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財聞)
音樂,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奢望,而是陪伴鄉村孩子成長、點燃夢想的希望之光。
在貴州省玉屏侗族自治縣的大山深處,悠揚的竹笛聲正從興隆小學的音樂教室傳出。這變化的背後,是民生銀行(600016.SH)資助的貴州省為愛黔行公益服務中心「大山裏的音樂課堂」項目帶來的顯著成效。音樂,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奢望,而是陪伴鄉村孩子成長、點燃夢想的希望之光。
大山深處的渴望:從資源匱乏到音樂萌芽
興隆小學地處玉屏縣朱家場鎮,羣山環抱,風景秀美卻偏遠閉塞。經濟的落後使得這裏的教育資源匱乏,專業的音樂教育對孩子們而言曾是遙不可及的夢。
改變始於多方力量的匯聚。2018年,「大山裏的音樂課堂」公益項目為興隆小學等鄉村學校播撒音樂的種子。關鍵的轉折發生在2024年——項目獲得「ME創新計劃的資助」(以下簡稱「ME計劃」)。這筆資金被精準投入,用於音樂教室的擴建升級。

興隆小學的「ME計劃」音樂教室標識
「ME計劃」資助前,音樂活動常在普通教室角落進行,依賴少量老舊樂器;「ME計劃」資助後,專業的音樂教室建成,配備了多媒體教學系統和充足的樂器,為孩子們創造了沉浸式的音樂學習環境。空間更寬敞,設備更完善,能夠容納更多學生同時參與。

興隆小學的「ME計劃」音樂課堂內部(樂器為手鼓)
蓓娜的轉變:音樂滋養下的自信成長
四年級學生蓓娜(化名)的故事是項目成效的一個縮影。與雙胞胎妹妹跟隨爺爺生活的她,曾因家庭環境顯得內向、不自信。音樂,為她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
興隆小學竹笛社團負責人楊老師回憶:「蓓娜剛加入社團時很害羞,但眼裏充滿好奇。」學習竹笛並非易事,指法和節奏對初學者都是挑戰。然而,在項目提供的系統學習和ME計劃資助改善的練習條件下,蓓娜展現出堅持與天賦。如今,她已能熟練吹奏《送別》等曲目。

蓓娜練習吹竹笛
從初次演奏緊張得「手心出汗」,到能夠自信地指導三年級的小學員練習指法和吹奏技巧,蓓娜的眼神中少了怯懦,多了堅定和光亮。音樂不僅是一項技能,更成為她表達自我、建立自信的橋樑。
自2024年3月獲得「ME計劃」資助以來,興隆小學像蓓娜一樣直接受益的學生已達300人,其中留守兒童佔比12%。音樂社團活動參與率顯著提升。
賦能者楊老師:從個人信念到專業支撐
項目的可持續性,離不開鄉村教師的堅守與成長。興隆小學竹笛社團負責人楊老師本身就是音樂教育的受益者(受母親山歌薰陶),她懷揣着「用音樂改變孩子」的信念回到家鄉任教。然而,現實挑戰重重:鄉村學校師資緊張,她常需兼任科學等課程,音樂教學的深度和廣度受限。

楊老師在興隆小學課堂教授音樂
「ME計劃」為像楊老師這樣的鄉村教師提供了關鍵支持:
系統化培訓賦能:項目在「ME計劃」支持下,搭建了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師成長平臺。楊老師先後參加了3次上海音樂學院專家的線下工作坊,並通過線上共學平臺積累了86小時的研修課時。內容涵蓋先進教學理念、方法、樂器演奏技巧等。
教學能力提升:這些培訓有效解決了楊老師初期的教學困惑。她學會了運用更有趣、更有效的方式授課,課堂互動性和學生興趣明顯提高。「看到孩子們學得開心,是最有成就感的事」楊老師說道。
拓展教學空間:有了專業支持和設備保障,楊老師得以在社團活動中引入手鼓、簫笛等更多樂器,豐富了學生的藝術體驗。她深切體會到:「在信息化時代,孩子們文化課壓力不小,童年樂趣減少。音樂課和社團活動,是替代‘刷手機’、培養健康興趣的重要途徑。」她所帶領的社團節目,已成為學校六一匯演等活動的亮點。
超越硬件:「ME計劃」支持的「六位一體」生態構建
「大山裏的音樂課堂」在玉屏縣的實踐,絕非簡單的硬件捐贈。在「ME計劃」的系統性支持下,項目逐步構建起獨特的「六位一體」模式,致力於打造可持續的縣域音樂教育生態:
音樂空間捐建:「ME計劃」資助解決了核心的場地和設備問題(基礎);
教師持續賦能:通過線上線下培訓、工作坊、共學平臺,提升鄉村音樂教師專業能力(核心驅動力);
音樂課堂開展:保障常規化、質量化的音樂課程教學(主陣地);
社團活動培育:如竹笛社團、手鼓小組等,提供個性化、深入的學習和展示平臺(延伸與深化);
校園音樂文化營造:支持舉辦六一匯演、音樂嘉年華、線上音樂會等活動,讓音樂融入校園生活(氛圍與激勵);
縣域行動網絡:促進校際交流合作,探索資源共享,形成區域聯動效應(生態擴展)。

項目獨創的「六位一體」模式
陪伴成長,照亮未來
「鄉村的孩子們需要的不只是一時的幫助,而是長久的陪伴。」這是「大山裏的音樂課堂」項目發起方的深切體會,也高度契合了「ME計劃」的核心理念。
蓓娜所在的竹笛社團,已成為興隆小學的一張名片,更是學生們提升藝術素養、增強自信與責任感的搖籃。音樂正以它獨特的力量,為深山裏的孩子打開一扇通往更遠未來的藝術之窗,也讓希望的種子在他們心中生根發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