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機器人:從「秀Demo」到「拼交付」 產業化之路邁出關鍵步

ITBEAR科技資訊
11/06

當人形機器人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和校園,一場圍繞「交付」的產業競賽正悄然拉開帷幕。2025年下半年,優必選、宇樹科技、智元機器人等8家企業相繼宣佈斬獲千臺級訂單,總金額突破億元門檻。這股「簽單潮」背後,是製造業對招工難、人力成本攀升的焦慮,以及教育行業對新型教學工具的探索。

製造業成為訂單釋放的主力軍。智元機器人與龍旗科技的合作中,近千臺G2機器人被部署至PC和平板產線,替代三班倒、重複勞動崗位。據測算,長三角地區一個一線工人的年綜合成本約15萬元,而機器人雙班運行兩年即可回本。「彈性部署」是人形機器人擊敗傳統機械臂的關鍵——更新任務指令即可換崗,無需重構產線。

這種靈活性正推動製造業重構生產流程。領益智造董事長曾芳勤在學術會議上透露,公司已接下頭部客戶百餘臺整機訂單,並與多家機器人企業深化合作。但一線工程師的反饋揭示了現實落差:部分企業雖宣佈大額採購,但一線員工對「為何買」「如何用」仍缺乏認知,部分訂單甚至來自股東關聯方,交付計劃模糊。

教育市場則走出差異化路徑。某機器人經銷商介紹,採購普遍採用「POC模式」:先部署1-3臺用於教學展示,再根據反饋決定是否擴量。地方教委通過「以賽促教」批量引入機器人,推動訂單在一線城市釋放。與此同時,展演公司成為小額訂單的重要買家——某企業購入50餘臺機器人完成百餘場演出,單臺日租價較年初下降三成,折射出市場熱度回調。

交付能力成為產業分水嶺。松延動力創始人姜哲源透露,團隊曾在質檢中發現腳踝關節漏裝銷子,迫使產線調整流程。隨着訂單量攀升,核心零部件供應商出現產能緊張,企業被迫推進多源備貨。目前,其北京工廠月交付能力超200臺,常州工廠一期將於12月達產300臺/月,第三座500臺/月產能的工廠也在籌備中。

資本市場的評估邏輯隨之轉變。投資人李意培指出,2026年孖展窗口將收緊,頭部團隊已完成天使輪與A輪孖展,下一階段比拼的是產品落地與穩定交付能力。「千臺級訂單」雖能拉高估值,但真實回款與持續復購纔是關鍵。加速進化副總裁趙維晨坦言,行業正從「流量紅利期」迴歸基本盤,僅靠Demo視頻孖展的模式已失效。

價格戰悄然打響。松延動力推出9998元的「小布米」,首批500臺兩天內售罄。姜哲源強調,這不是內卷,而是探索新場景的可能性。加速進化則發佈2.99萬元的入門產品BoosterK1,定位具身開發平臺,當天簽下千臺級經銷訂單。星塵智能選擇差異化路徑,將旗艦機S1系列比作「S級豪華車」,同時研發更具成本優勢的子系列,覆蓋中長尾客戶需求。

出海成為新的增長極。智元機器人正構建全球經銷體系,預計2026年海外業務營收佔比超30%。姜哲源判斷,隨着宇樹科技推進IPO,行業關注度將再次拉高,交付節奏也將明顯加快。在這場從「拼Demo」到「拼交付」的競賽中,誰能跑通產品、場景與交付的閉環,誰就能在產業化浪潮中佔據先機。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