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一手調研紀要和海外投行研報數據,點擊上面圖片小程序
對於那些在市場中摸爬滾打了好幾年的人來說,德意志銀行的銷售和交易部門悄悄向客戶推銷信用違約互換(CDS)以對沖房地產市場放緩/抵押貸款危機/全球金融體系徹底崩潰的可能性,這一幕仍然歷歷在目。
如果你年紀太小,或者忙於做更有意義的事情,這或許會有幫助:電影《大空頭》中的「德意志銀行人物」是格雷格·李普曼,現實生活中的債券交易員,他在電影中飾演的賈裏德·維內特一角由瑞恩·高斯林扮演。
李普曼曾在德意志銀行工作,並在創建大規模信用違約互換(CDS)市場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該市場允許投資者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前沽空房地產市場……
為什麼現在還要討論這個?這都老掉牙了……大家都知道這個故事了……
據《金融時報》報道,啱啱發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
德意志銀行在向數據中心行業提供數十億美元債務以滿足人工智能和雲計算的需求後,正在探索對沖其在數據中心領域風險的方法。
該銀行內部高管一直在討論如何管理其在蓬勃發展的人工智能行業中的風險敞口,因為所謂的超大規模數據中心運營商正投入數千億美元來建設滿足其人工智能需求的基礎設施,而這些基礎設施越來越多地由債務孖展。
這家德國貸款機構正在考慮多種方案,包括沽空一籃子人工智能相關股票,通過沽空該行業的公司來降低下行風險。它還在考慮通過一種名為合成風險轉移(SRT)的交易,利用衍生品購買部分債務的違約保護。
這些內容你覺得熟悉嗎?
如果德意志銀行對數據中心自娛自樂式資本支出的「迴旋餘地」性質如此自信(這一點在文中多次提及),那麼他們為何還要對沖這種風險呢?這個問題本身並不公平,因為他們確實在某種程度上進行了對沖,但這仍然引出了許多非華爾街人士在接觸到人工智能領域中那些維持夢想運轉的孖展倍數和循環孖展輪次時提出的疑問。
據一位高管透露,德意志銀行的投資銀行業務已在數據中心孖展領域「投入巨資」。《金融時報》繼續報道:
據兩位熟悉德意志銀行的人士透露,德意志銀行主要向為Alphabet、微軟和亞馬遜等超大規模數據中心提供服務的企業提供貸款,並且這些債務以承諾穩定回報的長期合同作為擔保。
近幾個月來,德意志銀行向瑞典集團EcoDataCenter和加拿大公司5C提供了債務孖展,這兩家公司共籌集了超過10億美元的資金用於擴張。這家投資銀行沒有透露其向該行業的具體貸款金額,但據估計高達數十億美元。
我們曾指出,TMT IG 信貸與 TMT 股票已顯著脫鉤,近期 GOOGL、META 和 ORCL 股票與信貸的價格走勢便印證了這一點……
據稱德意志銀行正在研究的 SRT 結構看起來很像以前的 CDO——一個多元化的貸款池(在這種情況下是人工智能資本支出孖展貸款,而不是購房貸款)——被匯總,然後以神奇的數學方式分割(分層),能夠矇蔽評級機構的眼睛並獲得良好的信用評分。
需要提醒的是,這些評級和結構背後的相關性假設(數學原理)最終對最終買家來說並不好。
最後,《金融時報》報道稱,德意志銀行拒絕置評。
自行判斷這是否是「大空頭2.0」的第一個預警信號?
更多一手調研會議紀要和海外投行研報數據,掃碼諮詢
昨晚上很明顯的一個交易主題:交易「對OpenAI的不信任」....北美最好的一個OpenAI Proxy,甲骨文的股價,基本上已經被打回原形。
來一起簡單看看事情的始末,
昨天WSJ出了一個對OpenAI CFO的訪問,簡單來說,OpenAI短期不希望IPO,但是CFO又拋出一個說法,希望未來能得到「國家的孖展支持」。
其實CFO具體的說法,其實更像是某種「補貼式」的去降孖展成本,但是所有人聽完,炸開鍋了...Open AI某種程度上,正在要求國家的擔保 / guarantee...
然後事情急劇發酵,CFO越描越黑。「我說的兜底不是兜底」....
負責AI的David Sacks直接跳出來說,我們有5-6家AI,沒了這家還有別人,為什麼要為你OpenAI兜底呢?是的..一下子從降低孖展成本,變成開始討論OpenAI的「破產」了...
最新的發展...OAI的CFO明天北美10AM的時候,要上CNBC做專訪澄清了。。。
為什麼發酵了?
1/這本來聽起來不是挺好的嗎?國家進入AI生態,提供一些支持,加速建設,某種程度上,東邊和西邊都有了不少既定的產業政策去推動AI發展,並不是什麼過分的表述...trump自己也經常把AI掛在嘴邊。
2/錯就錯在這些話是從OpenAI嘴裏說出來的...昨天你還在和我每天10GW,1000億,左邊和英偉達AMD籤大單買卡,右邊給甲骨文鉅額訂單,亞馬遜微軟谷歌各分幾百億訂單...為什麼今天突然開始討論國家的「兜底」了?
旁觀者用粗糙的話聽起來就是,(可能未必準確理解CFO的意思)
昨天兄弟們還在和你做夢,我們上市後功成名就...
今天你和兄弟們說,上市放一放,假設我們破產了...誰來接盤我們。。
行業啱啱起步,為什麼要聊這些?
3/OAI做了一個很大的公關災難,
你已經有了國家的實質性(de facto)「兜底」...你早就已經把生態裏面的所有玩家都捆綁在了同一條戰船上(英偉達+其他大科技);
為什麼還要追求表面上的,字面上的「兜底」表述?
整個事件對於情緒上衝洗可能很大,但是其實可能沒有太多的增量。換句話這麼問,就算OPEN AI不把「兜底」說出來,大家早已經知道整個生態系統被OAI綁在一起了。
4/接下來會怎麼樣?
之後OAI的大單可能會讓市場「脫敏」了,點石成金的效果估計會差許多;
短期內,可能遠離OpenAI體系的人,反而走的可能更好一些。比如谷歌,有自己的Gemini
巨頭/生態鏈裏面的大家,會按照David Sacks的說法,給自己找OAI以外的PlanB,以確保自己不要和OAI綁的太死(類似微軟之前的做法)。
比如濃眉大眼的Anthropic,更加踏實的API服務,也有更好的現金流預期。
不確定性出來的時候,市場就要流向確定性的東西。昨晚北美的存儲,走的都異常堅挺。
我們這邊開源生態,雨後春筍不斷有新的模型驚豔出場,產業政策上,比尋求兜底的OAI,要健康不少。
其他一些
其他地方,市場情緒也沒能太好,所以市場也走的七零八落的。
更多一手調研會議紀要和海外投行研報數據,掃碼諮詢
整理不易,希望各位能夠多多支持,支持水木紀要!你的一個讚好、一次轉發、 隨手分享,都是我們前進的最大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