臉都不要了!文遠知行跟小馬智行,到底有什麼宿仇?

功夫汽車
11/04

近日,文遠知行CFO李璇髮長文對小馬智行進行了反擊。

文遠知行CFO李璇聲稱對方給香港投資人的路演材料存在大量不實數據,並表示保留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

然後指責小馬智行技術實力存疑、運營數據造假、路演潑髒水、無視全球佈局等等,一下子就將小馬智行給釘在了恥辱柱上。目前小馬智行的反擊還沒出來,但兩家很明顯已經是「不死不休」。

中國人一向講究「做人留一線,日後好相見」,現在智能輔助駕駛的圈子就這麼大,沒準今天「急頭白臉」,明天就成了「同事」。

為何這兩家的口水戰如此激烈?它們爭鬥的緣由是什麼?讓功夫汽車帶大家一起看一下。

1

本是「同根生」

因爭奪資本話語權翻臉?

嚴格來說,小馬智行與文遠知行其實算是「同根生」的兩家企業,二者均脫胎於百度自動駕駛核心團隊,成長路徑高度重合。

小馬智行成立於2016年,聯合創始人樓天城、彭軍曾經分別是百度智能輔助駕駛部門 「最年輕的T10工程師」和首席架構師。文遠知行成立於2017年,創始人韓旭曾是百度智能輔助駕駛首席科學家。

早期,這兩家的節奏幾乎是一模一樣的。雙方都聚焦L4級自動駕駛技術,雙方同步推進 Robotaxi(自動駕駛出租車)商業化試點,先在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佈局,後慢慢拓展到更多的城市、主機廠,技術迭代速度、孖展節奏也是基本持平的。

2024年第四季度,兩家公司先後登陸了納斯達克,市值也差不多(文遠 44.91 億美元、小馬 41.88 億美元)。雖然也有爭奪「全球 Robotaxi 第一股」稱號的說法,但整體上算是「相安無事」。

事情的分水嶺出現在今年4月份,小馬智行公佈了第七代自動駕駛系統,宣稱硬件成本降低 70%,單車成本可降至27 萬元。這條消息一出,小馬智行的股價直接暴漲30.53%,兩家的估值也迅速拉開差距。

然後是今年6月份,小馬智行CTO樓天城提出 「牌桌理論」。他表示,自動駕駛的規模化和無人化領域僅 Waymo、小馬智行、百度三家處於領先地位,其他公司 「均落後兩年半以上」。這番言論一出,相當於直接將文遠知行排除在第一梯隊外了。

當時文遠知行CFO李璇也第一時間在朋友圈進行了反擊,列舉了小馬智行一系列的過往事故記錄,然後質疑其技術安全性與穩定性。也是從這一次開始,這兩家打破了行業 「互不點名」的默契。

此後兩家的口水戰就不斷,直接進化到了如今「不死不休」的地步。

2

小馬智行「理虧」

文遠知行「掙扎」

10月28日,兩家公司同步在港交所發佈了招股書,並且計劃11月6日「同日掛牌」。然後就是小馬智行上市前夜的路演材料成了導火索,引發了雙方最激烈的公開衝突。

如同文遠知行CFO李璇所指出的一樣,小馬智行路演PPT關於文遠知行的描述,確實存在問題。小馬智行在路演材料中提到,文遠知行僅在北京1個地區提供了Robotaxi服務,並且「已完成單數為0」。

實際上文遠知行已在廣州、北京以及中東阿聯酋等多個地區提供了無人駕駛出租車服務,運營着超過700輛的Robotaxi車隊,公司第二季度Robotaxi服務收入達4590萬元人民幣,同比增長836.7%。

李璇還對小馬智行的技術路線提出了質疑,聲稱小馬智行缺乏規模化L2+項目,在這種情況下宣稱實現了「L4完全一段式端到端」技術不可信。還透露文遠知行的「一段式端到端」方案已獲得博世與奇瑞的佐證,即將投入量產應用。

此外,小馬智行的路演PPT還將自身與百度的運營數據做了對比,卻將百度的核心運營城市武漢排除在外,暗示對手覆蓋範圍與商業化能力薄弱。

大家都知道百度的蘿蔔快跑在武漢非常成功,運營範圍已擴展至3000平方公里,覆蓋武漢12個行政區,卻被「輕描淡寫」略過了。雖是商業手段,終究是不太光明正大。

但實事求是講,路演材料春秋筆法雖然屬於「少數行為」,但在依賴資本背書的領域其實暴露頻率較高,「選擇性披露」「數據片面化」 幾乎都是常規操作。你演你的,我演我的,一般不會這樣直接硬鋼。而且從結果來看,往往並不會有太大的反噬。

文遠知行要翻身,單單反駁對手「造假」,恐怕是不夠的。

3

不止 「意氣之爭」

更是 「生存之戰」

老實說,看到這兩家的爭鬥,其實更多是辛酸。看起來似乎是 「意氣之爭」,曾經是一個戰壕的兄弟,斷斷續續打了七八年,沒點火氣是不可能的。

但兩家公司的持續交鋒,本質還是因為L4 級這條自動駕駛賽道的模式依舊是「高虧損、難盈利」,打的是「資本續命戰」。不是為了有多好,只是為了「活下去」。

雖然都是創立近十年的「小大人」,但兩家公司均未實現自我造血。根據公開的數據,2025年上半年,小馬智行淨虧損6.81億元,文遠知行淨虧損7.92億元,屬於半斤八兩,這也是它們同步跑來港股的原因,均需依賴上市孖展補充 「彈藥」。

兩家都有訴求,小馬智行希望通過港股上市募資71.9億港元,文遠知行則希望拿到29.32億港元,雖然存在估值差距和孖展規模的懸殊,但都想強調自身優勢、弱化對手來爭取投資者認可。盤子就這麼大,不搶不行。

簡單來說,拿到這筆錢纔有可能活下去,拿不到可能就難了。在這種情況下,怎麼能不着急呢?只有「活着」,纔有盈利的機會。但現實情況可能更糟糕,連行業頭部的Waymo、百度如今都岌岌可危,這兩家公司能走多遠,還真不好說。

4

功夫拍案

想想挺辛酸的,國內企業太難了。

就說這次「被迫反擊」的文遠知行,目前確實處於弱勢地位,生存狀況岌岌可危。

但這麼一家2000人規模的公司, 自研通用技術平臺WeRide One,自研WeRide GENESIS 閉環仿真系統,全球佈局超 1500 輛 L4 級自動駕駛車輛。這樣一家公司要是生在「西方」,恐怕已經被捧上天,如今卻要為生存而戰。

就像國內的一些新勢力,比如高合、哪吒,其實已經做得不錯,起碼比西方的一些新勢力強太多了。但終究是競爭不過,誰讓它們處在競爭最激烈的賽道呢?

點擊圖片,直接看往期精選文章

歡迎點擊關注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