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商業數據派 郭夢儀
「以前靠低價拉新賠本賺吆喝,現在靠品質留客反而活得更穩。」
廣州美妝品牌創始人李娟的感慨,道出了2025年雙十一最鮮明的行業底色——「賠不動了」的商家們,正集體從規模競賽轉向利潤深耕。
十一假期前,各電商平臺就紛紛吹響了雙十一的「號角」。
但在各家平臺均早早開啓雙十一活動的背後,是更多消費者對雙十一的概念逐漸模糊的事實。昔日的大主播紛紛退居幕後,越來越多的消費者也不再熱衷於訂鬧鈴蹲直播,全網最低價也越來越難拿了。
在這場堪稱最長雙11的節點,全民消費盛宴的核心邏輯已悄然重構:從「流量博弈」到「價值創造」,從「單一線上」到「全域融合」,從「價格內卷」到「技術賦能」。
這似乎印證着,雙十一正告別喧囂的GMV競速,步入理性發展的新階段。
再回看17年前淘寶首次推出雙十一活動的時候,活動週期只有一天,當時參與活動的27個品牌在一天內就創造了5000萬元的銷售額。
此後幾年間,雙十一都是消費者們最為關注的促銷節點。但如今,用戶們拿着手機、等到凌晨、盯着時間拼手速下單的場景,已經很難再出現了。
今年的雙十一,「增速放緩」「玩法簡化」「利潤回升」等關鍵詞,勾勒出了與往年截然不同的行業圖景。
從早期的「流量狂歡」到如今的「理性深耕」,雙十一的演變不僅是電商行業的迭代,更是中國消費市場轉型升級的縮影。
而與其重複「唱衰」的陳詞濫調,我們更應認識到:這個步入第16年的購物節,其核心命題已從創造單點增長的「神話」,轉變為如何在常態化運營中實現確定性回報。
平臺與商家正在共同探索的,是在漫長的、全年大促小促不停歇的環境裏,依然能精準觸達用戶、並高效轉化的新方法論。
01賠不動了
商業數據派從多位商家的反饋感覺到,2025年雙十一的核心變化已清晰顯現:從「規模優先」轉向「質量優先」,從「流量博弈」轉向「價值創造」,從「單一線上」轉向「全域融合」。這種變化的背後,是消費趨勢與市場環境的深刻重構。
廣州某本土美妝品牌創始人李娟對商業數據派表示,該品牌主打天然護膚賽道,往年雙十一為了搶佔流量,不僅要承擔平臺高額的推廣費用,還要推出「買50ml送50ml」的激進促銷,導致毛利率長期維持在30%左右。
2025年雙十一,李娟的團隊做出策略調整:將推廣預算從GMV佔比的15%降至8%,轉而投入到私域流量運營中,通過會員專屬試用、定製化護膚方案等服務提升用戶粘性。
數據顯示,該品牌今年雙十一成交總額同比增長12%,雖不及往年20%以上的增速,但會員復購率從28%提升至42%,淨利潤同比增長25%。
「以前是靠低價拉新,現在是靠品質留客,雖然增速慢了,但活得更穩了。」李娟坦言。
商家是雙十一最直接的參與者和見證者,他們的經營策略調整與業績反饋,是解讀行業變化的最佳切口。
今年雙十一期間,不同賽道商家的普遍共識是:「流量戰」退潮,「價值戰」凸顯,曾經為衝GMV(商品交易總額)不惜賠本賺吆喝的玩法,正在被追求利潤和復購的理性經營取代。

與美妝不同,快消品行業的競爭始終圍繞「性價比」展開,但今年雙十一,流量分配的變化讓中小商家看到了新希望。
「往年雙十一流量都被頭部品牌壟斷,我們只能靠超低價搶邊角料流量,今年平臺調整了算法,我們的新品洗衣液在沒有大額推廣的情況下,衝進了品類銷量前20名。」浙江某中小快消企業負責人陳敏(化名)說。
陳敏的品牌主打「高性價比環保日化」,今年雙十一期間,他們依託電商平臺的「中小商家扶持計劃」,獲得了搜索頁加權和直播專場推薦。
抖音數據顯示,今年雙十一期間,111個電商作者直播間成交額破億元,超47萬名電商作者成交額同比翻倍,近25萬名電商作者成交額增速超500%。此外,由貨架場帶動的成交額繼續提升,佔據大盤42%,超值購成交額同比增長170%。
「以前是‘大商家通喫’,現在平臺更看重商品品質和用戶評價,只要產品好,中小商家也能有出頭之日。」陳敏感慨道。
商業數據派觀察到,在所有電商平臺中,阿里巴巴的變化最為徹底,其戰略調整不僅改變了自身的經營邏輯,也深刻影響了整個雙十一的行業生態。
今年雙十一,阿里宣佈取消「GMV競速賽」,不再實時公佈成交總額,轉而推出「商家經營效率提升計劃」,從流量分配、費用減免、數字化工具等方面扶持商家提升利潤。
具體來看,阿里的調整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流量分配去中心化,將30%的搜索流量向中小商家和新品傾斜,同時通過「內容化推薦」(直播、短視頻)提升商品的曝光效率;
