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上市銀行三季度財務報告相繼發佈,中小銀行尤其區域銀行業績分化加劇的形勢愈加凸顯。在淨息差持續收窄、信貸結構加速調整的行業背景下,城商行成為擴表主力。
重慶銀行(601963.SH)發佈的三季度業績報告顯示,截至9月末,該行資產規模首次突破萬億元,達到1.02萬億元,同比增幅超過19%,成為年內又一家躋身「萬億俱樂部」的城商行。整體來看,在已披露三季度業績數據的上市銀行中,城商行整體擴表更為積極,並強化壓降票據孖展、增加高收益對公貸款佔比,以應對淨息差下行挑戰。
業內人士分析認為,面對存款成本剛性與貸款利率下行的雙重壓力,銀行業淨息差普遍承壓,盈利空間受到顯著擠壓。在這一背景下,對公貸款,尤其是聚焦於製造業與基建領域的中長期項目,憑藉其相對較高的定價水平,正成為銀行穩定息差、保障利潤的現實出路。疊加監管層持續引導金孖展源「脫虛向實」,信貸投向向國家重點領域集中,這一結構性調整正在成為中小銀行業務結構調整的共識。
資產規模突破萬億元大關
重慶銀行資產規模首次突破1萬億元大關,成為三季度城商行擴表中的亮點。三季報顯示,截至9月末,重慶銀行資產總額10227.5億元,較上年年末增幅19.39%。
從資產結構來看,前三季度該行持續優化結構,對公貸款快速增長。截至9月末,重慶銀行存款總額為5542.45億元,較上年年末增長16.9%;貸款總額5203.85億元,較上年年末增長18.1%,同比增幅超過20%,擴表動能強勁。其中,對公端較年初新增860億元,零售端較年初新增17億元,票據較年初減少75億元。
華創證券在最新研報中分析指出,重慶銀行三季度對公貸款投放繼續提速,零售貸款需求則相對較弱。其生息資產規模保持較快增長,同比增長23.57%,主要是三季度信貸規模逆勢增長,這主要源於川渝地區對公信貸需求較好。相比之下,零售貸款需求逐季減弱,前兩個季度零售貸款餘額實現正增長,而三季度零售貸款餘額下降30.8億元,同比增速也較前兩個季度下降至2.8%。或由於部分零售信貸需求已在上半年提前透支,三季度按揭貸款和消費貸增速均放緩。
方正證券(601901.SH)分析認為,重慶銀行對公貸款延續高增長,主要得益於公司紮根重慶,深入對接成渝經濟圈、西部陸海新通道等國家重大戰略的建設,基建類貸款實現高速增長。
中國銀河(601881.SH)也強調,重慶銀行紮根重慶、輻射三省一市,依託成渝經濟圈,區域優勢顯著。資產突破萬億元,信貸投放動能強勁。
與此同時,息差降幅收窄,成為支撐其盈利改善的關鍵。根據三季報數據,前三季度重慶銀行淨息差1.32%,同比下降4個基點,降幅環比收窄。興業證券(601377.SH)在研報中表示,測算重慶銀行三季度單季息差環比增加15個基點,資負定價均環比改善。
得益於規模的高速擴張以及淨息差環比顯著改善,重慶銀行營業、淨利潤實現兩位數同比增幅。根據三季報,該行三季度營收40.8億元,同比增幅17.38%;實現淨利潤18.02億元,同比增幅20.49%。
在重慶銀行資產規模突破萬億元的同時,全國範圍內的城商銀行也整體展現出積極的擴張態勢。從42家上市銀行三季度表現來看,資產規模增速呈現明顯分化。截至三季度末,較上年年末增幅低於5%的銀行有16家,更有1家出現負增長;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增幅超過10%的銀行達12家,其中城商銀行就有10家,包括江蘇銀行(600919.SH)、北京銀行(601169.SH)、寧波銀行(002142.SZ)、南京銀行(601009.SH)、成都銀行(601838.SH)和青島銀行(002948.SZ)等。
區域經濟差異正在成為中小銀行增速分化加劇的關鍵。在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首席專家主任曾剛看來,增速超過20%的銀行多處於長三角、珠三角等經濟活躍區域,受益於本地產業升級、民營經濟發達帶來的旺盛孖展需求。而增速下滑的銀行則多面臨區域經濟增長乏力、優質客戶外流、不良資產包袱沉重等困境。此外,部分銀行因過度追求規模擴張忽視風險管控,在經濟下行週期被迫戰略收縮,也是增速分化的重要原因。
