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花椒財經
11月開始,美團率先將騎手養老保險補貼向全國鋪開,全部類型騎手,只要符合條件都能申請。
從4月泉州、南通的試點,到7月擴至5個城市,再到現在全量覆蓋,短短半年時間,「外賣員老無所依」的焦慮逐漸得到了緩解。


而騎手羣體的反響更為熱烈,社交媒體上的好評瞬間刷屏。「一整個驚喜,每個月能拿到差不多500元補貼」「這個交法,照顧了更多人」美團這波大氣」的留言下方,還湧現出大量騎手的真實分享:
南京衆包騎手小舒是試點首批受益者,作為樂跑隊長的他,得知補貼政策後第一時間參保,「按照南京的繳費標準,我每月養老保險應繳990.4元,平臺補貼50%後,自己只掏495.2元,一年能省6000元左右」。在他的帶動下,站內幾十名騎手陸續參保,補貼成了大家跑單的「定心丸」。
給騎手交社保這事兒,為啥能引發這麼多人關注?
01
真兜底,美團全維度覆蓋的保障網
美團的福利保障網到底是什麼?
很多人以為就是補點養老保險,但其實,美團的保障體系早已構建起「基礎+進階+福利」的三級防護網。
1、基礎保障築牢底線
美團的養老保險不是象徵性補點,是按騎手相關繳費基數下養老保險繳費額的50%發放。
據媒體報道,廣東廣州、黑龍江哈爾濱等多地騎手都算過這筆賬,一年補貼下來,可拿到6000多元。
更貼心的是,它真的懂騎手的苦。
2022年起,美團為超過1300萬人次騎手繳納20億元「新職傷險」,加上100%覆蓋的商業意外險,可以說現在的美團騎手只要符合條件,就能「養老+工傷+意外」三件套全齊。
2、進階保障突破邊界
大部分騎手都是家裏的頂樑柱。對他們來說,「自己出事」怕的是賺不了錢,「家人出事」怕的是直接掏空家底,後者的焦慮其實比前者更重。
美團的第二層保障剛好補了這個缺口。
由大病關懷保障、子女教育基金等構成的進階保障,首次覆蓋全部騎手及其家人。同時,為滿足部分騎手就業轉型過渡需求,美團還設定了職業轉型教育基金,幫助騎手提升技能與學歷。
比如大病關懷保障,美團針對符合要求的騎手及其家人給予大病幫扶,騎手免費加入。
更絕的是「袋鼠寶貝」計劃,不光管美團騎手的孩子,連餓了麼、京東的騎手子女都能保,直接打破平臺壁壘。
據瞭解,「袋鼠寶貝」計劃是美團面向全行業外賣騎手家庭遭遇重大疾病、意外傷害的未成年子女,通過大病幫扶公益金、關懷活動等方式,幫助騎手家庭渡過難關。
這纔是真的幫騎手解決了後顧之憂。
3、工作福利持續擴容
除了基礎保障,美團的福利層,更都是戳中騎手日常痛點的「實在東西」。
美團在全國有5.2萬個騎手驛站,累了能歇腳、能熱飯,夏天有空調吹,冬天能躲風雪;
合作10萬家店搞工作餐補貼,已經發了超千萬單,肯德基、茶百道這些牌子都能兌;
女騎手還有免費兩癌篩查;
美團甚至搞了個億級安全獎金池,三個月零闖紅燈的騎手能拿大額獎金。
從工作到生活,美團的福利沒一個是面子工程,是真的站在騎手的角度,解決實打實的問題。
02
一個「美團解法」
可能很多人並不明白,給百萬騎手交社保的難點具體在哪?
