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微信公衆號:餐飲供應鏈指南,作者:春瑩,編輯:景雪,題圖來自:AI生成
「當前6.8萬家預製菜企業中,5年後僅約5000間存活。」近日,經濟學家宋清輝針對預製菜行業未來的走勢,做出如是判斷。
「五年倒閉九成」的冷酷預言一出,讓本就波瀾暗湧的預製菜行業又激起了一層漣漪。
與之相應的是,網友們還在忙着總結「拒絕預製菜餐廳」白名單,牴觸情緒和信任危機短時間內很難完全解除。
所以,預製菜這行是真的要涼了嗎?
在餐飲供應鏈指南看來,涼透倒不至於,但未來確實會有一批玩家會被洗牌出局,死得很難看。
一、寒冬將至,先死一批
預製菜行業的寒意,大部分企業都已經明顯感受到。
今年上半年,「預製菜第一股」味知香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淨利潤為3194.68萬元,同比下降24.46%,扣非淨利潤為2533.83萬元,同比下降38.74%;惠發食品上半年歸母淨利潤已從去年同期虧損1643萬元變為虧損2999萬元。扣非歸母淨利潤自去年同期虧損1823萬元變為虧損3053萬元,虧損額進一步擴大;海欣食品的速凍菜餚製品,上半年實現營收1.54 億元,同比下降 23.17%;還有安井食品、千味央廚等,預製菜餚板塊業務的營收,也並未達到預期。
巨頭如此,腰部以下預製菜企業的生存處境就更不必說,而這樣的境遇也絕不是短期的陣痛。
為什麼?
首先,從市場流通情況來看,預製菜的需求正在萎縮。
不少諮詢、證券等機構出具的數據顯示,預製菜B端與C端消費佔比約為8:2,還是以餐飲企業為主的B端市場佔據了主體地位。這其中,又屬純外賣店(即無堂食門店)對預製菜的需求更為強烈。一個20-30平左右的檔口,只用一個加熱的電磁爐,一個打包臺,就能開張。預製菜料理包,完美匹配了純外賣店的「輕資產」模式。
包括這兩年頻頻被披露的「幽靈外賣」,他們無實體門店、無廚師、隱蔽、快速、單人可操作……能滿足所有這些條件的,幾乎只有預製菜料理包。而一些幽靈外賣為了更大程度盈利,甚至會用到小作坊生產的「三無」預製菜產品。
但如今,純外賣店的模式正在發生變革。
2024中國連鎖餐飲峯會上,美團正式推出「品牌衛星店」萬店返傭計劃,到今年年底計劃開出超一萬家外賣衛星店,並與供應鏈龍頭達成合作,讓中小商家以更低的成本採購食材。
今年7月,京東推出「七鮮小廚」,並宣佈未來3年內在全國建設1萬家,主打現炒現做。截止10月29日,其首店(長保大廈店)在京東外賣平臺顯示累積銷售10萬+單,餓了麼和美團的月銷量分別為900+單、300+單。
與此同時,國家對「幽靈外賣」的整治也在加強。今年9月,市場監管總局組織起草的《外賣平臺服務管理基本要求(徵求意見稿)》面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餓了麼、美團和京東三大平臺也各成立了專項小組或治理團隊,針對無實體店、假地址、盜用資格等亂象,進行治理和整改。
可以預見,未來低質外賣的生存空間會被擠壓,預製菜料理包的市場需求就會減少。
另外,線下餐廳對預製菜的需求也在減弱。
如今,大衆談「預」色變,餐廳紛紛把「現炒」當成金字招牌,恨不得把竈臺搬到消費者桌上。數據顯示,今年2月以來,已有十餘萬商戶在美團開通了「明廚亮竈直播」,覆蓋商場連鎖餐廳、社區夫妻店等。同時,在美團、大衆點評的部分商家新增了「現制現炒」信息展示欄。
△圖片來源:美團截圖
當現制現炒的風潮愈演愈烈,預製菜想要在餐廳後廚立住腳就會很難。
當然,有人可能就問了,餐廳如果用了預製菜,但對外卻說現制,當面一套背後又一套,怎麼辦?