對公信貸力度加大
從資產結構看,調整信貸結構、壓降票據孖展並增加高收益對公貸款佔比,已成為城商行轉型的清晰趨勢。
郵儲銀行(601658.SH)研究員婁飛鵬表示,這一趨同化策略主要基於兩方面原因:一是息差壓力驅動,三季度末城商行淨息差為1.37%,較年初下降10個基點,而對公貸款收益率普遍高於票據貼現,結構調整可直接提升生息資產收益率;二是政策導向與市場需求,監管鼓勵信貸資源向實體經濟傾斜,而企業中長期貸款需求相對穩定。
曾剛進一步指出,在存款成本剛性、貸款利率市場化下行的雙重擠壓下,淨息差已成為制約銀行盈利的關鍵瓶頸。票據業務雖能快速做大規模,但收益率極低且佔用資本,而對公貸款特別是製造業、基建類中長期貸款定價相對較高,成為銀行維護盈利空間的現實選擇。
中國銀行(601988.SH)研究院銀行業與綜合經營團隊主管邵科進一步強調,隨着市場利率持續下行,銀行業淨息差不斷收窄,城商行加大相對高收益的對公貸款投放、壓降票據,通過以量補價、結構調整等策略綜合應對收入增長挑戰。同時,大型銀行穩步推動業務下沉,一定程度上加劇了當地市場競爭,城商行加大對公貸款投放可以進一步鞏固客戶基礎,強化市場競爭能力。
邵科還表示,當前中國經濟總體向好,尤其部分頭部城商行所處區域經濟增長動能強勁,企業信貸孖展需求,特別是中長期孖展需求旺盛,亟須銀行支持,城商行發揮貼近客戶優勢加大貸款投放。
不過,趨同的對公貸款投放策略在提升收益的同時,也伴隨着潛在風險的積累。曾剛表示,為應對客戶集中度風險,各家銀行普遍建立大額風險暴露管理機制,通過設定單一客戶、集團客戶授信上限,實施名單制和授權分級管理。針對行業週期性風險,則強化行業研究能力,建立動態行業准入與退出機制,在鋼鐵、房地產等週期性行業嚴控新增敞口,同時加大對新能源、高端製造等成長性行業的支持力度。「部分領先城商行還通過銀團貸款、資產證券化等方式分散風險,並運用大數據建立預警模型,實現風險的前瞻性識別與管控,在收益提升與風險可控間尋求動態平衡。」
曾剛進一步表示,除了面對對公貸款佔比提升導致的潛在風險外,當前中小銀行還面臨多方面的業務挑戰,包括大型銀行下沉帶來的客戶爭奪、金融科技衝擊下的服務模式變革,以及監管趨嚴下的合規成本上升等。
此外,持續擴表所帶來的資本壓力亦成為城商銀行必須面對的現實挑戰。曾剛分析指出,目前,資本約束已成為城商行羣體共同面臨的瓶頸。「規模快速擴張直接消耗核心一級資本,而盈利增速放緩、撥備計提壓力加大又削弱了內源性資本補充能力,多家銀行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已降至監管要求附近,資本‘緊平衡’態勢凸顯。」
婁飛鵬也補充道,部分城商行在資產規模突破萬億元后,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快速下降,反映規模擴張帶來的資本壓力具有普遍性。在資本補充上,目前股權孖展受限,市淨率普遍低於1倍,定增難度大;二級資本債、永續債、可轉債等受青睞;銀行在利潤留存上,受盈利能力下降影響空間縮窄。「為此,銀行需要增加低風險權重資產配置,發展輕資本業務以降低資本消耗,主動放緩貸款規模等,應對資本約束問題。」婁飛鵬強調。
曾剛表示,當前城商行資本補充呈現新趨勢:一是外源補充渠道分化明顯,頭部城商行通過IPO、定增、可轉債等方式多元化孖展,但中小銀行因估值低迷、市場認可度不足,上市進程受阻或再孖展困難;二是孖展成本顯著上升,在市場利率下行、銀行股估值承壓背景下,權益類孖展對淨資產收益率形成稀釋壓力,二級資本債發行利率也水漲船高;三是永續債等創新工具使用增多,但受投資者結構和流動性限制,發行規模仍然有限。
資本壓力正在倒逼銀行戰略轉型。「部分銀行已明確放緩資產擴張節奏,將經營重心從‘規模驅動’轉向‘效益優先’;主動壓縮低效資產,退出資本消耗高、回報率低的業務領域;大力發展輕資本業務如財富管理、投行業務,優化收入結構。可以預見,未來萬億級城商行將更加註重資本使用效率,通過資產結構調整和業務模式創新,在資本約束下尋求高質量發展之路,這也將重塑城商行競爭格局。」曾剛指出。
(文章來源:中國經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