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全球自駕最大IPO,小馬智行贏在「運營為王」

讀懂財經
11/07

過去十年,自動駕駛雖然始終被視為 「未來出行」 的終極形態,但卻長期面臨技術長尾難題與政策法規協同的挑戰,而所有挑戰的最終交匯點,都指向了「商業化」這一核心難題。

大量企業在持續燒錢的 「L4 博弈」 裏陷入焦灼,始終找不到 「自我造血」 的有效路徑。在這種情況下,小馬智行卻走出了一條差異化路線:

以Robotaxi為切入點,圍繞城市網約車這一高頻場景,用 「運營驅動」 模式切入自動駕駛領域。

網約車本身具備高頻、標準化的出行需求屬性,既能更好承接自動駕駛帶來的邊際成本優勢,也能更快跑出規模效應。

這一模式的成果已十分顯著:小馬智行營收規模自2022年起保持穩健增長,2025年上半年營收同比增長43.3%,成為行業內少有的實現收入快速擴張的企業。

更關鍵的是,其盈利模型也取得了實質性進展,公司預計2025年將實現單車運營盈虧平衡。這意味着,小馬智行正從 「高科技故事」,逐步轉變為 「可複製的生意」。

優秀的基本面打動了用腳投票的機構。11 月 6 日,小馬智行於港交所敲鐘,完成 「美股 + 港股」 雙重主要上市架構。這不僅是 2025 年全球自動駕駛領域規模最大的 IPO,同時也是年內港股AI領域規模最大的IPO。

無論是業績增長,還是機構押注,都預示着:在自動駕駛行業面臨從Demo到商業化落地的關鍵考驗時,小馬智行已率先進入價值兌現期。

/ 01 /

運營驅動:Robotaxi商業化進入新賽段

科技公司的發展規律是:從0到1看技術,從1到100看商業。如今,自動駕駛行業也走到了這一節點,最直接的體現便是商業化羸弱的公司已經被市場出清。

過去兩年,被市場出清的自動駕駛公司已能列出一份不短的清單,其中不乏一些曾被寄予厚望的玩家。

因此面對商業化壓力,有不少公司選擇「項目導向」的商業模式:以技術方案或整車形式對接主機廠,承擔定製化研發與交付,收入高度依賴 B 端訂單。

這種模式的優勢是短期能形成收入,但短板也很明顯——難以形成規模效應。AI學者吳恩達就說過項目制的弊端:「每家工廠生產不同類型的產品,需要定製不同的質量檢測系統。」 換言之,高度定製化的屬性,導致企業產品複用低,能產生的規模化收入有限。

不過,在此背景下,也有自動駕駛公司實現了逆勢增長。今年二季度,小馬智行營收達 1.54 億,同比增長 75.9%,環比增長 53.5%;Waymo 的周訂單量也在一年內增長了 5 倍。

這些高速增長公司的祕密是,在其它公司通過「項目制」解決生存問題的時,它們選擇了一種更具用戶價值和商業潛力的「運營制」。

運營模式,即自動駕駛公司藉助自身技術,開展全無人 Robotaxi 的商業化運營服務。這種模式需要更長的投入週期,但一旦跨過盈虧平衡點,就能通過每一單、每一天的穩定收入持續 「自我造血」。

二者的本質區別是:項目制客單價高,但依賴大客戶的「訂單」,訂單不穩定且總量有限,增長天花板有限;後者則通過Robotaxi標準化服務吸引穩定客流,且客流越多,規模效應越強,企業收入的持續性與增長天花板也會更高。

也正因如此,小馬智行核心業務Robotaxi收入增長迅猛,其 Robotaxi 乘客車費收入2025年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同比增幅分別達到約800%和超 300%,並預計2025年在單車層面實現運營盈虧平衡。

從未來天花板來看,運營制也遠高於項目制。按照投資機構ARK的預測,Robotaxi 最終產生的運營訂單規模,將高於整個乘用車的銷售規模;而一輛乘用車的自駕 / 智駕成本佔比,僅在 5% 左右。

由此可見,運營能力已成為自動駕駛下一階段競爭的核心差異化能力,直接決定企業能否實現可持續的商業化。

/ 02 /

規模化之下,Robotaxi 的勝負手已經出現

今年,Robotaxi 行業出現了一個明顯變化——規模放量。

特斯拉 Robotaxi 雖然在 6 月才姍姍登場,但馬斯克已經放出豪言:「到今年年底,我們可能會在美國一半人口中推出自動駕駛叫車服務。」

與此同時,頭部公司紛紛進入加速階段:Waymo 計劃在一年內新增十座運營城市,小馬智行則計劃在年內將車隊規模提升至千臺。

這種加速姿態並不難理解。網約車行業天然具備強烈的網絡效應,贏家通喫幾乎是宿命。

在海外市場,優步的營收與市值分別是第二名 Lyft 的8倍和32倍;在國內,滴滴的收入則相當於「曹操出行 + 嘀嗒出行 + 如祺出行」三家總和的12倍。

作為網約車形態的延續與進化,Robotaxi 的競爭同樣取決於運營規模。誰能率先形成規模,誰就更有機會在行業拐點到來時建立壁壘。

在這方面,小馬智行的領先已經相當明確。

截至目前,公司擁有超過720輛 Robotaxi,計劃在年底前突破千輛大關,成為繼 Waymo、百度之後,全球第三家Robotaxi車隊規模超千輛的企業。

更重要的是,小馬智行是國內唯一在北上廣深四個一線城市同時開展全無人 Robotaxi 商業化運營的公司。考慮到一線城市佔全國出行市場 20% 以上的份額,小馬智行已提前鎖定最具商業潛力的核心區域。

