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擲150億,特斯拉要「去中國化」!

金投網
11/07

特斯拉也要去中國化了,瘋狂的牽韓國的手,從芯片到電池都在找韓國備胎。

最近,特斯拉就跟韓國能源巨頭三星sdi談了一單大生意,要給它價值三萬億韓元的儲能電池大訂單,換算成人民幣接近150億,直接讓三星SDI的股價狂飆8%。

要知道以前,特斯拉儲能電池幾乎百分百都是找我們中國公司買的,主要是寧德時代

要知道,自2022年起,寧德時代便成為特斯拉Megapack電芯的獨家供應商,雙方合作一度被視為「中美技術互補」的典範。2025年初,雙方還在上海就擴產事宜進行磋商,計劃將年供應量提升至15GWh以上,以滿足特斯拉全球儲能部署需求。

那麼,怎麼突然特斯拉就劈腿了?

衆所周知,這個儲能業務是特斯拉第二大賺錢點,最近三個月幫特斯拉營收243億,毛利率超過31%,竟然它都開始找備胎了,以後會不會像蘋果一樣停不下來,降低對於中國供應鏈的依賴呢?

現在特斯拉中國依賴症有多強呢?

它在中國有上海超級工廠,去年汽車交付量是91.6萬輛,佔了特斯拉全球交付量一半以上,這工廠的供應鏈超過95%都是國產化了,2025年價格調整後單月訂單激增200%,鞏固了特斯拉在中國新能源車市18.7%的市場份額;在磷酸鐵鋰產業鏈中,中國佔據全球94%的產能,從原材料加工到技術迭代的全鏈條優勢,讓韓國供應商仍需依賴中國的關鍵材料。即便特斯拉與三星SDI達成協議,後者最早也要到2027年才能量產供貨,短期內特斯拉仍無法擺脫對中國電池的依賴。

而且特斯拉還在中國繼續投資,在上海建了一個儲能超級工廠,各個業務都在跟中國深度綁定。也正因為如此,它要是真的去中國化,中國企業就得損失海量訂單。

而按特斯拉的說法,這波不怪它出軌,而是美國的關稅太狠毒,對它業務造成了過度影響,畢竟特朗普也是反覆橫跳,所以特斯拉現在是全方位的劈腿、備胎,芯片不止靠臺積電了,還找韓國的三星電子下了價值1100多億人民幣的鉅額訂單,電池也在去中國化,找lg新能源下了300多億的訂單。

這個操作是不是就和當初的蘋果如出一轍。

庫克從幾年前就開始搞供應鏈大轉移,把蘋果的產能往印度、越南搬,像印度折騰這麼多年,已經搶走了全球16%以上的iPhone產能,上半年是造了2390萬臺iPhone。甚至到2026年,供給美國的iPhone手機可能全部都是印度製造。

越南也從中國手裏搶走了20%的iPad訂單,65%的AirPods訂單。

當然現在,不管是蘋果還是特斯拉想去中國化還是要走很長的路,全球供應鏈不是樂高積木,說拆就能拆的,現在還離不開中國的供應鏈,人才還有成本優勢

現在,他們都是在政治壓力下搞的平衡術,搞風險分攤。

要知道,美國對中國電池徵收的疊加關稅已高達40.9%,涵蓋基礎關稅、301條款關稅等多重名目,僅2025年4月就給特斯拉增加了3億美元的成本負擔。受此影響,特斯拉上海工廠出口北美的Model Y曾被迫停擺,Model S與Model X兩款旗艦車型因關稅導致售價飆升至145萬元,最終無奈退出中國市場。作為特斯拉營收增長的核心引擎,儲能業務此前100%依賴寧德時代等中國供應商,在關稅壓力下已成「重災區」,尋找中國以外的替代方案成為必然選擇。

這場供應鏈調整的背後,是特斯拉構建「區域化供應閉環」的長期野心。在北美,通過墨西哥工廠規避對華關稅,藉助韓國企業的美國產能保障儲能業務;在歐亞,以上海工廠為軸心,依託中國供應鏈的成本與效率優勢輻射市場。這種「不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裏」的策略,本質是為了對沖地緣政治風險,而非否定中國市場的價值。

對於我們要思考,中國供應鏈沒有辦法在成本上守住絕對優勢的話,就必須把技術、效率、良率練成獨家祕籍,減緩這些巨頭產能轉移的速度。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