速再創新高。本輪增長主要得益於AI大模型訓練與推理需求的擴張、AI智能體的前沿實踐,以及雲廠商的戰略性出海佈局。雲廠商的戰略重心正由「通算」向「智算」轉移,智算已成為公有云競爭格局中的全新增長支點。
IDC市場研究發現——智算需求重塑公有云IaaS市場格局
1、市場復甦:智算從「新動能」躍升為「主引擎」
IDC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公有云基礎設施中算力市場總規模達728.4億元,其中智算資源池貢獻超過五分之一。IDC預測,AI相關工作負載將保持高速增長態勢,預計在2030年前(「十五五」規劃完成前)實現對通算市場的全面超越。
行業模型加速落地:互聯網、金融、製造、醫療、政務等行業不再滿足於通用大模型,而是轉向訓練和部署貼合業務場景的行業模型。從算法訓推到風險控制,從藥物研發到智能製造,行業模型的訓練和推理的持續性需求,產生了對高性能GPU算力、高速並行文件存儲和低延遲網絡的巨大而持續的消耗。
AI智能體的探索:以DeepSeek、通義千問等為代表的開源大模型技術不斷突破,降低了AI應用開發門檻,引發全行業中小企業的AI智能體實踐熱潮。企業開始嘗試用可負擔的資金投入體驗AI紅利,優化客戶服務、內部流程與產品體驗,這類「快速實踐」雖單點需求有限,但因分佈廣泛、時效性強,形成了海量分佈式、彈性算力需求,進一步推高雲上智算資源的利用率。
2、陣營格局:互聯網智算與運營商智算雙線並進
IDC觀察到,在智算新藍海市場中,正在形成明顯的「雙陣營結構」:
互聯網智算陣營——以技術研發和場景落地為驅動
以阿里雲、火山引擎為代表的互聯網雲廠商構成智算服務市場的第一陣營。其客戶集中在科技企業與行業模型落地領域,既承擔內部模型訓練任務,也對外輸出智算支撐。IDC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阿里雲在中國公有云IaaS市場以26.4%的市場份額穩居第一,市場佔有率提升0.8%;火山引擎憑藉線上算力能力實現快速增長,市場排名跳躍式增長。
互聯網雲廠商一方面依託自身集團或者關聯公司的龐大的AI業務(如電商推薦、網絡直播、社交聯動、內容審核、自動駕駛)形成強勁內需,市場供給和投入韌性強大;另一方面,將內部孵化成熟的技術與經驗向外部市場進行產品化輸出,構建「算力+模型訓練+推理部署+應用開發」一體化生態體系,推動智算從「資源消耗」走向「產業落地」。
運營商智算陣營——以政策導向與國家戰略為支撐
以天翼雲、移動雲、聯通雲形成的運營商陣營構成另一極。依託「東數西算」工程及央國企AI化轉型政策紅利,該陣營在智算領域呈現高投入、高增長勢頭。IDC預測,未來兩年運營商智算雲市場份額將持續提升。與互聯網廠商相比,運營商更注重「算網融合」,在提供確定性網絡保障的同時深入行業場景。值得注意的是,經歷早期大規模投入後,運營商雲開始注重商業化回報,未來將更加關注投入產出平衡與可持續增長。
3、行業縱深:誰在為智算盛宴「買單」?