而影響 Robotaxi 規模化的核心因素有兩個:量產能力和運營能力。

量產層面,小馬智行啓動了代號為 「崑崙」 的 Robotaxi 量產計劃,分別攜手豐田、北汽、廣汽三家車企,打造三款第七代Robotaxi,成為推進L4 Robotaxi量產和服務的里程碑,為行業定義L4級自動駕駛的發展範式。

2025年11月起,第七代極狐阿爾法T5及埃安霸王龍Robotaxi正式在廣州、深圳等地投入運營。新一代車型從今年4月全球首發、6月開啓路測,僅用時半年即投入正式運營,展現了小馬智行加速Robotaxi規模化部署的決心和實力。

至此,小馬智行的 Robotaxi 不僅完成了前期的技術驗證,更通過具備規模化複製的能力,證明了其作為「商業品」的價值,為後續大規模落地奠定了核心基礎。

如果說量產能力決定了 Robotaxi 落地的「廣度」,那麼運營能力則決定了它能走多「遠」。這個邏輯並不複雜——效率決定規模,而規模反過來又塑造效率。

從數據上看,小馬智行的運營表現已經顯現出優勢。公司在四大一線城市運營總面積超2000平方公里,並在廣州、深圳上線24小時Robotaxi打車服務。其APP註冊用戶數已超過50萬,Robotaxi服務滿意度評分達4.9(5分制),97%的用戶給出5分好評。

要知道,在 Robotaxi 業務中,車輛密度直接影響用戶體驗與調度效率。小馬智行在現有車隊規模下能實現高水平的訂單表現,恰恰證明其已構建起一套成熟的系統能力。

規模化量產驅動成本持續下降,使大規模商用從可能變為可行,而運營能力的積累帶來的是粘性。兩者疊加,構成了小馬智行在自動駕駛競爭中最核心的領先壁壘。

/ 03 /

確定性,纔是投資人押注小馬智行的關鍵

在加速落地之下,自動駕駛正在成為投資人眼中最顯性的機會。

方舟投資創始人 Cathie Wood(木頭姐)曾公開表示,Robotaxi 是她眼中 「AI 時代最具變現能力的終極場景」;美國銀行則預計,到 2040 年全球自動駕駛汽車市場規模有望達到 1.2 萬億美元。

在這場結構性趨勢中,小馬智行已成為機構加碼押注的核心資產。自美股上市以來,公司陸續獲得柏基、方舟、富達等多家長線資本重倉;今年 6 月,小馬智行還成為首個被納入納斯達克中國金龍指數的 L4 級自動駕駛公司。

投資者的判斷通常基於確定性,而小馬智行的確定性,來自它最有可能成為國內首個跑通盈利模型的 Robotaxi 公司。

小馬智行副總裁、Robotaxi自動駕駛出行業務負責人張寧表示,「在像北上廣深這樣的城市中,當Robotaxi投放量在1000臺時,運營纔會達到盈虧平衡點,越過這個點,每增加一臺車輛我們的成本會更低,毛利率會更高,進入正向的不斷自我造血的階段。」

這一判斷背後有兩條支撐邏輯。

一是單車成本的持續下降。自動駕駛套件成本在L4自動駕駛車中成本中佔比較高。

然而隨着小馬智行第七代 Robotaxi 套件 BOM 成本較上一代下降 70%,其中整個車載計算單元成本下降了80%,激光雷達的成本下降了68%,為大規模運營提供了經濟性前提。

二是運營收入的持續提升。目前小馬智行每輛全無人Robotaxi日均訂單量超15單,同時通過優化「人員-車輛」遠程運營比例、降低車輛的保險成本,Robotaxi單位經濟模型(UE)改善顯著。

單車模型跑通,規模擴張就有了底氣。而規模的擴張,又會反過來壓低成本。

這種規模效應帶來的盈利彈性是顯著的。根據國盛證券測算,當小馬智行的 Robotaxi 運營規模達到千輛級別後,遠程安全員等人力成本將被大幅攤薄,單車利潤率在悲觀、中性、樂觀三種情境下,分別可達到 20.8%、34.9% 和 48.4%。

在一個即將進入規模化商業化的新興產業中,再沒有什麼比率先把技術進步轉化為可驗證的盈利模型更具確定性。

小馬智行的優勢,正在於這種確定性。它不僅是少數真正跑通 Robotaxi 商業化閉環的企業之一,也是在成本、效率與盈利之間找到清晰路徑的那家公司。

這種確定性本身,就是最稀缺的投資價值。

免責聲明:本文(報告)基於已公開的資料信息或受訪人提供的信息撰寫,但讀懂財經及文章作者不保證該等信息資料的完整性、準確性。在任何情況下,本文(報告)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見均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