別急,《預製菜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馬上要來了。
餐飲供應鏈指南瞭解到,國家衛健委主導的《預製菜食品安全國家標準》草案已通過專家審查,即將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屆時,預製菜「身份」將有統一說法,餐飲門店是否使用、如何使用預製菜,將納入強制信息披露範疇。
北京天霜律師事務所合夥人張勇律師曾向媒體表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八條,消費者享有知悉其購買、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務的真實情況的權利。這意味着當消費者主動向商家問詢時,商家必須如實告知消費者相關菜品是否為預製。」
都強制明牌了,以後誰也別想藏着掖着。
B端不好賣,C端市場也好不到哪去。今年,預製菜的信任問題被徹底引爆,引來許多消費者口誅筆伐,短期內,消費者對預製菜的負面印象還很難消除。
需求決定供給,需求一旦萎縮,供給端市場就會陷入震盪,競爭加劇、價格內卷、行業出清……會接連上演。
企查查數據顯示,近三年來,新增預製菜企業數量不斷增多,截至2024年末,預製菜企業已達到約6.8萬家,預製菜行業規模持續擴大。
爆發式增長導致了預製菜行業魚龍混雜。「鳳凰網財經」近期的一篇報道中就提到,預製菜企業的生產環境、設備、烹飪水平參差不齊,工廠之間有着複雜的代工關係,這意味着消費者衝着規模較大的品牌購買產品,很可能來自小廠生產。
再加之,B端市場對「降本增效」的需求迫切,出於對成本控制的考慮,壓價會是稀鬆平常的事。廣東陽江海鮮預製菜供應商衛鵬曾透露,類似他這樣聯繫貨源拿給加工廠加工的企業,毛利率只有0.6%到0.8%,「還有無數公司掙扎在虧損邊緣」。
需求萎縮、供給出清、行業洗牌,預製菜企業數量減少,就會成為必然結果。
所以,在提到預製菜行業未來發展時,宋清輝纔會預測,相較於目前逾6.8萬間的龐大基數,未來五年後真正能在競爭中存活、具備持續盈利能力和規模效應的企業,其數量很可能銳減至5000間以內,其中能對市場產生實質性影響力的企業可能不超過1500間。
二、熬過陣痛,還有機會!
不過,真的會像宋清輝所預測的只能容下5000家預製菜企業嗎?倒也不盡然。
要知道,預製菜並非新生事物。在美國、日本等國家,預製菜滲透率早已超60%。這些國家經濟高速發展後帶來的快節奏生活、家庭小型化、單身人口增加以及女性就業率提升等因素,共同催生並鞏固了對預製菜的龐大需求。
而中國的經濟、人口變化也在沿着類似的路徑演變。老齡化、少子化、家庭小型化……已經越來越明顯。
所以,單從C端消費需求來看,預製菜還有滲透空間,而且當前消費者對預製菜的態度並非「一棍子打死」。社交平臺上,時不時能刷到網友分享在家自制預製菜的經歷。還有不少消費者表示,在價格合理,品質有保證,口味豐富多樣化的前提下,還是會選擇購買預製菜。
△圖片來源:小紅書截圖
另外,從B端市場來看,中國餐飲的連鎖化程度在不斷提升。據美團方面數據,全國餐飲連鎖化率從2020年的15%穩步上升至2024年的23%,預計2025年餐飲連鎖化率將進一步提升至25%左右。而美國、日本餐飲的市場成熟度更高,其連鎖化率均超50%。
可以預料,在品質、成本、效率的平衡下,使用中央廚房和第三方食品工廠的「半成品」,仍然會是一些連鎖餐企標準化出品、提升效率、穩定擴張的優先選擇。
更何況,使用了預製菜的餐飲店也有活得很好的。比如,薩莉亞。
薩莉亞公佈的2025財年前三季度業績報告顯示,公司實現淨利潤111.64億日元,同比增長37%。其中,以中國市場為核心的亞洲分部貢獻了絕大部分的營業利潤。
紅餐小程序也顯示,截至2025年10月,薩莉亞中國門店數量已接近600家。而這近600家門店的菜單上,絕大多數菜品都屬於「預製菜」。
值得一提的是,中餐出海勢頭火熱,也帶動了預製菜的出海。很多中餐品牌去到海外後,常會面臨廚師短缺、產品標準化難度高等問題。而預製菜、速凍食品恰恰能解決企業的這些難題,這給預製菜的發展帶來了契機。
這些市場需求都是真實存在的,未來還可能會不斷擴大。
所以,預製菜行業的未來,會經歷重整,但還不至於到涼透的地步。在這場價值重構與分化的變革浪潮中,淘汰的不是行業本身,而是不合時宜的發展模式。
一如北京百廚夢想企業管理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總教練張聖雄在跟餐飲供應鏈指南交流時所說:「預製菜也分三六九等,有高品質、高還原度的冷凍食品和預製菜,也有低質量、營養成分流失甚至有食品安全風險的冷凍食材和預製菜。就跟餐廳分不同品質、不同檔次一樣,有人均十幾塊錢的蒼蠅館子,也有人均一兩千的米其林餐廳。」
大浪淘沙始見金。我們相信,有淘汰出局,但也會有一些預製菜企業堅守產品本質、擁抱透明化、在效率與品質間找到平衡,未來能夠穿越週期,重塑這個行業的價值底色。
所以,別為這個行業擔心。該死的一定會死,該活的也一定會活下來。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號:餐飲供應鏈指南,作者:餐飲供應鏈指南
本內容由作者授權發佈,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虎嗅立場。如對本稿件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繫 tougao@huxiu.com。
End
想漲知識 關注虎嗅視頻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