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16區及經開區已全面開展醫務社會工作

中國青年報
10/29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尹希寧)北京市衛生健康委會同五部門聯合印發《關於發展醫務社會工作的實施意見》五年後,衛生健康服務從北京市裏的醫療機構延伸至社會治理末梢,助力打通「最後一公里」。

10月28日,北京市衛生健康委副主任王建輝在新聞發佈會上公佈了幾組最新數據:截至目前,北京開展醫務社會工作的公立醫療衛生機構293家,醫務社會工作者787人,統籌志願者9803人;北京16區衛生健康委和經濟開發區已全面統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展醫務社會工作。

「全面」二字,凸顯了北京在醫務社會工作方面邁出的堅實步伐。在發佈會上,王建輝還點出了幾個細節。他說,北京通過試點先行、項目驅動、典型示範等方式,持續推動醫務社工融入臨牀路徑與醫院管理流程,在兒科、老年、腫瘤等專科形成一批可推廣的服務模式。

同時,北京連續五年實施多元培育項目,推進基礎薄弱單位孵化培育和成熟單位模式創新,已累計完成4批190個項目,覆蓋兒科血液病、腦卒中、眼科等多個領域;連續四年開展駐點項目,依託協會、基金會、社工機構、醫療機構四方協作,派出專業社工入駐醫療衛生機構,已開展4批75家派駐工作,增強了醫療機構的內生動力。

上述服務模式,凝結成了北京「助力破解衛生健康發展難題,探索出彰顯中國特色、體現首善標準的醫務社會工作‘北京模式’。」王建輝說。

北京協和醫院黨委常委、紀委書記楊敦幹介紹,該院自建院之初就設立了社會服務部。目前,醫務社工已常態化服務於該院18個科室的25個病房,每年開展個案服務千餘例。

楊敦幹提到,醫務社工深入參與多學科會診(MDT)和聯合查房,將心理社會評估融入診療全過程,與醫護人員協同為患者提供身、心、社一體化的「全人全程」服務。例如,兒科、產科、老年醫學科、風溼免疫科、罕見病中心、急診、ICU等不同場域,醫務社工針對患者及家屬的實際需求,開展情緒支持、藝術療愈、小組活動、危機干預、家庭會議和經濟救助等多樣化服務,更好地提升了患者就醫體驗,促進了醫患和諧。

「紮根社區、發動居民、服務居民」,北京市東城區交道口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副主任馬琳這樣形容她所服務的中心。她介紹,為順應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該中心探索構建「醫護+社工+志願者+家庭」四方聯動的社區健康服務新路徑,讓老年人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連續、溫暖、有尊嚴的健康服務。

北京市密雲區高嶺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孫久視還提到了深入村鎮的醫務社工。他介紹,醫務社工聯合公共衛生委員、村醫,針對高嶺鎮21個行政村的空巢、失能老人等重點羣體開展上門走訪,兩年來累計協助家醫團隊完成2500餘人次簽約居民服務,推動簽約知曉率提高15%,為簽約率提升奠定堅實基礎。

韓紅基金會「醫務社工體系建設」項目於2021年正式落地北京。北京韓紅愛心慈善基金會副祕書長王毅介紹,截至目前,該基金會通過「駐崗支持」這一核心模式,成功將專業的醫務社工派駐至北京市60家醫療單位,精準覆蓋腫瘤、兒科、安寧療護等30餘個關鍵臨牀科室,構建了一張初具規模的「北京駐崗支持服務網絡」。

此外,這個項目五年來在京累計直接服務患者及家屬已超過45萬人次,這一數字背後,是數以萬計的家庭在困境中獲得的切實慰藉與支持。

王建輝說,下一步,北京將繼續堅守初心、融合創新,探索中國化醫務社會工作的「北京實踐」,讓醫務社會工作成為「文明北京」建設的「金名片」,為改善醫療服務,推進健康北京建設,實現衛生健康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現代化貢獻專業力量。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