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雙11的AI電商:熱鬧在入口,但核心是基建

鈦媒體APP
11/02

文 | 窄播,作者 | 李威(北京

「豆包,請幫我推薦幾個雙11值得購買的戶外雙肩包。」看到豆包正式接入抖音商城,能夠直接向用戶提供推薦商品的購買鏈接時,我在網頁端向豆包提出了這個問題,也想感受一下在AI助理中購物的體驗。但豆包給到我的答案並沒有像預期的那樣,附帶上商品鏈接。

然後我又問了一個別人已經嘗試過,能夠附帶鏈接的問題:「雙11購買錄音筆,有哪些推薦?」豆包的答案依然沒有附帶鏈接。我不死心,又問豆包:「能直接給我推薦商品的購買鏈接嗎?」這次豆包給到了產品官網、拼多多、天貓和京東的鏈接,既沒有抖音商城的鏈接,也不是所有鏈接都能正確跳轉到商品詳情頁。

網頁端的豆包並沒有給我想象中的AI導購服務,但在App端的豆包的回答中在產品名上增加了跳轉抖音商城的鏈接,但也僅僅是鏈接。

相較而言,美團推出的「小美」提供了更符合對話交互習慣、更有行動力的點外賣、選餐廳體驗。我可以讓它給我直接點一杯自取的、最近的瑞幸咖啡,並將燕麥拿鐵換成美式;也可以讓它幫我推薦幾家火鍋店。它甚至知道我在家最常點的奶茶品牌是蜜雪冰城,美中不足的是它沒記住我點的是檸檬水。

豆包只有商品鏈接跳轉,小美能代理下單操作卻需要邀請碼。由此也可以看出,這個雙11雖然有更多創新的AI電商產品開始走向大衆,但距離大部分人都習慣通過與AI對話進行購物和點外賣的時代還有一段路要走。

因為面向未來的交互是基本確定的,但在背後支撐這種交互的基建還沒有做好。豆包和小美的差異點也在於,豆包只是在AI給出的答案中添加了鏈接,這是一個簡單的流量操作,而小美則是能夠真正完成按需下單咖啡的操作,整個過程只需要用戶提出明確的需求並確認支付。

從中我們可以總結出AI電商、AI導購的兩個競爭層面:一個是基於供需信息的理解、匹配與生成的入口之爭,本質是豆包、元寶、ChatGPT這樣的通用AI助手,在和淘寶、京東、美團這樣的垂類平臺爭奪信息的分發權,前者想成為AI時代的Google、抖音,後者則想去掉流量中間商,直接成為消費入口;另一個則是代理執行,也就是Agent能力的落地。

這兩個層面與AI的對話能力就構成了完整的AI購物體驗。對於參與者而言,構想出這種體驗並不難,難的是讓新體驗真正變得好用。這需要面向AI電商時代進行更復雜、深度的基建。

這個雙11之所以會成為AI濃度最高的一屆雙11,不僅是因為衆多AI電商產品的出現,更值得關注的是,電商平臺們公佈了更清晰的基建邏輯。

圍繞大模型融入進行的電商基建,會帶來商品數據的豐富和搜推系統的升級,實現更強的用戶消費需求理解和產品信息理解。這種基建投入,一方面正在給電商平臺帶來新的效率提升和規模化的增長,另一方面也是電商平臺為自己與AI助理博弈消費需求的理解權準備的重要籌碼。

入口之爭還沒正式開啓

雙11濃厚的AI氛圍下,當我們看到OpenAI與沃爾瑪達成合作,豆包開始上鍊接時,再看到美團推出Agent產品「小美」時,會很自然地產生出一種錯覺——新一代的AI助理與電商、即時零售平臺的入口之爭已經迫在眉睫了。

但無論是從新產品的體驗,還是從電商平臺的反饋來看,雙方都沒有準備好發起一場入口之爭。

OpenAI在今年圍繞AI電商做了一系列動作:先是在ChatGPT上增加了商品推薦功能,但需要跳轉到第三方平臺進行購買;然後推動了與Etsy、Shopify、沃爾瑪等平臺的合作;最後聯合Stripe推出即時結賬功能和開放的Agentic Commerce Protocol(AI Agent電商協議)。

