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梅花商業評論

當星巴克中國220億年營收與兩位數利潤率的成績單曝光,這場估值超700億元的股權交易瞬間成為資本圈的焦點。這個深耕中國市場二十餘年的咖啡巨頭,在本土化轉型中煥發新生,卻也面臨着本土品牌圍獵的挑戰。買下星巴克中國,究竟是穩賺不賠的優質標的,還是暗藏風險的資本遊戲?
2025財年,星巴克中國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全財年營收同比增長5%至31.05億美元,摺合人民幣約220.77億元,連續四個季度實現經營利潤與利潤率環比雙升,門店經營利潤率始終保持兩位數水平。更值得關注的是,其同店銷售增速已超過美國本土市場,在全球業務中扮演着愈發重要的增長引擎角色。
這份業績的背後,是星巴克中國大刀闊斧的本土化變革。今年6月,星巴克對星冰樂、冰搖茶、茶拿鐵三大核心品類數十款產品集體降價,大杯產品平均降幅達5元,最低價下探至23元。這一「以價換量」的策略立竿見影,二季度冰搖茶業績翻倍,星冰樂躋身小紅書非咖品類搜索榜首,茶拿鐵持續保持增長態勢。價格調整之外,密集的促銷活動、精準的營銷造勢與渠道拓展,共同構成了增長的合力。
借勢「秋天第一杯」的社交熱潮,星巴克推出金桂系列限定新品,創下單日銷售額歷史峯值;外賣業務「專星送」各項銷售指標屢破紀錄,成為重要增量來源;與東方航空打通會員體系,將2550萬活躍會員轉化為消費動能,即便合作流程繁瑣,也彰顯了其本土化佈局的決心。更具創新性的是,星巴克聯合小紅書將1800餘家門店升級為寵物、手工、騎行、跑步四大主題「興趣社區空間」,試圖重構消費場景,貼近年輕羣體需求。
門店擴張同樣成效顯著。截至2025財年末,星巴克中國已進駐1091個縣級城市,門店總數達到8011家。難能可貴的是,新店保持着高效盈利,兩年內新開門店的同店銷售貢獻持續高於行業均值。這一系列變革的核心,在於星巴克向中國團隊放權,打破了以往聯名合作層層審批的僵化模式,讓運營決策更貼合本土市場節奏。
資本的嗅覺總是最為敏銳。隨着星巴克中國股權出售進入倒計時,各路資本紛紛入局競逐。據悉,博裕資本已成為首選合作伙伴,交易估值可能超過10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712億元),凱雷、紅杉資本、春華資本等機構也一度參與競購,甚至有互聯網企業計劃以有限合夥人身份提供孖展支持。對不少機構而言,即便只是參與競價,也能彰顯其市場實力,足見星巴克中國的行業地位。
星巴克方面顯然也深諳自身價值,首席執行官倪睿安明確表示將在中國業務中保留「相當一部分股份」,首席財務官Catherine Smith則強調,這筆交易的價值將體現在合作伙伴的前期投資、剩餘股份的長期收益以及未來的特許經營費三大方面。在資本眼中,星巴克中國化運營仍有巨大提升空間,成熟的品牌體系、廣泛的門店佈局與穩定的盈利模式,都是其成為優質標的的核心邏輯。
然而,這場資本狂歡背後,潛藏着不容忽視的風險與挑戰。最直接的壓力來自本土咖啡品牌的激烈競爭。瑞幸咖啡二季度營收同比增長47.1%至123.6億元,歸母淨利潤增長43.6%至12.5億元,26206家門店的規模已遠超星巴克,且直營門店同店銷售仍保持13.4%的高增長。庫迪咖啡門店數突破15000家並實現盈利,幸運咖加盟業務爆發式增長,一線城市諮詢量環比激增300%,「椰椰拿鐵」年銷量超3000萬杯。
在本土品牌的圍追堵截下,星巴克的市場定位正逐漸模糊。曾經的「咖啡界高端標杆」,如今不得不通過降價策略爭奪市場份額,最新財季同店交易量增長9%的背後,是客單價7%的同比下滑。這種「以價換量」的模式是否可持續?當價格優勢成為競爭核心,星巴克長期積累的品牌溢價將面臨稀釋風險。
更深層次的挑戰在於文化基因的堅守與本土化的平衡。星巴克之所以能成為全球咖啡巨頭,其包容的企業文化是核心競爭力——店員對顧客的細緻關懷、管理層對一線的充分支持,這種深入骨髓的服務理念,體現在諸如慰問紙條這樣的細節中。但這套文化體系的維持需要持續投入,在「再中國化」的過程中,接盤方是否會為了追求短期利潤而削減投入?失去獨特文化內核的星巴克,是否還能保持其差異化競爭優勢?
此外,咖啡市場的競爭已進入白熱化階段。從產品創新來看,本土品牌更擅長快速迭代口味、捕捉潮流熱點;從渠道佈局來看,加盟模式讓本土品牌實現規模快速擴張,而星巴克以直營為主的模式在擴張速度上難以匹敵;從消費羣體來看,年輕消費者更注重性價比與個性化,星巴克的品牌光環正在逐漸褪色。如何在保持品牌調性的同時應對市場變化,是接盤方必須面對的難題。
財務層面同樣存在隱憂。儘管目前利潤率表現良好,但降價策略已導致客單價下滑,若未來為應對競爭持續讓利,可能會擠壓利潤空間。門店擴張雖快,但縣級城市的消費潛力與一線城市存在差異,如何維持新店的盈利水平仍是考驗。同時,與東方航空、小紅書等合作伙伴的深度綁定,也可能帶來合作成本上升、決策效率降低等問題。
對於接盤方而言,收購星巴克中國絕非穩賺不賠的買賣。短期來看,成熟的品牌與盈利模式能帶來穩定回報,本土化改造的空間也能釋放新的增長動能;但長期來看,激烈的市場競爭、品牌定位的模糊、文化基因的堅守以及盈利模式的可持續性,都是需要跨越的鴻溝。
這場價值712億元的交易,本質上是資本對中國咖啡市場未來的下注。星巴克中國的本土化轉型初見成效,但要在本土品牌的包圍中突圍,還需在品牌定位、產品創新、服務體驗等方面找到新的平衡點。對於接盤方來說,能否在保持星巴克核心優勢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本土化運營,應對市場競爭挑戰,將直接決定這筆交易是否能成為真正的「好生意」。
中國咖啡市場的增長紅利仍在持續,但競爭格局早已今非昔比。星巴克中國的股權易主,不僅是一家企業的命運轉折,更是中國咖啡行業競爭升級的縮影。這場資本與市場的博弈,最終將給出答案:在變革的浪潮中,星巴克中國能否續寫傳奇,還是會成為資本運作下的犧牲品?時間將是最好的裁判。
責任編輯:尉旖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