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承壓下的資金新選擇,創新藥開啓上漲新週期?

格隆匯
11/01

本週五(25年10月31日),對於持有大科技板塊的投資者而言,無疑是極具衝擊性的一天。各大科技細分板塊集體出現深度調整,勝宏科技中際旭創新易盛等標杆企業股價均遭遇不同程度的暴跌,市場悲觀情緒一度蔓延。

然而,資本市場的資金始終在動態調整中尋找新的價值窪地。在科技板塊承壓的背景下,資金已悄然向創新藥領域轉移。

聯環藥業早盤開盤即獲資金踊躍搶籌,分時圖呈現三波直線拉昇態勢並快速封住漲停;午後舒泰神僅用十分鐘便實現20cm大幅上漲,益方生物廣生堂等企業股價亦紛紛走強。

這一鮮明對比清晰表明,市場資金正進行結構性切換,創新藥板塊已成為資金新的配置方向。

如圖,從市場表現來看,創新藥板塊自8月以來持續處於震盪下跌通道,進入10月後,板塊指數轉為橫盤整理,逐步構建階段性底部形態。

本週五,在科技板塊大幅下挫的映襯下,創新藥板塊逆勢大漲3.91%,成功突破20日均線壓力位,且伴隨成交量的顯著放大,這一量價齊升的態勢無疑釋放出積極的市場信號。

對於投資者而言,當前核心關注點在於如何從這一板塊輪動趨勢中挖掘潛在投資機會。

01多家MNC已係統佈局MS百億美金存量市場

多發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 MS)是一種由免疫系統介導的中樞神經系統炎性脫髓鞘疾病,其核心臨牀特徵表現為「空間多發性」與「時間多發性」。

2024年全球多發性硬化(MS)上市藥物銷售額約185億美元,市場空間廣闊。該領域產品已歷經三代迭代:初代以干擾素類等為主;二代是2010年後獲批的S1PR調節劑等口服制劑,逐漸成為主流;三代核心為CD20單抗,2024年銷售佔比超60%,其中奧瑞利珠單抗自2017年上市後銷量快速增長,2024年銷售額達76.4億元、同比增7.4%,充分體現了三代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全球MS已上市產品市場規模約200億美元,主要涵蓋單抗類產品(CD20單抗、ITGA4單抗、CD52單抗)與口服類產品(S1PR調節劑、富馬酸類、特立氟胺)等。

臨牀數據顯示,CD20單抗的整體療效優於口服產品,這也是其市場佔比持續提升的核心驅動因素。在PMS領域(PPMS+nrSPMS),目前僅有奧瑞利珠單抗針對PPMS獲批上市,臨牀未滿足需求依然顯著。

從產業佈局來看,在MS領域的產業佈局中,賽諾菲、渤健、羅氏、諾華這4家跨國藥企佈局最為完善:既擁有CD20單抗類產品,也覆蓋了S1PR調節劑等口服小分子產品,且各有一款研發領先的BTK抑制劑。

此外,BMS、禮來等知名跨國藥企也佈局了相關管線,未來或通過BD模式強化佈局。該領域曾出現多起首付款超1億美元的重磅BD交易,行業關注度正持續提升。

02成本的重構,行業進入新週期

化學藥品的生產流程由原料藥生產與藥物製劑生產兩部分構成。原料藥作為藥品生產的核心物質基礎,需經加工製成適合臨牀使用的藥物製劑後,方可成為具備藥用價值的終端產品。

從產業鏈結構來看,化學制藥行業的上游主要為化工行業,中游可細分為化學原料藥與化學制劑兩個子行業,下游則對接醫藥流通行業。

市場結構方面,2023年我國原料藥和化學藥品製劑的市場份額分別為34.43%和65.57%。從行業規模增長態勢來看,全球化學制藥市場近年保持穩健增長,而中國市場總體規模增速更為迅猛。

數據顯示,全球化學藥市場規模從2019年的10380億美元增長至2023年的11277億美元,中商產業研究院分析師預測,2024年全球市場規模將進一步攀升至11556億美元。

在人口老齡化加劇、慢性病患病率上升以及醫療健康支出持續增長等多重因素的共同驅動下,我國化學藥品市場規模呈現持續增長態勢。

根據中商產業研究院數據,2022年我國化學藥市場規模為8839億元,同比增長4.4%,預計2024年將增至9450億元,行業成長確定性較強。

研發投入方面,化學制藥行業研發人均研發費用已達53萬元,頭部標杆企業持續加碼研發創新,研發投入規模仍在穩步提升,充分反映出行業龍頭對技術研發創新的高度重視。

其中,恆瑞醫藥研發人均研發費用高達123萬元,同比增長25.6%;復星醫藥哈藥股份的研發費用同比增速也均超過20%,頭部企業的研發引領作用顯著。

03創新藥率先發力,各子板塊有望迎來普漲

從業績表現來看,21家A股創新藥上市公司2025年上半年(H1)實現營業收入286.9億元,同比增長42%;實現歸母淨利潤-11.2億元,虧損規模同比收窄81%,延續了虧損快速收窄的良好趨勢。

單看2025年第二季度(Q2),上述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53.4億元,同比增長39%;歸母淨利潤-0.9億元,同比收窄97%,業績改善幅度進一步擴大。

綜合分析來看,創新藥板塊業績增長的核心驅動因素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方面,重磅品種持續放量維持高增長,如艾力斯的伏美替尼、百濟神州的澤布替尼等產品在臨牀應用中快速滲透,成為收入增長的核心支柱;另一方面,新品種獲批上市持續貢獻增量,智翔金泰海創藥業等企業的新獲批產品進一步豐富了板塊收入來源。

同時,受益於收入端的高速增長,板塊整體費用率得到大幅改善,推動虧損規模快速收窄。其中,百濟神州在2025年Q2成功實現淨利潤扭虧為盈,盈利達5.3億元,同比增幅約156%,對板塊整體利潤改善形成強力帶動。

展望未來,國內政策對創新藥的支持力度預計將持續傳導至業績端,創新藥公司的產品放量節奏有望進一步加速,進而推動板塊業績持續提升,加速實現整體扭虧為盈。

此外,2025年上半年國內創新藥領域的BD交易活躍度顯著提升,這一趨勢將直接增厚相關公司的表觀業績,為板塊利潤增長提供額外支撐。

從產業競爭力來看,中國創新藥行業經過十餘年的快速發展,已具備參與全球市場競爭的綜合實力。自2025年初以來,從腫瘤領域的雙抗藥物到呼吸領域的小分子藥物,海外MNC的持續購買行為已充分驗證了國內創新藥企業的研發實力。

從全球產業格局來看,中國創新藥產業鏈在研發效率、管線數量與質量等方面均具備顯著競爭優勢,有望持續兌現長期產業成長趨勢。

若想進一步瞭解各細分賽道的龍頭公司基本面、估值水平及未來增長點,獲取更精準的投資參考,可掃碼關注專業投資研究團隊,及時把握市場動態和投資機會。

注:文中所涉公司僅為案例分析,不構成任何投資推薦。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決策前請務必結合獨立研判。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