但是從目前的落地效果來看,OpenAI的這些合作都還在初始階段,沒有形成真正的產品吸引力,更談不到改變用戶的購物習慣。

在國內,豆包、元寶等AI助理,也都還處於往AI生成的結果裏增加第三方商品鏈接的測試階段。其中,元寶在8月嘗試讓用戶從AI回答中跳轉京東買書之後,又下線了京東的跳轉鏈接。

傳統電商平臺也都還在致力於用AI體驗強化原有的電商產品,沒有全面發力對話式新入口的建設。

阿里旗下的AI助理夸克一直沒有上線類似的能力,反倒是淘寶在雙11之前上線了AI萬能搜和AI助手兩個AI導購類應用。在淘寶的介紹中,AI萬能搜是泛消費的知識攻略問答,在用戶沒有明確購物目標時為其提供諮詢服務;AI助手是更專業的導購,為已經有意向的用戶提供更深度的決策建議。

這兩個產品都被融入到了淘寶的動線中,一個是在淘寶上擁有獨立Tab頁,一個則融合在搜索結果頁中,隨時可以被用戶喚起,兩者都沒有像美團的小美一樣呈現出很強的新入口定位,而是依託淘寶App的原有產品外掛新的AI體驗。

作為原有電商產品AI優化的代表,淘寶的AI萬能搜和AI助手雖然已經全量上線,但更像是平臺給到用戶的一種嚐鮮體驗,難以在短時間形成強大的爆發力。阿里巴巴中國電商事業羣搜推智能總裁凱夫認為,這類創新產品要貼着用戶反饋做,多去測一測、看一看,還需要時間去教育用戶。

與淘寶類似,京東在2025京東全球科技探索者大會上展示的智能搜索推薦功能「愛購」,也是沿着電商傳統的「搜索-比價-看規格-下單」路徑,結合AI能力進行的創新。

結合快慢思考的理論,京東提出了「輕購物+慢購物」的融合模式。輕購物對應快思考,用戶選擇大模型給出的預判來縮小產品推薦範圍;慢購物對應慢思考,也就是淘寶AI助手強調的更深度的決策建議能力。

同時,京東也在內測下一代購物和生活服務的超級入口「京犀」,不但能購物,還要能點外賣、訂機票。我們從中能夠看到和美團小美一樣的成為更綜合的購物、生活服務入口的野心,但目前也只能看作是一種面向未來的探索。

發力基建是更緊迫的事

對平臺而言,現階段真正能夠見到實效的,並且能夠為未來打下基礎的,是圍繞AI進行的基礎設施升級。淘寶和京東在這個雙11之前,都在集中力量進行平臺搜推系統的重構,以便實現更好的導購體驗。

在京東集團高級副總裁、京東集團產品委員會主席胡喜的介紹中,京東為了實現輕購物與慢購物的融合,重寫了推薦引擎,將大模型的深層推薦能力與傳統搜推的規模化能力進行了融合。同時,京東還訓練了一款懂電商的多模態模型,使其能夠從圖片中判斷口紅的光澤度,確保系統理解電商商品和用戶需求。

淘寶也在今年改造了數據庫和搜索引擎、推薦引擎、廣告引擎,讓搜推系統在理解用戶意圖之後,能夠找到正確的商品。在Agent能力的支持下,淘寶重新補全、豐富了商品信息,重新梳理了整個商品庫的底層索引,提升了商品數據庫的完備度。

同時,淘寶實現了大模型與傳統搜推模型的融合,形成了一種混合架構。比如,用大模型做商品檢索、商品相關的判斷,把點擊率預估交給傳統模型。數據顯示,淘寶複雜語義下搜索相關性提升了20%,推薦信息流點擊量提升10%。凱夫認為這樣的雙位數變化,只有通過新技術帶來根本範式的改變才能實現。

