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山東發佈
今天下午,山東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在國家級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促進中心舉行新聞發佈會,邀請山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負責同志等介紹山東加快製造業數字化轉型,助力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情況,並回答記者提問。



央廣網記者: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促進製造業數智化轉型,全面實施「人工智能+」行動,加快智能化發展,請問,在夯實製造業數字化轉型基礎,加快推進垂直領域人工智能創新應用方面,主要採取了哪些舉措,取得哪些成效?

安文建:在省委、省政府堅強領導下,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瞄準打造人工智能示範應用高地,在接續實施產業數字化的基礎上,深刻把握人工智能技術和產業演進規律,一手抓技術供給、一手抓賦能應用,加快推動人工智能賦能重點行業工業企業,確保山東人工智能應用在全國佔有一席之地。
一是強化謀劃部署和資源配置。省委、省政府高規格召開全省「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工作會議,部署實施「人工智能+」行動,印發支持人工智能全產業鏈創新發展等一攬子政策文件,圍繞高端裝備等領域,逐一明確賦能應用方向、具體目標和重點支撐模型。省級財政統籌整合10億元資金,其中今年新增2億元,全面優化模型券、語料券等獎補政策,對入選大模型項目、行業語料庫重點項目,分別給予最高不超過100萬元、150萬元獎補支持,加快推動工業語料資源匯聚整合,推動大模型在垂直領域落地應用。同時,設立20億元總規模的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基金,推動智能產業化、產業智能化齊頭並進、加力提速。
二是提速提質培育關聯產業。目前全省集聚人工智能骨幹企業1124家,相關產業規模佔全國9%左右。聚焦語料數據產業,按照「一行業一語料庫」目標,加快建設國家公共語料庫服務平臺山東分平臺,培育數據管理國家標準貫標試點(DCMM)企業1998家,連續3年居全國首位。聚焦智能體產業,加力發展以人形機器人、網聯汽車為代表的具身智能,以數字人、虛擬人為代表的軟體智能,今年1-9月工業機器人產量增長43%,珞石機器人加速「機器人+AI」落地,發佈輪式雙臂、關節臂系列新產品,優寶特人形機器人在動態平衡、極端環境適應等關鍵技術上取得全球領先優勢。
三是全力推動工業行業賦能應用。以化工、鋼鐵、高端裝備等領域為重點,持續深化「人工智能+」行動,培育優秀行業大模型30個、重點行業語料庫20個,打造105個人工智能大模型典型應用案例,推動浪潮海若、卡奧斯天智等148個行業大模型進入規模化應用階段。6個國家級「雙跨」平臺實現大模型應用全覆蓋,將人工智能賦能應用列入製造業數字化轉型「揭榜掛帥」政策支持範圍,軟控股份牽頭的「面向橡膠輪胎領域的智能精益管控解決方案」等一批優秀項目成功落地。截至目前,全省工業企業生產智能化產品和實現智能化生產的企業比例分別達18%、17.1%,均居全國首位。
下一步,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將認真落實全省「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工作會議精神,統籌揚優勢、找賽道、扶重點、創特色。一方面,促進「智能產業化」,以鏈式思維抓好智能算力、語料數據、模型算法等全棧式佈局,大力發展智能機器人、智能家居、智能網聯汽車等終端,釋放產業鏈發展新動能;另一方面,加快「產業智能化」,以創建國家人工智能創新任務「揭榜掛帥」省份為引領,持續推動現有大模型深耕細作,再培育100個左右行業大模型,加力打造人工智能示範應用高地。

中新社記者:
製造業的信息化離不開新型信息基礎設施建設,請問,省通信管理局在夯實數字化轉型基礎設施底座方面有哪些舉措和標誌性成效?

