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行業在中國經歷超過30年的發展,從商業模式到競爭格局都不斷突破創新。
從2015年新電商平臺拼多多橫空出世,打破阿里、京東「雙雄並立」格局,到如今直播電商、跨境電商等新業態多點開花,中國電商在過去十年基本完成了從規模擴張到結構升級的歷史性跨越。網絡零售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中的佔比早已超過30%,成為國民經濟增長的核心動力之一。
日前,在中國經營報社、中經傳媒智庫聯合主辦的「新十年新引擎——新電商高質量發展」專家研討會上,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黨委書記、副所長杜志雄,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副所長蔡躍洲,中國數實融合50人論壇副祕書長鬍麒牧,北京工商大學商業經濟研究所所長、中國食品安全電商研究院院長洪濤等多位專家,圍繞過去十年電商的發展格局演變邏輯與未來行業發展路徑,進行了深入探討,為行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益的啓發。
新電商十年格局之變
在業內專家看來,中國電商格局的重塑並非偶然事件,而是技術創新、市場需求、企業戰略與政策支持等多重因素共振的結果。2015年以前,阿里以貨架電商模式佔據先發優勢,京東憑藉自營物流構建品質壁壘,形成了「雙雄並立」的態勢。但隨着拼多多在2015年成立並在三年之內迅速崛起,這一格局被徹底打破。
技術躍遷為格局變革提供了基礎支撐。蔡躍洲指出,2013年時,4G牌照的發放與千元智能手機的普及,將電商接入門檻從數千元的電腦終端降至百元級移動設備,直接覆蓋了此前被排除在外的下沉市場羣體。「農村地區4G基站覆蓋率超99%、硬化道路覆蓋率近99% 等‘三個 99%’的基礎設施成就,讓信息流引導物質流的數字經濟模式在鄉村落地成為可能。」這種普惠性的技術突破,為新平臺開闢了生存空間。
事實上,拼多多誕生之初,業內普遍認為,中國市場已經沒有機會再成長出一家綜合性的電商平臺,但是,拼多多不僅橫空出世,而且快速發展成為國內用戶數最多的電商平臺。專家認為,這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因於聯合創始團隊基於對自身價值的深刻認識以及對外部世界的透徹洞察而形成的戰略定力。
戰略錯位競爭造就了後發優勢。胡麒牧認為,拼多多的成功在於精準把握了市場空白:「2015年前後,阿里、京東深耕東部城市市場,而拼多多選擇從城鎮、鄉村切入,抓住了城鎮化加速和鄉村振興的歷史性機遇。」這種戰略聚焦使其避免了正面競爭,更是通過將海量營銷費用轉化為消費補貼與物流扶持,實質性地降低了商品流通成本,快速形成規模效應。
洪濤則認為,過去十年,拼多多一直在探索自己獨特的發展路徑,從「拼團」、「農地雲拼」到「百億補貼」等模式的持續創新,配合電商西進這些舉措,緩解了網購消費的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促進了消費平權。
十年來,拼多多不盲目追逐風口,聚焦電商主航道做深、做透;它反對價格跑在品質前面,主張將消費升級從精英視角解放出來,歸還給最廣泛的普通人;它提出商家利益、消費者利益要優先於平臺利益,甘於犧牲短期利潤,搭建共贏生態。
在戰略上,拼多多選擇做減法,集中優勢資源,在自己的主業上無限創新。比如,長期、堅月供入百億補貼;在農產品上行的基礎設施建設上持之以恆下苦功;持續深耕算法匹配的精準性,構築起核心技術壁壘。
除此之外,消費需求升級與農產品市場變革為農村電商的快速發展提供了成長的土壤。杜志雄觀察到,近年來,中產階層規模擴大推動消費從標準化向差異化、個性化轉型,而農產品供給側正從「賣產品」向「賣服務」升級。「消費者開始關注生產環節的綠色屬性,拼多多直連田間地頭的優勢,恰好契合了這種需求變化。」據大數據監測,2023年,全國農村網絡零售額達2.5萬億元,全國農產品網絡零售額達5870.3億元。其中,優質認證農產品佔比顯著高於普通產品,印證了這一趨勢。
未來十年多維路徑突破
面對市場競爭加劇與發展質量提升的雙重要求,專家們認為,下一個十年,電商平臺需要在技術深化、鄉村賦能、數實融合、全球佈局等維度實現突破,打造經濟增長新引擎。
技術創新將重構電商「人貨場」邏輯。蔡躍洲預測,人工智能與智能體技術的發展將引發新一輪變革:「未來冰箱自動補貨、VR 虛擬試穿等場景或將普及,推動電商從‘人找貨’向‘貨找人’轉變。」
洪濤補充道,數字人交易、A2A模式等創新將降低流通成本,「一切業務數字化、一切數字業務化將成為行業標配」。技術應用還將延伸至供應鏈,杜志雄建議構建「生產—倉儲—配送—銷售」全鏈條數字化體系,連通數據孤島,實現以銷定產。
實現高質量發展,是當前鄉村電商面臨的核心課題。杜志雄指出,當前農村電商仍面臨物流「最後一公里」成本高、中小農戶數字化能力弱等問題。對此,應強化「數商興農」工程,完善縣域公共服務體系,實現培育100個農村電商領跑縣、1000家縣域龍頭企業的量化目標。
數實融合要實現產業鏈協同共振。胡麒牧提出,電商應從渠道平臺升級為產業樞紐,通過C2M模式推動柔性生產,「例如,服裝行業曾因庫存佔據一半成本,而數字技術可實現小訂單快速週轉,降低產業冗餘」。
洪濤強調「鏈式發展」理念,即延長產業鏈、銜接供應鏈、提升價值鏈,形成「共生共享共擔共贏」的生態。有專家觀察到,電商已從促進消費向賦能製造業轉型,「通過數據反饋指導生產,推動產業結構升級」。
全球佈局需探索合規化創新路徑。洪濤指出,跨境電商正從粗放擴張向全託管、合規化轉型,「要結合‘一帶一路’建設,將中國電商模式與當地文化融合」。蔡躍洲認為,中國電商的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可複製至全球:「拼多多推出的多多跨境業務通過規模效應降本增效,本質是將國內驗證的模式進行適應性改造。」
生態建設與文化塑造是長遠保障。洪濤呼籲構建電商新文化,涵蓋商品文化、品牌文化與倫理文化:「直播是新農具,數字是新農資,文化是新生活,三者結合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同時需推動規範化與標準化建設,解決生鮮產品質量把控這些痛點。
洪濤還特別提出平臺應從「競爭」轉向「競合」,通過同業「拆牆」實現資源共享,「將競爭對手變為合作伙伴,提升整個行業效率」。
站在新十年的起點,中國電商已從「上半場」的規模擴張邁入「下半場」的高質量發展。正如專家們所言,技術創新的持續驅動、鄉村振興的深度賦能、數實融合的不斷深化與全球佈局的穩步推進,將共同構成電商發展的新引擎。在政策引導與市場活力的雙重作用下,電商不僅將持續擴大內需、促進消費,更將為農業現代化、製造業升級與共同富裕提供堅實支撐,書寫數字經濟時代的新篇章。
(文章來源:中國經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