凱夫認為,有了大模型以後,平臺就有了比較好的方法做語義的抽象。比如用戶看過ABC的商品,並不意味着用戶對ABC感興趣,而是對ABC背後代表的某個興趣、趨勢感興趣,大模型可以將這個興趣、趨勢抽象出來,匹配用戶感興趣的類目。

可見,京東和淘寶在AI基建上達成了一種共識:一定要花大力氣優化搜推體系,一定要將傳統架構和大模型架構結合起來。然後,在此基礎上對面向用戶的頁面、店鋪進行AI化改造,做到更加個性化的展示,將搜索、推薦和展示完整串聯起來。

天貓總裁家洛將升級為智能態的3.0版本天貓旗艦店,稱作「AI時代的超級入口」,要讓品牌能夠依據AI感知到的用戶需求,提供更具個性化展示與服務。京東則要打造「千人百面」的商品詳情頁,讓AI先生成標準化的場景化詳情頁模板,再根據用戶畫像進行個性化地匹配。

這樣就能提升整個用戶需求表達與商家商品匹配的效率。而對於一個萬億規模的平臺而言,1%的效率提升都是一個巨大的數字。相比更虛幻的入口,這是平臺能夠馬上抓在手裏的增量。

長遠來看,隨着AI助理推薦精準度的提升,搜推系統可能會有繼續變革的可能,甚至會變成AI助理推薦信息的一部分。

但未來,入口是AI助理和平臺的博弈點

相比國內的電商巨頭,國外AI助理的電商基建更多集中在框架搭建和規則定義層面,補全自己的購買鏈路。

一個是定義AI助理內購物體驗的具體產品形態,隨着OpenAI展示了Apps in ChatGPT功能,電商平臺也可能會以內嵌到ChatGPT聊天界面中的方式來呈現商品詳情頁,而不僅是簡單的鏈接跳轉。

另一個則是合作模式的制定。OpenAI和Stripe推出的Agentic Commerce Protocol相對更開放,只是將自己作為一個撮合交易的流量入口呈現,OpenAI不會親自介入到支付、客服等環節。而Perplexity推出的Buy with Pro功能為了提供更好的購物體驗,會要求在Perplexity上完成購買流程。

國外的電商平臺也在與AI助理的合作上表現出了不同的態度。沃爾瑪已經與OpenAI和Perplexity都建立了合作關係。但亞馬遜似乎更想將用戶留在自己的網站和App中。此前有報道顯示,亞馬遜正在努力讓自己成為用戶和AI導購之間的中介,開發自己的Agent與其它AI導購進行溝通。

這背後,沃爾瑪和亞馬遜代表了兩種角色,前者是零售商,後者是平臺和撮合者。零售商永遠在追逐新的流量,從搜索引擎到短視頻平臺,再到AI助理,誰能高效幫助其獲取流量,誰是理想的合作方。但平臺和撮合者總在尋求獨立獲取流量,避免讓自己交流量稅。

淘寶、京東、美團和豆包、元寶也會面臨同樣的抉擇——自己要與AI助理保持怎樣的關係。大概率上,未來的AI助理會和現在的微信一樣,成為一個底層入口。而AI助理和電商平臺圍繞新入口進行的博弈,本質上是在爭奪對用戶消費需求的理解權。

基建的增強,客觀上會讓AI助理與電商平臺的數據溝通變得更加清晰順暢。而AI對平臺的商品信息形成更強的依賴,就會更高頻地與平臺進行溝通。這也意味着,更強的基建,會增加電商平臺手中的博弈籌碼。因為消費需求的理解權,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需求與商品的匹配效率。AI助理對平臺數據的依賴越強,平臺對理解權的掌控就越多。

淘寶、京東、美團手中的籌碼,可能會像亞馬遜設想的那樣,以Agent的形式提供一個更完備的消費鏈路,然後依靠獨特的產品與牢固的會員關係強化用戶的認同,讓AI助理成為代替用戶購買的執行者,而不是幫助用戶做決策的人。這樣用產品和會員就會形成新的壁壘。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