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破心理關口 樹立信心座標

期貨日報網
10/30

2025年10月末,上證綜指突破4000點關口。與此同時,深證成指、創業板指、北證50指數同步走強。筆者認為,此次上證綜指站上4000點,疏通了市場長期存在的「心理堰塞湖」,標誌着市場情緒從「熊市思維」向「樂觀預期」的根本性轉變。更關鍵的是,這是上證綜指自2015年8月之後,時隔十年重新站上這一關鍵點位,是發生在我國資本市場全面深化註冊制改革、持續優化外資准入等背景下,這也使4000點成為觀察中國資本市場成熟度的全新座標

經濟引擎:

從孖展工具到循環樞紐

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正在重塑中國經濟的運行邏輯。

首先,在直接孖展層面,A股持續上漲帶來的估值修復行情為企業孖展打開了黃金窗口:IPO發行效率將顯著提升,科技創新企業得以通過股權孖展加大研發投入,已上市公司則藉助再孖展實現產能升級。與此同時,A股上漲的驅動邏輯也在轉變為盈利和基本面主導,這使資金能更精準地流向新質生產力領域,從而推動產業結構向高端化轉型。

其次,隨着A股走牛,其產生的財富效應可以提振消費信心。筆者認為,A股上漲有助於形成「市場上漲—財富效應—消費提振—經濟復甦」的正向循環,影響着約2.2億個人投資者與7.59億基民,進而關乎着餐飲、旅遊等服務消費回暖。更深遠的影響是,這種正向循環可以激活「信心—投資—就業—收入」的良性循環——企業通過股權孖展擴大生產帶來招聘需求,居民財產性收入增長增強消費意願,最終為經濟增長注入內生動力。

最後,A股上漲也會對金融體系的穩定性產生影響。比如,股價回升使上市公司股權質押平倉風險大幅降低,而合格境外投資者境內市場的資產規模已突破1萬億元,更增強了市場抗波動的能力。這種穩定性可以與實體經濟的復甦形成正向反饋,使資本市場真正成為經濟運行的「穩定器」。

民生溫度:

從財富增長到希望傳遞

筆者認為,4000點的意義遠超資本市場本身,已延伸至社會民生方方面面。健康的資本市場是經濟結構轉型的「加速器」、創新資本形成和創新動能培育的「催化劑」,通過支持創新企業發展,可以全面激活民生多領域發展的活力。

居民財產性收入將增長。對普通民衆而言,一個健康發展的資本市場有利於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A股投資者數量已超過2.4億,資本市場表現直接影響數以億計家庭的財富狀況,股市「走牛」顯然將直接增加居民收入。

養老金保值增值將強化。在養老保障領域,社保基金、保險資金等長期資金通過資本市場獲得穩健收益。數據顯示,截至三季度末,公募基金持有A股市值突破7萬億元。這為養老金保值增值提供了重要支撐,直接關係億萬民衆的晚年生活質量。

就業市場將從中受益。科技、新能源等行業藉助股市孖展實現規模擴張,帶動高端人才需求增長;中小企業通過資本市場優化資本結構後,更有能力吸納就業。這種由資本市場驅動的就業增長,不僅能緩解就業壓力,還將實現勞動力素質與產業需求的匹配。

對社會心態而言,穩定向好的股市能傳遞出強烈的希望信號。一個規範透明的資本市場可以向社會證明:通過理性投資與價值堅守能夠獲得回報,努力奮鬥可以實現財富積累。這種預期管理的價值,比單純的指數上漲更為珍貴。

結構蛻變:

從資金驅動到科技引領

近十年,A股經歷了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市場結構最顯著的變化是產業格局的根本性轉變。十年前,A股市值大多被金融、能源巨頭佔據,如今寧德時代比亞迪等硬科技企業也躋身前列。這一突破絕非數字遊戲,而是經濟基本面與市場生態共振的必然結果:製造業PMI持續回升,工業利潤增速由負轉正,新能源汽車、光伏等新動能出口持續高增長,資金淨流入的「真金白銀」,這都印證了內外資對中國經濟的信心迴歸。

科技成為A股上漲的領頭羊。數據顯示,本輪A股行情自去年9月下旬啓動以來,上證綜指已漲超45%,深證成指漲超66%,創業板指漲超111%。其中,中信一級行業指數中,通信、電子、計算機漲幅排名前三,分別為134.32%、120.95%、100.75%。