難的是,國內外沒有任何參考答案可以抄,從來沒有哪個國家搞成過百萬級規模的社保覆蓋。
2020年,美國加州AB5法案要求平臺證明騎手滿足「獨立經營」條件,否則需繳納社保。Uber、Lyft等公司通過公投獲得豁免,將司機定義為「獨立承包商」,僅提供有限福利;2023年,印度通過「零工法案」建立全國性社保基金,覆蓋 40 萬騎手,但實際執行過程中,監管資源不足導致執行效率低下,部分平臺虛報訂單量逃避繳費……
沒有任何成熟模式可借鑑,美團相當於闖進了「無人區」,每一步都得自己試錯:
1、政策上,是摸着石頭過河。
以前社保只認「勞動合同」,騎手這種「不完全勞動關係」根本沒資格參保。
但美團,一直在尋找解決方法。
早在2021年,美團就跟着人社部研究方案,2022年7月先搞了工傷險試點。
2024年,美團跟着人社部定養老保險方案,2025年試點時還收了上萬條騎手建議,優化補貼機制。
這種「不綁定勞動關係的補貼模式」,給靈活就業者的勞動保障提供瞭解題新思路。
2、行業上,承擔成本與責任的雙重壓力。
給百萬騎手提供保障,意味着鉅額持續投入。
僅養老保險補貼一項,按現有規模測算,美團每年需額外投入數十億元。這對盈利穩定的頭部平臺或許可行,但中小平臺根本無力承擔。
更關鍵的是,行業內缺乏統一標準:網約車司機、貨車司機、保潔員等其他靈活就業羣體,保障水平仍普遍偏低。美團的率先行動,雖客觀上提升了行業保障門檻,但也暴露了「企業自發保障」的侷限性。
如果無法覆蓋全行業,便容易形成「頭部平臺騎手受益,其他羣體仍無保障」的新差距,好在美團的補貼方案做到了。
3、執行上,是跟人性較勁。
事實上,並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養老保險的重要性。有騎手嫌「補貼不如現錢」,有騎手不知道「怎麼查參保記錄」。。
美團花了很大力氣,開展了線上線下騎手宣導活動,在各地召開騎手、專家懇談會近500次,收集了上萬條騎手提出的建議並採納落地。
有這些工作基礎,美團把「抽象的社保」變成騎手能看懂、能摸到的實在東西,騎手社保補貼比預期提前兩個月覆蓋全國。
美團算是第一個敢啃硬骨頭的。
2.4億靈活就業者的社保難題,總算有了個能抄的作業。
03
平臺為何願意「砸錢」做保障?
這種一下子罩住幾百萬靈活就業者的保障體系,全球都找不出第二家。
這事兒看着像做慈善,但美團為什麼要這麼做?
1、給自己的「運力池」加鎖。
傳統模式裏,平臺靠「高單價衝單獎」留騎手,錢花了不少,但騎手說走就走。
在試點城市,平臺通常補貼騎手養老保險繳費額的50%,以每月繳費基數5000元計算,騎手每月可獲得500元補貼,相當於平臺每年為每位自願參保的騎手額外投入了6000元。再疊加大病關懷、子女保障,等於給騎手發了張「長期飯票」:跑單不光能賺現錢,老了有依靠,家人有兜底,自然不會隨便換平臺。
美團此前發佈的2025年第一季度業績報告顯示,高頻騎手月收入區間已達到7230元至10100元,反映出騎手羣體在平臺生態中獲得的切實回報穩步提升。
2、破解靈活就業保障困局
近年來,人社部持續推動靈活就業羣體保障改革,美團的系列探索恰好精準呼應了這一政策方向。從2021年參與人社部相關方案研究,到2022年開展工傷險試點,再到2024年牽頭制定養老保險方案,平臺與政策層面的良性互動,為「不綁定勞動關係的補貼模式」贏得了寶貴的試點空間。
這一探索對企業而言,既是社會責任的主動踐行,也能獲得政策層面的認可支持,進而形成「企業探索—政策支持—行業示範」的正向循環。
數百萬全類型騎手的全面覆蓋,直接驗證了靈活就業羣體保障可規模化推進的可行性。儘管每年幾十億元的平臺投入構成了一定成本壓力,但這種投入為行業樹立了保障標杆,具有重要示範意義。
同時,依託「勞動三分法」的轉型契機,在人社部指導下,美團突破了「勞動關係綁定社保」的傳統框架,最終為全國2.4億靈活就業者,提供了一套可複製、可推廣的保障範本。
04
總結
美團的探索值得肯定,但我們不能忽視一個核心問題:2.4億靈活就業者的社保難題,僅靠企業自發投入遠遠不夠。
美團的實踐證明,靈活就業羣體的保障並非「不可能」,但要真正破解這一難題,還需要政策層面的制度創新、企業層面的行業協同、社會層面的保障意識提升。這不是一家企業的獨角戲,而是需要多方合力的系統工程。
對騎手而言,養老保險補貼是驚喜;但對2.4億靈活就業者而言,這只是一個開始。
未來,我們需要更多「美團式探索」,更需要一個能覆蓋所有靈活就業羣體的、穩定的、制度化的社會保障體系。畢竟,讓每一個為城市奮鬥的人都能「老有所依」,纔是這項探索最該抵達的終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或立場,不代表新浪財經頭條的觀點或立場。如因作品內容、版權或其他問題需要與新浪財經頭條聯繫的,請於上述內容發佈後的30天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