二是費用減免,將天貓商家的年費返還比例從50%提高至80%,並降低直通車、鑽展等推廣工具的費用率,平均為商家節省25%的營銷成本;
三是數字化賦能,推出「全域經營大腦」,幫助商家打通線上線下數據,實現用戶畫像、精準營銷、庫存管理的一體化。
阿里的轉型取得了顯著成效。
數據顯示,今年雙十一期間,阿里平臺上中小商家的成交總額佔比達42%,同比提升10個百分點;商家的平均營銷成本下降25%,毛利率提升8個百分點;「全域融合」訂單佔比達35%,同比提升15個百分點。
「阿里的變化不是被動應對市場,而是主動引領行業轉型。從‘流量平臺’到‘經營平臺’的轉變,意味着平臺不再單純追求GMV,而是更關注商家的長期經營價值,這也符合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艾瑞諮詢電商行業分析師王鵬評價道。
京東繼續強化「物流時效」和「正品保障」優勢,推出「211限時達」「價保30天」等服務,雙十一期間自營商品的成交總額同比增長18%。
不僅如此,京東攜JoyAI全線產品,為商家提供超千萬免費資源與超50款專業AI工具,並推出多個核心產品優惠政策。京東數字人JoyStreamer、京東附身智能JoyInside、模型開發平臺JoyBuilder均將向合作伙伴開放並提供免費體驗機會;
拼多多則聚焦「農產品上行」和「性價比好物」,通過「百億補貼」扶持農產品商家,雙十一期間農產品銷售額同比增長45%。
02AI打深度,即時零售打寬度
雙十一的變化並非偶然,而是消費端需求升級、供給端競爭加劇、平臺端戰略調整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其中,消費趨勢的理性化重塑了市場需求結構,而電商平臺的戰略轉型則直接改變了行業的競爭規則。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5年前三季度,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6.3%,其中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增長8.1%,增速較前幾年明顯放緩,但「品質消費」「服務消費」的增速卻保持在15%以上。
這一數據印證了消費市場的深刻變化:消費者不再盲目追求低價和品牌,而是更看重商品的品質、性價比和附加服務。
天貓女裝總經理弈希曾透露,新品牌成交佔比超過20%,新品GMV增速超過60%,店播等私域運營場景貢獻的GMV同比增長超100%。過去一年,這條賽道上湧現了16個億級品牌、60多個千萬品牌,異軍突起之勢明顯。
不僅如此,Z世代的消費觀也在重塑市場,他們不再追求「大衆爆款「,而是更願意為」小衆精品「買單。這也倒逼商家調整產品策略。
為此,今年雙11的精細化運營不僅在於獨特的打法,而是行業成為AI技術落地的場景之一,尤其是各行各業正處於AI技術「落地」逐漸主旋律的關鍵節點之上。
而從各大平臺的戰略方向上來看,不管是求增長、完善供應鏈效率,還是扶持商家,都可以用AI技術作為輔助工具,幫助平臺達成最終的戰略目標。
比如,淘寶在今年雙十一的發佈會中一口氣發佈了六款AI導購應用,在實際應用中,淘寶的這些AI產品可以給合適的商品匹配合適的優惠、在恰當的時機、發給對的消費者。不僅能幫消費者精準推薦到自己心儀的商品,又能幫商家提升購買轉化率。
據淘寶透露的試點期數據,AI「智惠引擎」發券轉化率,相比傳統方式提升了15%。
京東的AI工具更多的是運用在商家側。其在今年雙十一期間免費向商家開放使用相關AI工具。商家可以藉助AI工具分析數據,在人羣運營、貨品策略、廣告投放等環節獲取智能建議。
此外,AI還能幫助商家免費或低成本生成高質量的圖文、視頻廣告創意,從而降低商家在廣告上的製作成本。
抖音與快手的AI功能更多集中在內容和流量的分發層面,背靠字節跳動的抖音在今年加深了與母公司旗下另一款APP之間的聯動。
根據Tech星球此前的報道,抖音App在今年3月前後測試接入豆包App的AI能力,並在抖音App內為豆包App開放了入口。
另有不少用戶發現,如今豆包上線了購物功能,全面接入了抖音商城,用戶在豆包中搜索「雙十一買錄音筆有哪些推薦?」後,豆包會列出詳細的產品介紹與價格分段,用戶點擊產品名,就可以直接跳轉抖音商城完成購買。