投資者結構也發生了深刻變化。十年來,隨着資本市場配套制度日益健全,以公募基金、外資為代表的中長線資金持續流入A股市場。據中金公司統計,截至2024年年底,以自由流通市值計算,A股機構投資者持股市值佔比為46.0%(包括公募基金、保險、社保資金、外資、私募基金、企業年金等),較2014年年底的30.9%增長約15個百分點。與之呼應的是,2024年個人投資者持股佔比為54%,較2014年的69.1%下降15個百分點。

整體來看,本次A股突破4000點是伴隨上述結構蛻變而完成,未來還將繼續向好攀升。對此,筆者認為主要推動力來自兩個方面:一是近期中美經貿磋商取得初步共識,外部不確定性顯著降低;二是「十五五」規劃建議明確以高質量發展為核心,強調科技自立自強、綠色轉型與實體經濟發展三大主線。

市場邏輯:

從開放接軌到價值深耕

指數歸來,但內核已變。十年等待,上證綜指突破4000點關口的背後是中國資本市場深層邏輯的歷史性轉變。與十年前相比,A股總市值從52萬億元增至107萬億元,實現翻倍增長;全市場股票數從2600多隻增至5400多隻,股民總數從9300餘萬人增至超2.4億人。

新時代的資本市場發展,正在告別「瘋牛快熊」的舊循環,轉向「深耕牛」的新範式。在改革維度,註冊制的全面推進與「1+N」政策體系落地,使上市標準更具包容性,退市機制的完善則加速了市場新陳代謝,形成優勝劣汰的良性生態。監管層對財務造假的嚴打態勢,更築牢了保護投資者的制度防線。

開放邏輯正在發生深刻轉變。中國證監會近日印發的《合格境外投資者制度優化工作方案》,通過資格審批「一件事」、配置型外資「綠色通道」等舉措,推動資本市場從要素開放邁向制度型開放。這種開放不是簡單地擴大外資准入,而是通過規則與國際接軌,吸引中長期資金入市,形成境內外市場良性互動的格局。

市場生態的重構同樣關鍵。機構投資者佔比提升、量化投資爆發等因素使「追漲殺跌」的投機邏輯逐漸被「價值發現」取代。儘管約80%的個人投資者賬戶持股市值低於50萬元,但公募基金等專業機構的發展,正幫助普通投資者更好地分享市場紅利,推動市場從「散戶主導」向「機構主導」轉型。

未來展望:

從內核蛻變到全球啓航

2025年10月28日,當上證綜指突破4000點時,A股市場這一里程碑時刻雖然勾起無數投資者的記憶,但又展現出全然不同的市場生態。從估值水平看,與前兩次突破4000點相比,目前市場的估值更為理性。數據顯示,目前萬得全A指數PE為17.91倍,而2007年大盤第一次突破4000點時,萬得全A指數PE在40倍左右;2015年第二次突破4000點時,萬得全A指數PE為20.41倍左右。

市場表面上是點位的迴歸,實質上是內核的蛻變。本輪行情既印證了中國經濟的韌性與資本市場改革的成效,也承載着對經濟轉型與民生改善的期待。但必須清醒認識到,需警惕短期的投機衝動。

未來,我國資本市場改革有望從三個方面深化:一是創業板將設定更契合新興領域和未來產業創新創業企業特徵的上市標準;二是擇機推出再孖展儲架發行制度;三是推動企業年金、保險資金等全面落實長週期考覈。這些改革舉措將共同構建覆蓋企業全生命週期、滿足不同發展階段孖展需求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

未來,我國資本市場發展重心應放在夯實制度基礎上:既要打通中長期資金入市的卡點堵點,壯大耐心資本;也要持續豐富ETF等產品供給,滿足不同投資者需求;更要通過高水平開放,增強中國資產的全球吸引力,向全球資本市場頂流進軍。唯有如此,才能讓4000點成為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的新開端,為經濟社會發展持續貢獻力量。

總而言之,未來資本市場與國家發展戰略同頻共振。一方面,當前A股盈利處於週期磨底階段,供給側「反內卷」與需求側「擴內需」的工作同時推進;另一方面,當前科技行業的景氣預期在逐步強化,「科技敘事」邏輯將打開權益資產估值的上行空間,算力、高端製造、消費電子、新能源等板塊或輪番表現。

十年磨一劍。上證綜指再次突破4000點,但市場的內核已從傳統週期性行業驅動轉變為科技創新驅動,從資金推動轉變為價值創造,從短期博弈轉變為長期投資。這次突破4000點並不是終點,而是中國資本市場邁向高質量發展新階段的一個起點。(作者系中國商業經濟學會副會長)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