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至10日,第八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以下簡稱「進博會」)將在國家會展中心(上海)舉辦。本屆進博會上,上海市嘉定區計劃在「汽車及智慧出行展區」首次設立「嘉定企業集中展示區」,實現區域品牌在進博會上的「獨立亮相」。
《中國經營報》記者瞭解到,該展區由上海國際汽車城(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海國際汽車城集團」)精心打造,面積約300平方米,劃分為序廳區、國際企業展區、嘉定新四化創新實驗室和政企會客廳四大功能區域,通過整車展示、零部件陣列、數字螢幕、互動體驗等多種形式,全方位呈現嘉定汽車產業的生態優勢與創新活力。
嘉定區相關負責人表示,作為上海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發展的「主戰場」,嘉定區正以建設「世界級汽車產業中心核心承載區」和「高級別自動駕駛引領區」為目標,持續推動傳統汽車與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雙輪驅動」,勇立產業變革潮頭。
300平方米展區匯聚「全球創新力量」
在國際企業展區,將通過全尺寸整車、精細車模、核心零部件陣列及多媒體裝置,結合圖文展板,立體呈現跨國企業在嘉定的創新成果、合作進展與本土化實踐。
據悉,蔚來將展出新車型ET9。作為NIO" target="_blank" web="1">蔚來十年科技創新的集大成之作,定位該車型為智能電動行政旗艦,從設計、空間、舒適性、音響、智能系統、自動駕駛、安全、三電到駕控體驗,代表着全球智能電動汽車領域的新突破。
「蔚來在上海、合肥、北京、聖何塞、慕尼黑、阿布扎比等十餘地設立了研發與生產機構,產品覆蓋全球超350個城市的用戶。」蔚來相關負責人表示,選擇在嘉定展區展示,既源於企業與嘉定長期良好的合作關係,也看重嘉定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深厚的技術積累與產業生態。
卡爾曼品牌則將攜其鋯(Zr)車型亮相,該車型面向年輕用戶,融合未來感與科技感,由中意設計團隊聯合打造,配備鷗翼門及兩門五座佈局,首次將鑽石切割設計語言運用於整車開發,深受個性化定製用戶青睞。
另一件展品是來自艾卡迪亞(Arkadia-life)的P01智能沙發。據介紹,這款產品由意大利國際知名設計大師盧奇(Luciano D'Ambrosio)操刀設計,其獨特之處在於融入了整車開發與製造工藝,堪稱汽車工業與家居藝術的跨界之作。它不僅實現了兩大品類的融合,更將汽車的精密功能基因注入沙發,拓展了家居產品的功能邊界。
此外,一輛喬治巴頓戰車引人注目。其車身線條汲取裝甲戰車靈感,前臉採用家族式「勝利之翼」格柵,搭配矩陣式LED大燈,展現出硬朗而獨特的設計風格。
「我們希望觀衆通過這個展區能‘窺一斑而知全豹’,瞭解嘉定吸引跨國企業落地的綜合優勢。」上海國際汽車城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蔚來、卡爾曼、喬治巴頓等企業不斷將新業務放在嘉定,充分證明了嘉定在全球汽車產業中的影響力。我們也期待更多國際企業走進嘉定、瞭解嘉定、落戶嘉定。
創新「實驗室」遇見未來汽車
如果說整車展示呈現的是汽車生態的「現在」,那麼「嘉定新四化創新實驗室」則讓人們窺見汽車生態的「未來」。
據介紹,該區域將匯聚汽車零部件、設計、AI、醫療等領域6家企業的前沿產品,展現嘉定在汽車新四化(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共享化)領域的創新活力與試驗能力。
總部位於上海國際汽車城的質境(上海)汽車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質境科技」)將展示其AI汽車設計系統:觀衆在手繪板上勾勒汽車輪廓,選擇設計風格,AI系統即可調用預訓練模型,快速生成設計方案。
公開資料顯示,質境科技是一家專注於為汽車、軌道交通等提供全鏈路AI數智化解決方案的高新技術企業,業務涵蓋AI-Agent開發、XR-數字評審驗證、AI數字展廳開發等。
質境科技相關負責人表示,在此次嘉定展區內,質境科技將通過XR設備,構建專業多人協同評審虛擬場景。用戶可在沉浸式環境中直觀查看汽車設計方案的三維數據、結構拆解及空間佈局細節等。
戴世公司則計劃展示高性能IMU(慣性測量單元)、傳感器及慣性導航系統等產品。其高精度IMU系列採用全溫域全量程標定工藝,為自動駕駛、機器人等領域提供可靠的姿態測量數據。其中,IFS3000汽車測試系統已廣泛應用於制動、ADAS、操穩及自動駕駛性能測試等場景。
科美創研本次參展以「可持續的美學革命」為主題,聚焦低碳材料與綠色工藝創新,通過多場景環保CMF(色彩、材質與表面處理工藝)解決方案,展現汽車行業在環保責任與美學設計間的平衡探索,詮釋面向未來的可持續設計語言與發展方向。
與此同時,優旎科技聚焦汽車智能化與人機交互體驗升級,將重點展示多款基於柔性觸覺傳感技術的創新解決方案。而HURA項目將帶來其融合真實賽車與沉浸式遠程駕駛的系統,為用戶打造接近於F1的駕駛體驗。
據介紹,展區還將詳細介紹嘉定「兩城兩區」(「兩城」指嘉定新城和上海國際汽車城,「兩區」即北虹橋開放創新先行區和生態綠色發展示範區)的規劃和建設成果,「兩城兩區」這一戰略佈局將進一步強化嘉定在汽車、創新、開放與生態領域的綜合優勢,構築面向未來的高質量發展新格局。
(文章來源:中國經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