孟強:「十四五」期間,山東省通信管理局組織山東信息通信業深入實施「雙千兆」網絡系統工程,青島國際通信業務出入口局獲批,5G網絡覆蓋和應用的廣度、深度、厚度大幅提升,標識解析體系和算力網絡加快建設,工業互聯網安全保障能力持續升級,為製造業數字化轉型構築了堅實底座。
一是聚焦網絡供給,持續夯實基礎底座。「連接山東」佈局不斷優化,青島出入口局建設快速推進,未來建成後將有效降低國際通信時延,促進跨境數據服務,助力山東數字產業高質量發展。濟南、青島國家級互聯網骨幹直聯點開通總帶寬全國領先。推動「雙千兆」網絡普及提質。2021年以來,5G建設年均投資超100億元,累計建成5G基站27萬個,建設投資和網絡規模穩居全國第一方陣,連續三年在工信部移動網絡質量評測中名列前茅,基礎網絡實現了從百兆向千兆的跨越,全面建成「千兆山東」,縣級以上城區、鄉鎮地區、行政村地區基本具備千兆光纖網絡接入能力。部分園區、工廠、住宅小區正試點部署萬兆光網,聯合省工業和信息化廳推動首批「萬兆+AI」園區試點加速建設。「計算山東」能力不斷強化,推動構建全省算力一張網,已建成覆蓋全省16市的高速光傳輸骨幹網絡,在歷年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佈的相關報告中,山東算網運力水平始終居全國前列。中國算力平臺(山東)正式上線,並納入工信部算力態勢感知試點,算力統籌監測能力持續提升。「感知山東」體系不斷完善,5G輕量化(RedCap)已實現縣級以上城區貫通,移動物聯網覆蓋用戶規模居全國前列。
二是聚焦應用牽引,助力新型工業化。發佈全國首個省級低空信息基礎設施專項規劃,助力低空產業發展。深入開展「貫通齊鏈 賦能魯造」行動,工業互聯網累計標識解析量居全國首位。深入開展工業互聯網升級「齊魯智造」行動,推動「5G+工業互聯網」加速融合,在製造、化工、輕工、港口等領域打造5G工廠項目超800個,其中96個項目入選工信部《5G工廠名錄》,在製造、能源等工業領域打造5G應用項目超2000個,規模居全國第一方陣。例如,在今年入選工信部《5G工廠名錄》項目中,山東新能船業有限公司藉助「雙千兆」虛擬專網,助力提升內河船舶研發設計、智能製造水平;海信空調有限公司將5G、邊緣計算、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深度融合,使企業生產效率提升70%、數字化管理成本降低30%。
三是聚焦技術護航,持續築牢安全防線。系統性構建全鏈條、立體化工業互聯網安全防護體系,對全省3.7萬餘家工業企業和工業網絡,實施全天候動態監測,實現漏洞排查、風險預警、通報處置的閉環管理。上線全國首個省級工業互聯網安全公共服務平臺,面向省內製造業數字化轉型提供「資訊獲取-風險處置-服務對接-智能決策」的全流程服務和支撐機制。
今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下一步,省通信管理局將按照部省相關部署,組織全行業大力實施「底座新升級、數智新賦能、科創新驅動」工程,加快構建現代化信息基礎設施,為山東製造業數字化轉型夯實數字底座支撐。

大衆日報·大衆新聞記者:
製造業數字化轉型有較大的資金需求,請問,省財政如何出招,加大對製造業數字化轉型的資金保障?

王魯剛:省財政深入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工業經濟「頭號工程」工作部署,圍繞製造業數字化轉型,不斷強化財政資源統籌,創新財政政策體系,持續推動製造業向高端化、智能化、數字化轉型升級,為山東打造現代化產業體系提供了堅實保障。
一是堅持試點引領,打造數字轉型「樣板間」。緊緊抓住中央開展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城市試點政策機遇,爭取濟南、青島、濟寧、煙臺、淄博、東營6市納入試點名單,通過示範帶動、看樣學樣、複製推廣,實現試點城市規模以上工業中小企業「應改盡改」,規模以下中小企業「願改盡改」。政策實施以來,累計獲得中央獎補資金4.93億元,推動重點細分行業3000家以上中小企業深度轉型。與此同時,從今年開始,省級財政每年安排資金4000萬元,配套支持5個左右數字化轉型引導區,市場化、常態化支撐細分行業中小企業開展高質量數字化轉型。
二是強化平臺賦能,建好企業轉型「加速器」。支持開展「工賦山東」行動,累計落實資金3.14億元,統籌實施工業互聯網平臺、數字經濟園區等多項財政激勵政策,加快推進智能化生產、個性化定製和網絡化協同等新模式,重點平臺累計服務省內企業超25萬家。政策實施以來,已支持爭創國家級「雙跨」平臺6個、特色專業型平臺40個,數字領航企業18個,國家級平臺數量、數字領航企業數量均居全國第1位。支持打造應用場景,累計落實資金4180萬元,支持64個數字化轉型「揭榜掛帥」項目,着力打造一批可複製推廣的典型場景。支持企業上雲用雲,落實資金1.2億元,接力實施「雲服務券」「創新服務券」政策,累計服務全省50多萬家中小企業「上雲用數賦智」,推動1998家企業通過DCMM貫標認證,規上工業企業數字化轉型覆蓋率達到95.1%。
三是促進數實融合,築牢產業升級「主陣地」。搶抓國家「兩新」重大戰略,累計爭取中央大規模設備更新超長期特別國債170.99億元、設備更新貸款貼息資金17.7億元,支持14個領域、1006個設備更新改造項目,引導銀行發放設備更新貸款239.73億元,帶動全省實施設備更新投資1349億元。加快製造業智改數轉,累計安排省級技術改造資金27.81億元,綜合採取「貸款貼息+設備獎補+股權投資」多種激勵手段,「十四五」以來,省財政累計支持技術改造項目1783個,撬動銀行貸款581.2億元,引導企業實施技改投資7584.2億元。發揮政府投資基金引導撬動作用,設立認繳規模100億元的數字經濟發展基金,將製造業數字化轉型作為重點投資領域,截至目前,累計投資數字產業相關項目39.5億元,帶動社會資本投孖展233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