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醫藥產業格局重塑與國內政策紅利持續釋放的雙重背景下,中國創新藥產業正迎來新的發展機遇期。券商機構普遍看好這一賽道的投資價值,其中國金證券明確指出,創新藥主線及左側板塊困境反轉將是2025-2026年醫藥板塊的最大投資機會。當前,全鏈條創新優勢凸顯、國際化進程加速、政策精準賦能的多重利好共振,正推動中國創新藥從「跟跑」向「並跑」「領跑」跨越,醫療行業也由此站上新的發展起點,即將開啓新一輪增長浪潮。
全鏈條創新能力的系統性提升,是中國創新藥產業崛起的核心支撐。十年前,中國生物醫藥企業仍以仿製藥研發為主,而如今已構建起從靶點發現、臨牀前研究到臨牀試驗、商業化生產的完整創新生態。這一轉變背後,是人才紅利、技術積累與資本投入的長期沉澱。業內指出,中國醫藥產業在多個領域已走在亞洲前列,部分領域尤其是腫瘤防治等細分賽道的臨牀水平明顯提升。在研發端,企業依託工程師紅利與自主搭建的技術平臺,不斷突破關鍵技術瓶頸,ADC(抗體偶聯藥物)、雙特異性抗體、細胞療法等前沿領域湧現出大批候選藥物;在生產端,智能化生產線與嚴格的質量控制體系確保了創新藥的產業化能力,滿足全球市場供應需求。資本市場的持續加碼更為全鏈條創新注入動力,近十年千億元級創投資金的投入,推動創新藥研發進入「快節奏」時代,從靶點發現到產品上市的週期不斷縮短,創新效率大幅提升。
國際化進程的提速,讓中國創新藥在全球市場的話語權持續增強。從早期的「借船出海」到如今的「造船出海」,中國藥企正以多元化路徑拓展全球市場,獲得國際市場的廣泛認可。數據顯示,中國在全球創新藥商務合作拓展(BD)交易中的地位明顯提升,項目數佔比從2019年的3%躍升至2024年的13%,交易金額佔比更是從1%飆升至28%。2025年以來,這一勢頭持續強勁,上半年中國藥企與跨國藥企達成61項合作交易,本土資產交易總額達485億美元,遠超2024年全年水平,截至10月交易總額已突破千億美元,單筆交易規模屢屢刷新紀錄。
企業層面,恆瑞醫藥通過「借船出海」與「造船出海」雙軌並行戰略,與默沙東、GSK等跨國藥企深度合作,推動創新藥走向全球;銀諾醫藥的依蘇帕格魯肽α作為亞洲頭家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長效GLP-1受體激動劑,在獲批國內上市後迅速拓展至澳門市場,並在澳大利亞開展臨牀研究;華領醫藥的多格列艾汀片作為全球頭個葡萄糖激酶激活劑類降糖新藥,實現了從「0到1」的原創新突破,彰顯了中國創新藥的全球競爭力。
政策的持續發力為創新藥產業發展保駕護航,營造了良好的產業生態。近年來,國家層面出臺一系列支持政策,從研發、審批、上市到醫保準入全鏈條優化創新環境。在研發端,政策鼓勵企業聚焦臨牀急需領域,對罕見病藥物、重大疾病創新藥給予研發補貼與稅收優惠;在審批端,優先審評、附條件批准等政策加速了創新藥上市進程,讓患者更快獲得有效治療;在醫保端,醫保談判常態化推進,既保障了創新藥的可及性,也為企業提供了穩定的市場預期。這種政策組合拳不僅激發了企業的創新積極性,也引導資本向優質創新項目集中。
與此同時,資本市場為創新藥企提供了多元化的孖展渠道,今年以來多家創新藥企扎堆赴港上市,映恩生物等企業首日股價表現亮眼,為產業發展注入充足資金。政策與資本的協同發力,有效破解了創新藥研發週期長、投入大、風險高的行業痛點,為產業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從市場表現來看,創新藥板塊已呈現出明顯的估值修復與增長態勢。截至2025年11月4日,創新藥指數總市值已突破5萬億元,近期板塊活躍度持續提升,10月31日單日升跌幅達3.3537%,成交量與成交金額同步放大,反映出資本市場對創新藥賽道的強烈看好。國金證券強調的「左側板塊困境反轉」邏輯,在部分細分領域已初步兌現,一些此前受研發進展、市場競爭等因素影響的企業,隨着核心產品臨牀突破或商業化落地,估值有望迎來修復。長期來看,人口老齡化加劇帶來的慢性病、腫瘤等疾病治療需求持續增長,為創新藥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而「仿製藥消創新藥長」的產業結構調整,讓創新藥成為醫藥行業增長的核心引擎。
展望2025-2026年,中國創新藥產業將在多重利好驅動下持續發力,成為醫藥板塊尤具投資價值的賽道之一。全鏈條創新能力的不斷強化將築牢產業根基,國際化進程的深入推進將打開增長天花板,政策與資本的持續賦能將加速創新成果轉化。對於投資者而言,聚焦擁有核心技術平臺、豐富管線佈局、強大商業化能力與國際化潛力的創新藥企,有望把握新一輪產業增長的紅利。同時,隨着更多中國創新藥走向全球,不僅將為患者帶來更多治療選擇,也將推動中國醫藥產業在全球創新體系中佔據更重要的位置,書寫從「醫藥大國」向「醫藥強國」跨越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