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透視》中國車企「卷」入歐洲豪車市場,市場格局面臨新一輪洗牌

路透中文
11/03
《熱點透視》中國車企「卷」入歐洲豪車市場,市場格局面臨新一輪洗牌

本文作者Katrina Hamlin為路透熱點透視專欄作家,以下內容僅代表其個人觀點

路透香港11月3日 - 高檔汽車將成為中國汽車製造商進軍歐洲的下一個戰場。儘管歐盟執委會去年對電動汽車徵收高達45%的關稅,但2025年迄今,中國汽車製造商在歐盟的銷量幾乎翻了一番。如今,比亞迪002594.SZ等中國車企將瞄準高端市場。新技術和具有競爭力的價格意味着它們可以在寶馬 BMWG.DE、保時捷等車企的本土市場與之一爭高下。

歐盟去年10月開始實施的關稅舉措並未成為主要障礙。根據JATO Dynamics數據,2025年前8個月,中國品牌電動汽車在歐盟25個市場的市場份額從2024年的7%上升到7.6%。汽車製造商也在轉向其他動力系統,尤其是混合動力汽車,以規避關稅。數據顯示,1-8月中國品牌在這25個國家的總銷量比去年同期增長了94%,至逾30萬輛。

中國車企有充分理由在西方市場擴大銷售。在國內,車企們面臨着產能過剩問題--根據AlixPartners數據,工廠每年生產的汽車數量是國內市場消費者每年購買量的兩倍,這促使各汽車品牌不得不降低價格。儘管有關稅,但出口通常會帶來更豐厚的利潤:比亞迪已將歐洲大陸的售價提高到中國的兩倍甚至三倍。

中國車企此前在歐洲推出大衆車型取得初步成功,如上汽集團600104.SS的MG4和零跑汽車9863.HK的T03等,他們的售價分別約為3萬歐元(34,986 美元)和2萬歐元。但保時捷的Taycan或梅賽德斯-奔馳MBGn.DE的EQS等性能優越、配置更高的高檔汽車正成為越來越有吸引力的目標。

中國國內市場的情況就預示着未來(歐洲市場)可能出現的局面。根據Bernstein的數據,截至2025年8月,消費者需求疲軟已導致高端品牌銷量連續19個月下滑。但真正的輸家是傳統品牌。2025年上半年,保時捷在中國的交付量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28%。同期奔馳在華銷量下降了14%,而寶馬的交付量則下降了16%。Automobility數據顯示,總體而言,德系品牌今年上半年銷量下降了7%,而中國本土品牌銷量則增長了四分之一。

尤其是中國品牌在高端電動汽車領域迅速擴大市場份額,根據有國資背景的賽力斯(Seres)601127.SS為其香港上市提交的招股說明書中的數據,高端電動汽車銷量中中國品牌佔比超過一半。據彭博報道,去年該公司的AITO品牌成為中國售價50萬元(70,195.14美元)以上車型中最暢銷的品牌。

現在,比亞迪等中國車企都渴望在歐洲市場複製這一成功。下一波進入歐洲大陸或擴大在該市場業務的品牌包括比亞迪旗下騰勢(Denza)、毛主席曾經最喜歡的紅旗、上汽集團的IM品牌、小鵬汽車9868.HK吉利汽車0175.HK極氪等。後起之秀小米汽車1810.HK也準備進軍歐洲市場。Visible Alpha調查的分析師們預計,儘管小米在2024年才賣出其第一輛車,但今年在華交付量將接近40萬輛。

歐洲汽車業高管們並不感到害怕。他們一致認為,他們更成熟的汽車品牌所具有的知名度和歷史使其相對於中國新進品牌具有持久的優勢。麥肯錫(McKinsey)今年早些時候的一項調查顯示,超過90%的買家在購買豪華汽車時將品牌傳承視為一個重要考慮因素。同一調查還顯示,在遍佈非洲、亞洲、中東和歐洲的受訪者中,71%表示在下次購買汽車時不太可能考慮中國汽車。

然而,10年前這些看法在中國也許也站得住腳。此外,中國本土品牌可以利用其他優勢。誠然,卡拉OK機和內置冰箱等中國車企的許多創新技術在倫敦或柏林並不引人注目。但超長續航電池(比亞迪的一些混合動力車一次充電可行駛1,000多公里)和快速充電系統等先進技術可能具有廣泛的吸引力。

性價比是另一個誘惑。小米曾將其新款電動汽車SU7 Ultra與保時捷的Taycan Turbo進行對比,但其在中國的售價僅為Taycan Turbo的三分之一左右。實際上,許多汽車製造商不會把價格定得比老牌同行低太多,以免損害各自的品牌價值,但他們可以通過增加車輛的豪華配置來進行價格競爭。JATO分析師Juan Felipe Munoz-Vieira認為,騰勢配備環繞式螢幕的未來風格駕駛艙將帶來「驚豔效果」,注重身份的買家會樂於接受。

他們還受益於歐洲車企在中國的早期經驗。例如,大衆汽車VOWG.DE等公司在中國市場越來越多地採用「在中國,為中國」的理念,打造符合當地消費者口味的產品。在今年的慕尼黑車展上,包括紅旗在內的中國汽車品牌則宣傳其「在歐洲,為歐洲」戰略;小鵬汽車表示將在當地設立研發中心,小米也在當地招聘研發人員。

如果目前的關稅擋不住中國車企,歐洲政界人士可能會考慮設定更多貿易壁壘。例如,他們可能會提高關稅、引入最低價格和配額,或對聯網汽車實施更嚴格的規定。不過,中國企業仍有其他選擇,比如本土化。Polestar AutomotiveA4N1y.F 、小鵬和比亞迪等車企都在推進在該地區的生產計劃。比亞迪認為,它最快2028年就能在當地生產所有銷往歐洲的汽車。

高端汽車製造商已經在承受中國價格戰和特朗普關稅之苦。據 Visible Alpha調查的分析師預計,梅賽德斯-奔馳和保時捷明年的息稅前利潤率將分別僅為6.8%和8.5%,約為2023年水平的一半。中國車企的下一波攻勢意味着它們未來幾年的日子仍不好過。(完)

Chinese brands' share in select European electric car markets https://www.reuters.com/graphics/BRV-BRV/myvmqmzgqvr/chart.png

Legacy premium brands have seen their China sales sink https://www.reuters.com/graphics/BRV-BRV/mypmqmzoqpr/chart.png

Chinese brands' share of the premium electric vehicle market is increasing https://www.reuters.com/graphics/BRV-BRV/jnpwkgmympw/chart.png

Chinese manufacturers' share of Western Europe's car market is rising https://www.reuters.com/graphics/BRV-BRV/egvbqroekpq/chart.png

(編審 李爽)

((shuang.li@thomsonreuters.com; 86-10-56692085))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