市場若想保持高投入的發展模式,必然要接受下游應用市場的檢驗。當前,互聯網電商、娛樂社交、AI大模型科技公司、自動駕駛與金融支付等細分賽道對智算服務市場貢獻巨大,構成需求側主力軍:
互聯網電商與娛樂社交:AI生成內容、智能推薦與審核應用廣泛,其行業未來拓展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應了AI大模型能力的迭代升級效果。是智算資源穩定而快速增長的消費市場。
科技大模型公司:AI大規模預訓推、與微調和API調用等需求,是GPU集羣的主要租用方。
自動駕駛:從算法迭代到仿真測試,對算力需求幾乎無上限。
金融支付:AI在風控、反欺詐與智能投顧中深度應用,對實時性、安全性要求極高,算力需求與日俱增。這些行業共同特點是數據密集、創新活躍、資本充裕,並在未來較長一段時間內將AI能力視為業務核心競爭力。其廣泛採用多雲架構與彈性智算服務,以應對週期性負載波動,推動企業持續加大在高算力GPU、AI專用芯片、AI存儲及高速網絡等領域的投入,帶動相關資本加速入場。隨着市場成熟度的持續推進,「資產採買」向「服務租賃」和「線上算力」的模式轉化,成為企業抗週期性風險的一種有效手段。
IDC研究洞察
通算與智算的此消彼長與長期共生
1、通算放緩但韌性仍在
儘管智算市場增速亮眼,但IDC分析認為,通算市場的基礎性價值並未削弱。通算IaaS仍然支撐着絕大多數企業級應用與數字化轉型項目,特別是在AI未完全滲透的傳統行業,通算資源仍是雲遷移的核心形態。
2、智算虹吸效應顯現,資本流向結構調整
智算市場的高速發展正在對社會資本產生「虹吸效應」。2024年,阿里雲、火山引擎、騰訊雲、三大運營商的智算投資總額基本都實現了翻番增長,而通算資源投資增速則明顯放緩。資本的集中投入帶動GPU、AI芯片、光模塊等上下游產業鏈擴容,部分雲廠商的通算擴容計劃被迫延後。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AI模型商業化尚未完全清晰的背景下,智算投入仍面臨波動性風險,可能出現階段性算力供給過剩現象,這將考驗雲廠商的算力調度與成本優化能力。
3、智算賦能通算:融合趨勢增強
IDC認為,智算的落地正在反哺通算市場。一方面,AI技術推動雲平臺在資源調度、成本優化、能耗管理等環節不斷優化,提升了通算運營效率;另一方面,AI推理任務中部分輕量化場景可運行於通算環境中從而提升性價比。未來,「智算驅動通算升級」將成為新常態,算力形態將更加融合。
4、出海戰略的抬升,與AI服務化並進
IDC觀察到,主流雲廠商正將「出海」作為公有云市場的第二增長曲線。東南亞、中東、拉美等區域公有云市場潛力巨大,價格敏感、人才緊缺、國際化交易頻繁的市場需求與中國公有云技術優勢呈現互補態勢,為中國雲廠商提供了新的市場空間。
此外,海外更為豐富的AI大模型生態也對中國企業產生巨大吸引力。中國雲廠商在國際市場全面發力的同時,也把國際先進AI理念與國內AI應用市場相結合,形成「營收增長」和「技術升級」的海內外良性雙循環。
國產化生態深化發展成新焦點
IDC研究發現,國產算力生態的快速成熟正推動國內整體產業鏈水平提升,成為中國公有云市場長期競爭力的重要支撐,國產化佔比顯著提升。
硬件供給多元化發展:華為雲以其升騰AI芯片和鯤鵬CPU為核心,構建全棧國產化公有云服務;百度智能雲基於自研的崑崙芯,在智算領域提供了重要的國產化選項;阿里雲也在大力推進其國產化公有云底座。這些元素的陸續入市,為公有云用戶提供了豐富且經過實踐檢驗的國產化選擇。
需求端政策驅動發展:在政策引導和供應鏈安全雙重因素下,越來越多的中長尾公有云用戶,包括廣大中小企業、政府和國企相關單位,開始將「國產化」納入核心選型標準。雲廠商的國產化資源池,正協助這些用戶平滑地完成技術升級與遷移,規避潛在風險。
IDC中國研究經理崔婷婷認為,2025上半年,中國公有云IaaS市場在智算需求的強力推動下重回高增長軌道,智算的崛起並非通算的替代,而是新舊算力體系的結構性共生。AI大模型、智能體及行業模型的快速落地,雲廠商的戰略重心正由資源供給轉向價值創造。互聯網雲廠商依託技術創新和場景落地優勢持續強化生態粘性,運營商雲則憑藉「算網融合」與政企信任實現差異化突破。與此同時,智算投資正引發資本與產業鏈的再平衡,推動國產化生態加速成熟。
結語
IDC認為,智算市場的高速發展不僅推動了公有云基礎設施的全面復甦,也正在重塑雲計算產業的結構與邏輯。未來3-5年,中國公有云市場將在國產化、智能化、國際化三股力量的交織中持續成長。
通算與智算的融合、AI工作負載的普及和產業資本動態調整,將共同構成中國公有云市場的新週期。對於雲廠商而言,如何在智算浪潮中實現差異化價值創造,將決定下一個十年的行業格局。唯有深刻理解這一趨勢,積極擁抱變化,方能在新時代的浪潮中勇爭上游,立於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