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雙11」電商大促正在火熱地進行中。歷經30餘年的發展,網絡零售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中的佔比早已超過30%。
「2015年前後,阿里、京東深耕東部城市市場,而拼多多選擇從城鎮、鄉村切入,抓住了城鎮化發展和鄉村振興的歷史性機遇。」10月28日,在中國經營報社、中經傳媒智庫聯合舉辦的「新十年新引擎——新電商高質量發展」專家研討會上,中國數實融合50人論壇副祕書長鬍麒牧表示,拼多多發力農村電商、西部電商,通過消費平權推動了市場規模的擴大,激發了消費潛力。
電商平臺無論是定位還是模式都有差別。在胡麒牧看來,過去的十年,因為產業發展階段的不同,平臺進入市場的時機不同,以及平臺自身技術能力、團隊經驗的不同,電商發展呈現出非常多元化的特徵。2015年拼多多成立時,國內電商市場格局已經相對固定了,因此拼多多選擇了從下沉市場切入,同時迴歸電商的本源。
電商西進
近年來,電商助農、電商西進成為傳統電商產業突破發展的一種新現象和新趨勢。「這不是簡單地將東部產品銷往西部或者下沉市場,而是消費和產業的雙向賦能,是在更廣的範圍內去配置市場、配置生產要素,獲得更大範圍的規模經濟。」胡麒牧表示,在當前應對外部不確定性時,國內如果發展得越均衡,就意味着蛋糕是越大的。
電商產業為何要西進?胡麒牧認為有四方面原因:第一是電商進入下半場,電商需要尋找新增量,西部是一個很大的增量市場;第二是鄉村振興國家戰略的實施,在成本和孖展政策等方面都會給產業鏈帶來很多便利;第三是西部市場巨大的消費潛力;第四是東部的製造業轉移。西部有豐富的能源、礦產資源,以及相對較低的土地成本,平臺也需要貼近市場去佈局。
「電商西進實際上是推動了內循環的擴大,因為東西部發展更平衡時總盤子一定會擴大,這對於我們應對外部衝擊,打造全國統一大市場有很大的助力。」胡麒牧說。
電商想西進,必須要能西進,胡麒牧認為需要具備以下四方面條件:首先是這些年電商做了很多事情,比如培育了西部消費心智的成長,使得更多人形成了線上消費的習慣;其次是收入水平的提升,形成了更多的消費意願和預算,提升了消費的基礎;再次是基礎設施的完善,無論是新基建還是傳統基建,都對電商發展有很大的支撐;最後是數字技術的發展,無論是早期的大數據還是現在的人工智能算法,它使得整個產業鏈能夠協同共進,並形成規模經濟。
而在有條件去佈局的情況下,還需解決一些痛點難題。在胡麒牧看來,主要有以下幾方面:比如供需的匹配,能否通過平臺的算法迭代實現供給和需求更精準的匹配;比如能否改進消費的體驗,電商最終還是要回到用戶體驗的提升上;比如電商平臺進軍西部時,如何通過消費補貼,打開市場局面,從而形成規模經濟。
「我們觀察像拼多多這樣進軍西部的電商,它們率先通過大額補貼,在短期內迅速形成規模經濟,這樣成本降下來就會吸引更多資源集聚,很多商業模式就能跑通並盈利。」胡麒牧說,為什麼拼多多自2019年起推出百億補貼、千億扶持政策?這其實跟拼多多的戰略有關係。首先拼多多選擇了做深電商業務,沒有進行跨界佈局;其次沒有把很多資源放到線上線下的推廣宣傳上,而是把真金白銀用在直接補貼消費者和產業端,讓產業鏈上下游有能力和更多資源來做這件事。
迴歸電商的本質
近年來,拼多多迅速崛起,引發了各界的關注。拼多多崛起的背後原因也成為業界關注討論的一個焦點。
「拼多多能夠成功,時也,勢也。」胡麒牧表示,第一點是拼多多的戰略聚焦,2015年其成立時,市場有非常好的孖展環境,但拼多多抵住這種誘惑不去追求大而全的佈局,而是戰略聚焦、只做電商,實現人員結構專業化、資源集約使用。
第二點可能是被動的,2015年時電商市場已經基本成熟,到了2018年、2019年時傳統電商市場逐漸見頂,所以拼多多需要去尋找新的市場空間和增量,並選擇了從助農和扶持中小商家做起,其率先佈局,到今天為止也確實做起來了,就有了先發優勢,數字經濟的先發優勢很重要。
第三點是拼多多沒有做大量的營銷、推廣活動,而是把這部分營銷資源直接補貼給商戶減負降本,或者直接補貼給消費者。「拼多多回歸了電商的本源,想的是怎麼把性價比更高的產品更便捷、高效地投遞到消費者手上。因為實質性地降低了電商成本,所以拼多多做起來了。」胡麒牧說。
第四點,拼多多獨特的「拼」模式和社交電商,實際上是尋求二次規模經濟或者訂單的整合,通過把一些個性化需求整合成統一的需求,對於商家來說,這種模式創造了局部的規模經濟。
「這種模式有利於拼多多快速擴大用戶羣體,大家一起把GMV做起來了。」胡麒牧表示,「拼」模式讓用戶在消費過程中感受到樂趣,又疊加了二次規模經濟,所以拼多多的生態得以不斷發展壯大。
(文章來源:中國經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