除了AI,為了應對存量市場,電商們又開闢了新的戰場。
在過去的幾個月中,消費圈最受關注的一場戰爭,或許就是此前幾家巨頭的即時零售之戰。
這期間,巨頭們砸錢補貼、發放大額優惠券吸引用戶,與此同時,三家平臺也在送貨體系、本地服務、即時零售產品線等方面完善了佈局。
到了如今雙十一這個節點,恰好是淘寶與京東這兩家昔日的電商平臺,在即時零售賽道中加速發展的時刻。
此前,淘寶閃購方面就屢發戰報,例如今年7月,有395個非餐品牌商家在淘寶閃購月成交突破百萬、66個品牌突破千萬;截至9月,已有美的、追覓等260家品牌天貓旗艦店接入了淘寶閃購等等。
再結合淘寶背後阿里系平臺矩陣的優勢,淘寶又推出了新的會員體系淘寶大會員,打通了飛豬、餓了麼、淘寶三個平臺;淘寶的88VIP會員權益中也會出現高德地圖、夸克、盒馬等APP的身影;不久前的雙節期間,淘寶閃購與高德地圖合作推出的「高德掃街榜」獲得了不錯的成效。
京東也在餓了麼和美團的前後夾擊之下,在外賣賽道中殺出了一條路,並用此前佈局物流與供應鏈的經驗,快速建立秒送騎手體系。
同時,它官宣入局酒旅賽道,還開出了首家即時零售平臺七鮮超市、即提堂食七鮮小廚等等。
如今,淘寶和京東的本地生活佈局第一次遇上了雙十一這場一年一度的電商狂歡,兩家平臺也都帶着自己花心思維護來的本地生活商傢伙伴,意圖抓住這次獲得新增長的機會。
淘寶閃購在雙十一發佈會中透露,閃購如今週日均訂單已穩在8000萬單,迅速跑通了規模;月度交易買家數達到3億,閃購驅動手淘8月DAU同比增長20%,8月MAU同比增長25%。
京東也在京東黑板報公衆號發表的文章中表示,京東本地生活首次聯合超300萬餐飲、即時零售及酒旅商家參與京東11.11,涵蓋喫喝玩樂、居家出遊各個方面,為消費者帶來「又好又便宜」的生活服務。
在玩法上,兩家平臺依然延續此前的補貼力度,同時也在完善平臺本身的本地生活佈局。
例如淘寶在雙十一期間延續了面向所有用戶的搶免單活動;10月15日至11月14日,88VIP會員進入閃購頻道後每日可以專享兩個5折紅包;雙11期間,88VIP還將解鎖折上再打95折等專屬福利。同時,淘金幣也與閃購進行了聯動,下單就送500淘金幣,可抵5元優惠。
京東也給本地生活業務增加了不少新鮮的玩法。例如雙十一期間其為自有品牌「七鮮私廚」設定了「萬份1元試喫」活動;給京東PLUS會員用戶提供了生活服務包積分翻倍禮遇;推出「採銷推薦」專區,通過鏡頭帶領消費者探訪七鮮小廚後廚、泰坦軍團顯示器工廠、興化大閘蟹京東合作基地等等。
在平臺佈局上,淘寶已經將閃購的相關產品放置在了搜索和信息流裏,例如Veromoda、Only等服裝品牌店鋪中的多個商品都顯示可以提供即配服務。
03狂歡落幕,價值永存
從2009年第一次雙十一的5200萬元成交額,到2025年的數千億元規模,雙十一已來到第17個年頭。
而今年的雙十一,沒有了往年的「GMV競速」的喧囂,卻多了幾分「理性深耕」的沉穩。原本雙十一的本質,是電商行業對傳統零售模式的一次效率革命,以及對消費市場的一次普惠賦能。
而隨着行業環境的變化,關於「雙十一是否已經過時」「未來還會有雙十一嗎」的討論越來越多。
要回答這些問題,首先需要回歸雙十一的本質,釐清其核心價值所在。
在效率層面,雙十一通過「集中促銷」的方式,大幅提升了商品的流通效率:對商家而言,集中促銷可以快速消化庫存、降低營銷成本、提升品牌知名度;
對用戶而言,集中促銷可以獲得更高的性價比,節省購物時間和成本;對整個產業鏈而言,集中促銷可以倒逼上游生產企業優化產能、提升供應鏈效率。
未來,雙十一可能不再有「驚天動地」的成交額,不再有「眼花繚亂」的促銷套路,但它所代表的效率革命與消費普惠價值,依然會在常態化、精細化、全域化的演進中持續釋放。
正如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張勇所言:「雙十一的使命從來不是創造一個數字,而是推動整個零售行業的進步,服務好每一個消費者和商家。只要這個使命還在,雙十一就會一直存在。」
對於商家而言,與其糾結於雙十一的「熱鬧程度」,不如聚焦於自身的「經營質量」;對於平臺而言,與其追求「規模的虛榮」,不如深耕「價值的創造」;對於消費者而言,理性消費、品質消費的時代,已然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